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早期中国人和葡萄牙人的航海

材料二     郑和的第一支探险队由62艘船组成,共载2.8 万余人,一般的船宽 150英尺,长370英尺,而最大的船宽 180英尺,长444 英尺。它们与哥伦布的小旗舰——宽 25 英尺,长 120英尺的“圣玛利亚号”相比,是名副其实的浮动宫殿,而“圣玛利亚号”又比另外两艘船“平塔号”和“尼娜号”要大一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仔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围绕郑和下西洋,以对照中外、贯通古今的探究方法展开深度思考,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标题自拟,分层阐释,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2更新 | 135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乌蒙山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龙”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根溯源,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摘编自俞新天《东亚文化论坛》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中华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3-2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求:年表时段或时间表述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作答要素应包含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简要说明等。]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韬(1828—1897)的思想主张

阶段

主张

墨海书馆时期

18491862年)

1849年秋,他进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墨海书馆”担任中文编辑。在他看来,西人“藐视傲睨而不为礼”,与西人通商“即大害之所在”,长此以往“华风将浸成西俗,此实名教之大坏也”,“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已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西国所行者……近于杂霸之术,非纯王之政”,“政教一体”和“君民同治”为立法大谬者

流亡海外时期

18621874年)

1862年,王韬因受太平天国运动牵连,被迫流亡海外。王韬首先批评了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虚骄之气,明确提出因势利导,利用西方之利,师其所长,学习内容多为历算、格致、轮船、织具等。1867年后,他游历英国和参观议院后,称其是“国中遇有大政重务,宰辅公侯、荐绅士庶,群集而建议于斯,参酌可否,剖析是非”的重地

重回故土时期

18741897年)

他创办报刊,撰文称中国传统政治症结在于“民视君阀如九重之远矣”。英国立国之基并不在于时人所说的“船坚炮利”,而在于“君民共主,上下相通”的法政制度。“英不独长于治兵,亦长于治民,其政治之美,驳驳乎可与中国上古比隆焉”“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

——摘编自李栋、杨莹《洋务运动时期王韬对待西方法政知识的认知与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王韬思想观念的“变与不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这个姓氏不仅仅代表了一个家族的传承和身份,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在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其起源和演变充满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则实行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姓,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
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姓氏的起源和演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用具体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人言行
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北宋的苏轼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

——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离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群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钞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钞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痒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急携之归,而不敢示人。

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

——摘编自徐珂《清稗类钞》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1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2023-04-18更新 | 622次组卷 | 9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组建的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在组建之初,其装备不仅远逊于同期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的洋枪队,而且远逊于它的对手太平军。后经李鸿章改革,淮军率先在中国军队中完成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许多武器装备,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淮军威名扫地。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营务处虽能分担指挥官的工作压力但却不能提供实际的作战参考,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淮军的军事改革始终没有涉及兵役制度的完善,致使其长期在“增募——裁剪——增募”的雇佣军制中踏步,军队战斗力也随之起伏不定,在遭遇举国动员、全民征战的日本军队时,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兵员素质,就难免不落下风了。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军事近代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2-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采取了一定的民族政策,其中主要有战争与和亲这两种对立的形式。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关系处理得好则国家兴盛,处理得不好则国家容易走向衰亡。每个民族都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原王朝若是与某个民族(特别是比较强大的族群)的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危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尖锐一缓和一交融”的循环之中,尽管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但民族团结和民族交往、交流始终是主流,国家统一始终是总趋势。

——摘编自吴东风《中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