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看,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承续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家诗词创作之风,但却与后者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盖在其创作主体具有明显差异,以及对中国革命现代化的崭新认识。

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的实践结集,涵盖了:毛泽东、叶剑英、朱德、任锐、陈毅、李木庵、吴玉章、吕振羽、林伯渠、张曙时、徐特立、陶铸、钱来苏、谢觉哉、续范亭、董必武、魏传统等很大一批早期革命家;从内容看,可分为:“胜迹观赏”类、“陕北风习”和“边区政教”类、革命抒怀类。从审美形态说,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具有独特英雄格调及理想品格,既表现在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浪漫想象,又表现在他们诗作所传达出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如果把延安革命家的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些诗作完整地呈现了一代革命英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史诗品格相当明显。延安革命家诗词保家卫国、解放人民、反对独裁、建立人民民主社会的题材选择,使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既具有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备了现代史诗文学形式。

——摘编自程国君 李继凯《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对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价值。(要求:提取两种信息并分别做出说明,信息与说明逻辑顺畅。)
2023-02-09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记者凤翔所写《深圳人与深圳精神》是反映深圳变迁的一篇重要新闻报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渔民村村史》记载,渔民村人最早是漂泊在东莞一带的水上人家。这些被称为“水流柴”的东莞人路过罗湖桥时,无意间发现深圳河水清鱼肥,于是决定住在这里打鱼。近代以来,尽管这片土地与香港近在咫尺,但却异常贫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政府的鼓励下,渔民们开始上岸盖草棚、辟鱼塘,开始定居生活,然而生活依然非常清苦。

改革开放春风吹来,渔民村的村民们开始展开小额贸易,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发展养殖业,随后办起了来料加工厂。渔村逐渐富裕起来。1992年,随着全市进行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人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原本的村集体企业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由于外来人口增多,不少村民乱搭建住房用于出租,导致缺乏管理,村里卫生很差,污水横流,老鼠乱窜。2001年起,渔民村开始改建工作,新建了综合楼和小高层,成立了物业公司专门管理房屋出租。2008年后实行智能化社区管理,成为城中村改造的样本。

——摘编自凤翔《深圳人与深圳精神》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有哪些史料价值。(要求:所提取信息有效,表述成文,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少于280字)
3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时期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
古希腊时期
荷马史诗记叙的特洛伊战争预示了东西方的分野。希波战争后,希腊人逐渐把以波斯为象征的东方想像成了典型的“蛮族”。埃斯库罗斯在悲剧《波斯人》中把希腊的自由、民主、胜利和波斯的专制、奴性、失败对立起来。
14-16世纪
欧洲人的东方认识延伸到了中国和日本。马可·波罗向欧洲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东方,金银满地、富庶无比的中国。
17-18世纪
欧洲刮起了一股中国风,中国的园林建筑、茶叶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风靡欧洲。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中国社会是和平理性的理想社会。
18 世纪下半叶
-19 世纪上半叶
在欧洲人的认识中,西方与东方不再仅仅是地理的概念,而且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述。西方理性、科学、进步,一片光明,东方非理性、愚昧、停滞,黑暗一片,有待于西方人用理性之光来照耀。从此历史有了标准,世界有了隔断。

——据黄洋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 “东方”想像》和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注: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帝国入侵希腊城邦所引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结果希腊联军获胜。战后,雅典民主政治走向繁荣,波斯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至少源自两段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4-19更新 | 597次组卷 | 1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3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不同史书所载隋朝时期部分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重要历史人物事迹摘选
隋文帝扬坚四年(584年)春正月甲子,日有蚀之。……丁未,靺鞨贡方物。突厥苏尼部男女万余人来降。庚戌,幸陇州。突厥可汗阿史那玷率其属来降。……宴突厥、高丽、吐谷浑使者于大兴殿。丁巳,以上大将军贺娄子干为榆关总管。五月癸酉,契丹主莫贺弗遣使请降,拜大将军
隋文帝时丞相元谐时吐谷浑寇凉州,诏谐为行军元帅,牟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元浩等步骑数万击之。……谐率兵出郜州,趣青海,邀其归路。吐谷浑引兵拒谐,相遇于丰利山。贼铁骑二万,与谐大战,谐击走之
隋文帝时大将军元胄高祖(隋文帝)从容曰:“保护朕躬,成此基业,元宵功也。”后敷载,出为豫州刺史,历亳、浙二州刺史。时突厥屡为边患,朝廷以宵素有威名,拜灵州总管,北夷甚惮焉。后复征为右卫大将军,亲顾益密
隋文帝时丞相杜整(整)在职数年,以母忧去职,起令视事。开皇六年(586年),突厥犯塞,诏遣卫王爽总戎北伐,以整为行军总管兼元帅长史,至合川,无虏而还。整密进取陈之策,上善之,于是以行军总管镇襄阳

——据《晋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2-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百校联考2023届高三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唐朝常见的一些现象及唐朝的部分政策介绍。

现象政策
契丹人李光弼,尝谓,“吾乃祖本汉将,辱于单于之庭”,“壮士当建功大国”法律规定:“熟户既是王人,章程须依国法。”
突厥族出身的将领李怀让攀附汉将李陵为其先祖,认陇西为其郡望法律规定:“凡内附后所生子,即同百姓,不得为器户也。”
突厥贵族出身的阿史那忠,说其“克承大禹□□□□茂业”,又说“今为京兆万年人也”太宗说:“不必猜忌异类,益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安兴贵家族本是中亚的粟特人,却被说是“轩辕帝孙,降居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制定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制度。在赋税、徭役等方面,实行不同的优惠政策
在唐为官的高丽人泉男生篡志载其为“辽东朝鲜人”,后裔泉毖墓志中则载其为“京兆万年人”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到政府任官,并给予他们很大的权力
按规定外国人应参加宾贡科考试,大食人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保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原有制度、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允许酋长之位世袭
内迁的突厥阿史那氏改为史氏,回纥人唱没斯改名李思忠,等等制定宽松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在境内传播,以满足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宗教信仰需求

注:熟户,指汉化的外来或少数民族人口;王人、即政府管理下的编户齐民。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主题明确,契合材料,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历代有关科举制度史料。

朝代出处史料
唐朝《通典》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
两宋时期《金史》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终金之代,科目得人为盛
明朝《明实录》科举是国家取人材第一路,不可滥
清朝后期《梦蕉亭杂记》末世不察,至薄帖括为小技,而未审先朝驾驭英雄之彀,即在乎此。科举一废,士气浮嚣,自由革命,遂成今日无父无君之变局
民国时期《孙中山全集》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实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所示为史书所载的唐代几位名臣的事迹。

姓名职位事迹
房玄龄曾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后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魏征曾任尚书左丞、秘书监、门下侍中等职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狄仁杰曾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司马、同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平章事(宰相)等职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唐太宗墓)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不至于死。……仁杰曰:“臣闻逆龙鳞,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帝(唐高宗)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
姚崇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等职是时,上(唐玄宗)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

——摘编自《旧唐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一则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0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