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现代化在东亚(包括东南亚)的胜利进展是二战后最令人激动的现象之一。如果说,日本的繁荣还只是非西方国家发展的特例,亚洲“四小龙”的成绩又因其相对狭小的规模而限制其普遍意义,那么中国、东盟、印支国家的急起直追,迫使人们重新认识东亚奇迹。90年代以来东亚持续上升的趋势,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为展望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文化圈的前景提供了基础。

追根溯源,在历史上存在着一个极其广袤的中华文明圈。此文明圈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汉文化圈包括中国、日本、越南、朝鲜等。经过中国文化改造过的佛教,传入日本、朝鲜、越南和东南亚。儒学在日本、朝鲜、越南已深入到各自的生活方式、伦理观念、政治制度之中,与在汉“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中国的表现形态非常接近。

——摘编自俞新天《东亚文化论坛》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就“中华文化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2024-03-2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人言行
春秋末期的孔子倡导“克己复礼为仁"。认为“克己复礼”重在“修己”,但只有“立于礼”的治国者,才能保国兴家,成就大业
西汉的扬雄在《法言》中记载了一段对话:“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曰:‘何以立政?’曰:‘政之本,身也。身立则政立矣。’”
北宋的苏轼在《东坡全集》中说:“窃怀忧国爱民之意,自为小官,即好僭议朝政,屡以此获罪,然受性于天,不能尽改。”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匡维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责乎?"
“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在自长沙回北京的途中,见中原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此心如饮苦药”,遂写下《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投袂而起,誓为天下生灵拔济此厄”

——摘编自陈国质《论士人的家国情怀》


提取材料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指出其呈现的文化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清晰,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京师有陈某者,设书肆于琉璃厂。光绪庚子,避难他徙。比归,则家产荡然,懊丧欲死。

一日,访友于乡,友言:“乱离中,不知何人遗书籍两箱于吾室。群固业此,趣视之,或可货耳。”陈检视其书,乃精楷钞本《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钞之者各注姓名于中缝,则陆润痒等数十人也。乃知为禁中物,急携之归,而不敢示人。

阅半载,由同业某介绍,售于某国公使馆秘书某,陈遂获巨资,不复忧衣食矣。

——摘编自徐珂《清稗类钞》


提取材料中的一则历史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06-13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组建的淮军,是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前身。在组建之初,其装备不仅远逊于同期美国人华尔在上海组建的洋枪队,而且远逊于它的对手太平军。后经李鸿章改革,淮军率先在中国军队中完成了武器装备的近代化,许多武器装备,赶上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淮军威名扫地。淮军士兵由将领亲自招募,他们之间大多具有乡党、姻亲、友朋的裙带关系,士兵对于将领的人身依赖非常严重,军队正常运转实所依靠的正是这种私人感情,淮军的指挥体系是标准的个人指挥体系,营务处虽能分担指挥官的工作压力但却不能提供实际的作战参考,它与强调情报搜集、周密筹划、集体指挥的总参谋部制度比起来相差太远。淮军的军事改革始终没有涉及兵役制度的完善,致使其长期在“增募——裁剪——增募”的雇佣军制中踏步,军队战斗力也随之起伏不定,在遭遇举国动员、全民征战的日本军队时,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兵员素质,就难免不落下风了。

——摘编自黄凯《火器引进与淮军军事改革》


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军事近代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2-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89-1875年法国重要的文献和法律

文献和法律名称主要内容
《社会契约论》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即自由平等。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力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论法的精神》法律是理性的体现。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1789826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是社会公意的体现”、“禁止非法拘禁”、“全部主权的本原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不是明确来自国民的权力”、“任何社会,如果权力无保障或分权未确立,就没有宪法可言”。
1791年宪法》“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国王只有根据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和要求服从。”对选举权的资格限定:拥有一定数量的财富,年满25周岁,有合法的固定住所,交纳一定的直接税,不处于被雇佣状态。
《法国民法典》(1804年)《民事诉讼法》《商法典》《刑事诉讼法》《刑法典》确立绝对个人所有权;保证人人有自由和平等的民事权和行为能力,反对封建特权;承认自由迁移和转业的权力;在婚姻制度上贯彻个人自由的原则,允许离婚,但确定了男性的权威。
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权力,规定总统签署的法令必须有一名内阁成员会签才能生效;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解散众议院,必须获得参议院同意,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10-20更新 | 206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初受美国影响的另一股教学思潮,即为平民主义教育思潮。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赶赴参议院宣布政见时,提及教育方针应分为二:普通与专门,在普及教育方面,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制人格;在专门教育方面,务养成学问神圣之风气。所谓“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即从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方法。这种以儿童为本位,注重个性的教育,即为平民主义教育的先声。1919年欧战结束,民主思想盛行,平民主义教育的要求亦告急切。适于此时,平民主义教育倡导者杜威来华讲学,经胡适、陶行知等介绍其学说,遂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股教育思潮。

欧战结束后,风行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思潮、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等均深受美国的影响。其主因乃清末以来,中央政府对教育未加重视,教育领导地转入私人教育家之手,其科学制系统,其中尤以留美者居多。除了教育新思潮涌入中国外,1922年公布的新学制系统,即仿效美国学制。可知中国的教育政策,已由清末的以日为师,到了民初转而向美国学习,而中国的学制系统,从此即无重大改变。此外,从上述各种新思潮的引进中国,可知救亡与启蒙确实为此时期之重大课题。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后是“救亡压倒了启蒙”;在教育上,则从晚清重视国家富强中,开始注意个人技能的关怀与思考。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9-1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革命导师经典文献革命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1895年)指出德国工人阶级一定要利用选举权同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席位,用选票来证明无产阶级的力量
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1915年)只要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里,拥有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再加上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和科学的革命理论的指导,便可以建立起无产阶级政权
毛泽东《中围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观点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出处
通过茶叶与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影响的比较,既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时可以充分印证中国近代社会所经历的种痛苦与磨难仲伟民《茶叶、鸦片贸易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茶叶与鸦片贸易的扩展不仅打破了中国贸易的平衡,而且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平衡,并进而打破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平衡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从上述两位学者的观点中,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或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评析。(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儒学或儒、释、道为其主要内容。到了近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儒学地位的衰落和西方文化的传播,形成了近代文化的新内容。由于近代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发展源流不同于古代文化,因此,近代文化的内容同样不同于古代。经过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传统儒学衰落,旧的文化体系解体,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和文化部门。声光化电、民主自由、新式礼仪习俗等,纷纷展示在人们面前。那么,近代文化的核心内容究竟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即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虽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实际是对近代文化基本内容的概括。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21-05-2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模拟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社会动员是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社会动员的内容植根于社会变迁和本国经济发展之中,是由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为打破帝国主义势力的封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初步实现四个现代化;新时期,社会动员的主要内容是动员和组织广大民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摘编自张骞文《社会动员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