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摘编自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清末朝廷对传统文官制度进行变革,在形式上是为了配合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实质上则是为了走向近代世界和实行开明专制,这也是清末预备立宪何以从官制改革“入手”的根本原因。为能选拔出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清廷开始着手对传统科举制度进行变革。摘编自刘为勇《清末文官制度变革研究》
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该报于1906713日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19122月,内务部总长呈文说,各省独立以来,唯军政一节全归我有,而地方官吏如府县各缺,皆仍清政府之旧人……伏乞速颁文官考验之令。孙中山接文后,批令法制局,仿照中外考试制度,速即拟定文官考试章程,咨参议院议决施行。摘编自谢青、汤德用主编《中国考试制度史》
上表围绕“清末民初选官制度的变革”自拟论题,并运用表2中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归纳概括)。
2 . 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材料二 19世纪铁路长度、商船吨位和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

世界铁路的长度

年份

1835

1850

1860

1870

1880

长度/千米

2431

38568

108012

209789

372429

世界商船吨位

商船类型

年份

1800

1870

商业帆船吨位/万吨

400

1290

商业汽船吨位/万吨

-

300

世界贸易总额

年份

1800

1840

1860

1880

贸易总额/亿美元

14

27

72

147

(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
(2)阅读图1-图4,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加以论述。
2023-07-22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人口迁移、经贸往来以及战争冲突等方式使世界多元文明在互动中交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观点
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异《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1)依据材料一,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归纳史学界“丝绸之路”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材料二   



(2)从以上三幅图片中任选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夫耕之用力也劳,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战之为事也危,而民为之者,曰:可得以贵也。今修文学,习言谈,则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则人孰不为也?

——《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

——康有为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让人民做他们愿意做的事,让自然界自然地发展……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体现了法家的哪些思想。结合所学,简述法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有为所主张的政治体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3)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4)综合以上材料,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3-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的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于2009年出版了《中国大趋势》一书,近年来在中国各界引起热评。作者根据大量的新闻报道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归纳为“中国现代化社会八大支柱”的“中国模式”。具体如下:

1.解放思想:这是中国社会变革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支柱。

2.“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支撑中国新社会长治久安最重要、最微妙,也是最关键的力量平衡。

3.“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为中国生存与发展迈出了关键一步。

4.“摸着石头过河”:冒着一定风险通过反复尝试探索未来道路,“实事求是”,从实践中学习。这就是邓小平的格言。

5.艺术与学术的萌动:中国当今精神文明得以加强的表现。

6.融入世界: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各领域活动。

7.自由与公平: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开始的改革开放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良好的借鉴。

8.从奥运金牌到若贝尔奖:正是中国未来经济竞争力的预演。


根据材料并结合有关史实,评析材料内容。(要求:1.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八大支柱”以史实加以概括论证。2.请你对约翰▪奈斯比特“八大支柱”之外的缺失进行增补,并加以说明。)
2020-05-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认识时代精神既是走进历史也是关注现实。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1916年6月4日,天津((社会教育星期报》刊载了由实业家宋则久撰写的《维持国货歌》:
洋货好,洋货好,每年进口四万万,雪白银子不见了。
洋货好,洋货好,中国立场立不住,穷人遍地怎样了。
洋货好,洋货好,漏卮不塞国将亡,高丽前车不远了。
国货好,国货好,人人尽用本国货,工场多时闲人少。
国货好,国货好,衣食充足知礼义,地方安靖盗贼少。
国货好,国货好,漏卮既塞国富强,吾人担负自然少。
材料三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伴随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救亡歌曲通过银幕、舞台、广播等途径,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民众歌咏会”等歌咏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各地,逐渐群众性歌咏热潮。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激发起更多作曲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传唱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38年1月,“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在武汉成立,提出“要用歌咏去发动民众,组织民众,把他们唱上战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斗争”。规模宏大的群众歌咏活动唱响着团结抗战的激昂旋律。

——摘编自陈聆群《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材料四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5周年华诞。某班研究性学习活动决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题布置纪念展览,以下是他们准备的部分展览资料:
序号
资料
序号
资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双百方针”

万隆亚非会议

香港、澳门回归

“两弹一星”

《论十大关系》

恢复高考制度

重返联合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邓小平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价值。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秦始皇、汉武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2)材料二的《维持国货歌》反映的是当时哪一场群众斗争的基本诉求?根据歌谣唱词,归纳“维持国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30年代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兴起的原因。指出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4)结合材料四的展览要求,从表中选择至少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具体主题,并对所选资料中的任意两条予以相应阐释。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符合该主题的新资料并予以说明。(要求:列出所选资料序号,主题立意明确。补充的新资料不能在图表中选取。)
7 .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
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
道德,善与恶”。
——塔纳新《西方思想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
——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
材料三 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
——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
(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为某学者归纳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大事简表(部分)

时期外交大事
20世纪50年代1950年,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同苏联结盟
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20世纪70年代1971年,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
1972年,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年,中国与111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改革开放新时期1992年,中国派出首支成建制蓝盔部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袋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正式成立
2009年,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9)》


依据上表,提取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主题,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11-17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祖宗之法”是中国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西方的“政治文化”则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在即位诏书中说:“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之为制,纪律己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代士大夫们在谈及国家的政治取向、制度原则时。经常与“祖宗之法”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祖宗之法”就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宋代中央集权的活力与僵滞①,权力机构的分立与集中②,文武制衡关系的形成③,乃至赵宋王朝的兴与衰④,处处都会遇到所谓“祖宗之法”的问题。

——摘编自陈苏镇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在标示的①②③④中任选两点,予以说明。

材料二   “人们逐渐相信,当前人类活动的各方面已非过去所能比拟,将来在各个领域注定会出现没有止境的进步”。“他们认为变革和进步可以逐步改良社会……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材料三   在上述政治理念的影响之下,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830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完制度
1861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7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德意志:实现统一,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法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2)材料二反映了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依据材料三,归纳l9世纪欧洲政治文明演进的主要方面。
2023-10-22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洋务运动包罗孔多,但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归纳有三:

1)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2)新的商业经营形式被引入中国。

3)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然而,比之西欧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并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

——改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围绕洋务运动期间相关领域的变化,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中学,清江中学,涟水郑梁梅高级中学等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