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98年西欧与俄国、苏俄(联)的GDP年均增长率情况

时段187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8
西欧2.10%1.19%4.81%2.11%
俄国、苏俄(联)2.40%2.15%4.84%1.15%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选取表格中两个相邻的时段,对西欧与俄国、苏俄(联)GDP的发展态势进行阐释,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是多元的,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不是多元文明互相灭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整合的模式是以中原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请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任意选择一个历史阶段,围绕“中华文明的演进”,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2024-05-3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下表为不同时期端午节的演变历程:

时期演变发展与传承
先秦端午节由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历法有关,尚未有固定的日期。
魏晋南北朝端午节习俗与防避战争灾害有关,同时将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此时端午节基本定型。
隋唐端午节成为全国性的大节日,节俗内容越来越丰富,且更具娱乐性。
民国传统节俗遭到否定和打击。南京国民政府曾规定“废除旧历,普用新历”,将端午挪到公历五月五日。1940年端午节前一日,国民政府在重庆举办水上运动会,“借此机会纪念投江而死的屈原,纪念为抗战而牺牲的同胞”。
.中国成立后端午节习俗的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倡导强国强民,具有体育元素的龙舟竞渡被加以引导。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摘编自费伟健《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演变发展与传承》

从表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华大地上的历代王朝或政权,尽管没有一个以“中国”为国号,但却以“中国”(华夏)王朝和非“中国”王朝进行区分。最迟在西周时期,周王所在的“王畿”被称为“中国”,并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大一统”政治思想体系,主导着中华大地的历史走向,是实现“天下大同”这一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春秋战国时期,有“中国”身份是诸侯争霸的有利条件,两晋南北朝时期则以“中华”替代“中国”成为诸多政权博弈的旗帜,宋辽金时期“中国”再次成为各政权博弈的政治借口;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将自己的王朝谱系写入黄帝谱系之中,都是为成为中华大地的“正统”王朝这一政治目的服务的。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远非“汉化”一词所能概括,也是“中国”认同得以形成的原因,多民族国家中国也因为中华大地上众多政权持续认同“中国”的存在而得以形成和发展。

——摘编自李大龙《如何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华夷之辨”与多元性?》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或某个时期,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大力倡导儒家文化,逐渐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新加坡领导认为,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国家稳定。为此,新政府运用儒家文化与价值,实现民族整合,树立国家意识。同时,根据儒家的民本思想,大力提高国民素质,为现代化的成功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源泉。

——摘编自唐希中、刘少华《儒家文化与新加坡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文化与现代化”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00年前后到二战前,欧洲民族主义思潮不断发展,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下表所述。

1500年前后欧洲民族主义兴起:英法等民族国家形成,王权加强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民族主义普遍发展:欧洲各国民族意识普遍觉醒,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1870年至1914年欧洲民族主义呈现高潮: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盛行,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20世纪30年代欧洲民族主义再度狂热:德意等国法西斯猖獗,在民族复仇情绪和种族主义的煽动下,德国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摘编自陈晓律《欧洲民族国家演进的历史趋势》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依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是国家治理效能的保证。无论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法治都扮演着“轨道”角色,即发挥着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摘编自马怀德《法治与国家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4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逢辰(12211291年),浙江淳安县人,淳祐年间状元。因不满南宋宰相贾似道等人专权误国,曾多次上书揭露而遭忌恨,遂辞官而归,杜门著述,授徒讲学。宋亡后,元朝复以高官征召,亦拒不接受,其学宗陆九渊,而又自成一派,蒙学教材《名物蒙求》是其重要著作。以下内容摘录自该书:丽乎天者,日月星辰。润以雨露,鼓以风霆。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阳为阴系,风旋飚回。阴为阳蓄,迸裂而雷。惟霁斯虹,惟震斯电。散为烟霞,凝为雹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读书为士,耕田为农。行商坐贾,技艺百工。是谓四民,各有所业……内寝曰室,外寝曰堂。门侧为塾,两庑为厢。寄托曰庐,居土曰舍。累土曰台,有屋曰榭。周垣曰院,堂前为庭……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别而夫妇,信而友朋。长幼有序,是谓人伦。出而交际,师友主宾。人而亲睦,伯叔弟兄。诸姑姊妹,皆父党亲。曰姨曰舅,母党之姻。高曾祖父,在己身前。由己而后,子孙曾玄。是为九族,教人亲亲……物有知者,鸟兽之属。

——摘编自张彬《浙江教育史》

提取《名物蒙求》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和罗马帝国处于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它们使丝绸之路东西贯通成为可能。然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和人们对彼此认知的匮乏,鲜见双方的直接交往。但这并不能否定双方直接或间接进行商品交换的可能,双方的商人或使节也都曾有直接到达对方国家的尝试,即使这些尝试都没有使双方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从陆路上看,中国的丝绸等商品通过贵霜和帕提亚等国家的中介,传送至罗马帝国境内;从海路上看,罗马帝国与印度的海上直航、中国与印度的海上交往,奠定了以印度为中转地,中国与罗马为东西两端的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形成的基础。

——摘编自杨巨平《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丝路贸易在罗马帝国早期的发展情况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几种认识。

观点一不同国家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又会有具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特征和具体文明形态也具有差异性,由此呈现出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状况。
观点二地域性的文明可以在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养分中不断丰富与更新自身。
观点三回眸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史,可以发现诸多文化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各自发展,而是在交流碰撞中推动人类文明演进。

——摘编自刘先春、张艳霞《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依据、理论内涵及价值意蕴》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或多个观点,自拟论题,结合世界古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