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

——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一标准》


围绕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路径”为题,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的认识。(要求:围绕论点展开论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部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相关规定。

时间发展概况
19508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初一年级设中国古代史,初二年级设中国近代史,初三年级设外国历史;高一设中国古代史,高二设中国近代史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高三设外国历史。其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重在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
19537
教育部在颁布的《中学教学计划》中规定:初一开世界古代史,初二开世界古代史及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高一开世界近代史,高二开苏联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高三开中国近现代史。教节均为每周3学时。
20世纪60年代初历史课程改称“社会发展简史”课程,不讲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只讲中国现代史,不重史实,只讲理论。1963年,教育部调整教学计划,对历史课程进行大幅度的压缩,规定:初一不开历史课,初二开中国古代史,初三开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高一、高二不开历史课;高三开世界史。
20世纪80年代中期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决定在初中增开世界史课程,将中国史课程减少一个学期,规定:初中一年级开设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初二开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初三不开历史课;高一开世界史,高二、高三不开历史课。

——摘编自王双怀、方骏《20世纪中国的中学历史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知识,谈谈你对“中学历史课程设置”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建党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

现在,距离第一个历史决议制定已经过去了76年,距离第二个历史决议制定也过去了40年。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大大向前发展了,党的理论和实践也大大向前发展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既有客观需要,也具备主观条件。

——选摘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领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多次在北京举办辛亥革命纪念活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61年第一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的会议,会议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1981年第二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在孙中山先生身边工作过的人士、华侨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等出席会议。会议特别指出,对于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和怀念,至今仍然是把中国大陆和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强大的精神纽带。

1991年第三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会议,会议指出: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辛亥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愿望,也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摘自张海鹏《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2011年第四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2021年第五次举行大规模辛亥革命纪念活动。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人民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缅怀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激励和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摘编自新华网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和当今现实意义,谈谈你对国家纪念辛亥革命的理解。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编者注:不好),科举制也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了。1905年9月2日,清廷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3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认识。(要求:自拟论题,结论不能重复材中的观点,论述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史叙论》中提出的“三个中国说”,基本上总结出了从先秦时期一直到今日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其中“中国之中国”是古代中外关系的发生阶段,“亚洲之中国”是中外交流的繁荣阶段,“世界之中国”是中外关系的逆转时期。

材料   “三个中国说"

时间阶段内涵
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中国之中国”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
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亚洲之中围”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
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世界之中国”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唐辉《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考述以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为考察中心》


根据材料,就其中一个或多个阶段,谈谈你对梁启超“三个中国说”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7 . 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面对现实,回顾历史,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史实,“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结局和影响”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评论短文。 (要求:有题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300字左右)
内容提示:滔天罪行、战争进程、战争意义等,也可以谈谈中日关系。
2019-12-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育才中学勤行学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夫人不读经书,则不知自处之道。不读史书,则无从爱其国家。即如吾人今日,欲知中华民国之疆域,东西南北究以何为界,便非读史不可。……至于浅见之人,谓历史比于家谱,《汉书》即刘氏之谱,《唐书》即李氏之谱,不看家谱,亦无大害。此不知国史乃以中国为一家,刘氏、李氏,不过一时之代表而已。当时一国之政,并非刘氏、李氏一家之事也。不看家谱,不认识其同姓,族谊亦何由而敦?不讲历史,昧于往迹,国情将何由而洽?又或谓历史有似账簿,米盐琐屑,阅之无谓,此不知一家有一家之产业,一国有一国之产业,无账簿则产业何从稽考?以此而反对读史,其居心诚不可测矣。信如所言,历史是账簿是家谱,亦岂可不看。身不能看,唯恐人之能看,则沮人以为不足看也。政界之人如此,学界之人亦如此。学生又不便以讲诵,家谱、账簿,束置高阁,四万万人都不知国家之根本何在,失地千万里,亦不甚惜,无怪其然也。

——章太炎《历史之重要》


以上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对读史的看法,结合高中历史学习的经历,谈谈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实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立场鲜明,说理充分,论从史出。)
2019-05-0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宁夏银川一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影视作品当然离不开人物刻画和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一个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肯定会在人物形象重塑上有亮点色彩。就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说,由于在过去一百年间,附加在这段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色彩太过浓厚,因此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可能并不是历史真实,这就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比如摄政王载沣。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者都将这个人物写的非常不堪,这其实太单调太片面。载沣固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摄政王监国……但慈禧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绝不是选择他的无能、粗鲁和传统描写中所说的短视与自私。只要仔细研究载沣的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载沣在过去一些文学故事中的形象是一种妖魔化的结果,这种妖魔化,是辛亥后的必然,是要为历史找出责任承担者……真实的载沣是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见过世面的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摘编自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认识,以摄政王载沣为例,谈谈影视作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