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张耀军《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两次启动《民法典》起草工作,但由于政治运动等被迫中断。初成的两部草案与苏联民法典一脉相承,如“财产流转”便将继承制度排除在外,但加入了预算、税收等计划经济方面的内容
20世纪七八十年代1979年第三次启动民法典编纂。但立法机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各种民事关系尚未定型,制定完整的法典条件还不具备,故决定先分步制定民事单行法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身份平等、权利神圣等私法理念也备受推崇。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逐步加快
2020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施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据何勤华《西方法学史纲》、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3-08-16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单元综合检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历史深度与宽度的媒介。下面是中国历史上从古至今的四幅以外交为主题的图片。



请围绕“图片中的历史”,提取一幅或多幅有历史关联的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人民、实践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理论深刻影响人类社会”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结合世界史的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什么是美育?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认为

一、“美”具有阶级性,多维性。

二、“美”是具体的环境和历史阶段的产物。

三“美”具有人民性和实践性。


论证上述材料所示马克思主义美育理论。(要求: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一点或整体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和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表:长城历史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
秦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延袤万余里”。
明朝“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张家口一带“苏杭绸缎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轿,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民国1920年,《申报》刊登广告:“长城为御敌而设,长城牌香烟为保护利权而作”,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之后许多民族企业都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1933年,宋哲元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等地英勇抗日,重创日军。
新中国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长城旅游观光。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至少两个时期,依据史实,论述长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角色的演变。(要求:角色定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01更新 | 152次组卷 | 20卷引用: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夯实基础】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
7 . 漕,本义是水道运粮。漕运指的是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通过水道运粮的方式将粮食运到京师或是其他指定地点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国古代漕运基本概况

朝代发展阶段漕运中心主要运道
秦汉关东之漕长安、洛阳渭河、漕渠、黄河
魏晋隋唐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长安、洛阳漕渠、黄河、汴渠、江南运河
两宋江淮之漕开封、杭州汴渠、江南运河
元明清江南之漕北京京杭运河

——摘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上述材料包含了中国古代漕运诸多方面的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漕运”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7-25更新 | 117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2 第四单元测试卷 A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应该深刻认识到,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而,实践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只要我们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就一定能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人民日报2021116日评论员文章《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论习近平主席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


选取材料中的部分或整体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各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不同等因素,一个民族、地区或国家内部总是呈现出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外在的文化样式方面,也体现在内在的文化价值方面。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精髓,如果某一民族的文化不能保持自己的特点与精华,这种文化就会因为与异质文化的日益趋同而逐渐消失,历史上不少文化的衰落和语言的消失就是明证。世界各民族、地区和国家在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均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独有的贡献。

——摘编自裔昭印、徐善伟《论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围绕材料,选择一个观点或者自拟一个观点,并运用世界古代史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封建意识形态是具有互补结构的一个完备体系。前期是道家作补结构,后期作补结构的则是佛教禅宗和道教。这种互补结构的存在,造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特有的保守性;儒学靠补结构来维护自己的稳定性,补结构吸收反刍外来文化喂养儒学。

——摘编自金观涛等《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信息,自拟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