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阶段含义
1949-1952粮食自由购销阶段自由购销阶段出台的政策涉及生产、流通、储备等方面
1953-1977粮食统购统销阶段为保障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中央于1953年正式出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定产、定购、定销”制度
1978-1993粮食“双轨制”阶段市场交换与政府控制并存,由计划转向市场过程中的过渡形式
1994-2003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阶段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取消中央的省间粮食调配权,各省、各地区间粮食调配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2004-2014粮食系统支持保护阶段取消农业税,实行直接粮食补贴政策,出台激励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2014-2021粮食安全系统性巩固阶段落实新粮食安全观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摘编自罗海平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粮食安全政策及时代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两个或多个时期的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所形成的,但“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近代中国人民在与西方列强的斗争中出现的。经过百年抗争,“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这一“伟大转变”既是中华民族在挨打受辱中奋起抗争、不断觉醒、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华民族走向精神独立、凝聚共同体意识、自觉构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过程。

——摘编自张可荣、刘奕汝《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转变——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共同体意识形成》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观念。1902年,梁启超又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观念。同年,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1904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中,多次提到“中华民族”,并就“中华民族”自始是单一民族还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如果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则有无“最重要之民族”以及“最重要之族为何”等问题进行了考察。

——摘编自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

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观念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任选一个或多个影响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因素,自拟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霍布斯、洛克、卢梭的近代契约论到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再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代表了历史上三种国家理论范式。

近代契约论——个人本位主义国家观霍布斯的“君主专制”国家观人们的权利一旦转让给君主,人们就必须遵守契约的规定,但君主却不必履行契约,君主具有绝对的权力,法律也由君主制定,主权者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正义的,并且具有决定契约内容的权力
洛克的“君主立宪”国家观君主专制是对个人权利的扼杀,因此坚决反对君主专制,进而探讨如何建立符合人们利益的好政府
卢梭的“普遍意志”国家观采用直接民主的形式,设立“公意”,建立民主制。在民主制中,人民是政治的主体,由人民的一致意见产生的“普遍意志”——公意,是政治决策的出发点,人民服从政治共同体实质上也是在服从自己,人民是政治的决策者和行动者
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内部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在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又具有更大范围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国家是实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马克思国家观的转换: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个体的特殊利益与普遍的公共利益的矛盾是由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单个人的利益与其他交往的个人所组成的共同利益之间产生矛盾、有力量的一方采用“国家”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特殊利益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是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与“东亚”“中东”“第三世界”等词语并列。其含义演变过程,如表3所示。

时间“西方”含义的演变
古代“西方”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罗马帝国的西部。
11世纪中期基督教大分裂之后,“西方”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指“罗马天主教会”,与“东正教”相对。
18世纪晚期美国人否定与欧洲的文化联系,突出欧美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强调美国制度和文化的独特性;“坚决让欧洲远离美洲,让美洲远离欧洲”。
19世纪中晚期1856年后,俄罗斯用“西方”指称经历了启蒙与革命、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西欧,“西方文明”被界定为俄罗斯的对立面。19世纪晚期西欧人接受这一概念,但美国和德国并不认为自己是“西方”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美国人逐渐意识到美欧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开始把美利坚文明视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18世纪晚期形成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被广泛信奉。
一战期间美国把与德国的战争描绘成民主与独裁、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自由、民主、进步和资本主义被“发明”为英、法、美的共同传统。
二战期间在一战中出现但没有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大西洋共同体”理念复活并被频繁使用,主张美国、英国等15个大西洋沿岸“民主”国家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继承者”并建立联邦,以阻止希特勒的扩张。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的建立都被描绘成是挽救和保卫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的努力,美国和联邦德国最终都成为“西方”的一部分。

——摘编自【丹麦】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从柏拉图到北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西方’含义的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8更新 | 19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从一个不自觉的参与者,已经变成了一个参与建构全球文化网络的合作伙伴。经历了三百年之久的蜕变,我们竟可以如此说:西方近代文明,从最初的理想,到最后的终结,每一个重要的阶段,都有中国的影子或中国实体的参与。这也正是人类文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个必然的情况。毕竟,中国承载着中国文化的若干传统。东方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经验,其中有不少深厚的文化精髓,很值得我们选择、采撷,并纳入新文明之中,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

选取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任一个阶段,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取的阶段,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逻辑严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下列为有关言论:

序号

有关圈地运动的言论

出处

1489年,英国颁布禁止破坏农村法案,1517年颁布关于指派调查圈地委员会的国王文告。这两个文件都描绘了农村的衰败情境,说明了英国统治集团对圈地运动所采取的措施。事实上,这些法令都是具文,而且注定要失败的,因为执行法令的人,就是进行圈地的家伙英国政府相关法令
你们的羊,平常多么驯良,所欲不多,而今天,据说,已变为这样的贪婪和凶蛮,甚至吃人了……所以,自从有一种贪食者,贪得无厌而残暴的人民公敌以一条篱笆圈围了几千亩地来消灭田界那个时候起……连他们私有的财产也不得幸免……我重复说,他们背井离乡而不知到什么地方去栖身托马斯·莫尔论16世纪的英国土地革命
圈地的家伙是血腥的狼,具有两只恶魔的长牙,其中一只是金钱,他们以此来拉拢党羽,使政府对他们的行动熟视无睹,而另一只是黑良心,使他们连在地狱血海中游泳,也不害怕了16世纪小册子摘要
(3)我们恳求陛下:禁止庄园领主参加公共牧场的放牧……(29)我们请求:除非为了他们住宅的需要,领主、骑士、乡绅和绅士不得饲养并繁殖大牲口和羊群在凯特领导下起义农民的要求(1549年)

——摘编自《世界中世纪史原始资料选辑——关于圈地运动和农民起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07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金科大联考】 2021-2022学年高三12月质量检测历史(河北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地球表面之各部分,各方之人视之、择之,不同价值,盖各有其最重要之一部分。狭义言之,所谓乡土;广义言之,所谓国家。其余地球之各部分,不过为体认此一部分。故研究之以联络此定点之智识,此国粹主义之所以重也。

——广智书局编辑部编纂《世界地理教科书》(1906年)

材料二   吾国民知有家产,不知有国产,固由于国体之致然,亦坐其素不稔夫内国之公产业耳,兹编于户口之蕃耗,物产之良否,与夫山河之美,人物之秀,制造之工,苟内国所可宝贵者,必郑重为之讲说,庶公产业之可宝,饫闻于幼时,以起其他年重爱国之想。亚洲之中,国以数十,惟我中国,版图辽阔,民庶殷繁,雄踞其东南部,盖世界著名之大国也。

——摘编自张相文《蒙学中国地理教科书》(1903年出版)等

材料三   与欧罗巴最大之国比较,俄罗斯之幅员已倍大于我,而英吉利之地,又大于俄罗斯。惟俄属之西伯利(亚),皆荒寒瘠土;英之殖民,则散在五洲,亦多荒瘠。若土壤膏腴,气候和暖,而又联合为广大之地域,当推我国为最矣。

——摘编自京师大学堂编著《本国中等教科地理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地理教育”,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就人们从总体上认识现代化究竟是如何在全世界因地而异的这个问题,中国一直占有一个相当突出的地位……在中国,影响现代化的因素,不管是本土的诸种前现代化条件、国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还是中国现代化的领导人推行的各项政策,都不是其他任何地方种种因素的一模一样的复本。中国的这些因素只适合一种与众不同的社会背景,即特殊的中国背景……中国背着沉重的包袱,也带着有利的条件,踏入现代世界,这些包袱和有利条件都可以从今天中国发展水平的格局上反映出来。

——摘编自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根据材料,提炼一则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认识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7日内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押题(六)历史试题
10 . 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阶段外交话语的构建及成果

时期构建方式外交话语部分外交成果
1949—1978年自主独立构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两个拳头打人”“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反殖、反霸、反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缓和;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979—2008年借用西方话语构建和平与发展;“全方位”;“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美建交;举办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WTO
2008年至今创造性构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亲、诚、惠、容”;“新型国际关系”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承办了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先后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摘编自李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当代外交史,围绕“中国国际话语权”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