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23-24高二下·山东烟台·期末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赵五贞事件”舆论风波

材料   191911月,湖南长沙青年女子赵五贞经“父母之命”被迫嫁给古董商吴凤林做续弦,出嫁路上在花轿内以剃刀自刎身亡。原因众说纷纭,包括曾经许配,拒绝改嫁等。事发后湖南《大公报》辟出专栏对这一包办婚姻案进行讨论,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至122日共发表近40篇文章,关注焦点并不是追究赵五贞自杀真相,而是对这一事件在当时的社会意义进行剖析、评论。以下是讨论热潮中的部分代表性观点。

“近今侈自由,俗教廉耻亡……一死完清操,千载有余芳。敬告采风者,树此贞女坊。”

——《赵贞女诗》

“他生平喜欢看一些韩湘子化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一类的书,终身持斋不肉食,这话如果确实,也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完全由旧式社会养成出来的人,新近的解放学说,梦也不曾梦到。”

——殷柏《我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感想》

“赵女士而竟求死了,是环境逼着他求死的……是三面铁网(社会,母家,夫家)坚重围着,求生不能,至于求死的。这事件背后,是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意想的不能独立,恋爱不能自由。”

——毛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

“吾人于此,应主张与社会奋斗,争回所失的希望。奋斗而死,则是‘被杀’,不是‘自杀’。”即使“截肠决战,玉碎而亡”,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天下之至刚勇”。

——毛泽东《非自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赵五贞事件”引发的讨论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7-15更新 | 4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主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的大一统精神,在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著名诗句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从古到今,中国的有识之士都竭力宣传国家、民族和社会的统一、团结和安定,中国人民对于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事业做出贡献的人,总是称颂不已,众口皆碑;相反,对于那些制造矛盾坚持分裂的人,总是视他们为国家、民族的罪人,永远谴责和唾弃他们。可见主张大一统,已经成为皇帝和百姓、官员和布衣的共识。绝大多数的历史经验也一再证明:只有江山一统,才能国泰民安。

--摘编自杨松华著《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6-0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墙壁·抗战。墙壁,曾经是宣传抗战文化的重要阵地。包括街头诗、街头标语、黑板报、壁画等在内的墙壁文化,构成华北抗日根据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材料一   晋察冀边区任何一项中心工作,如动员参军、送战士出征以至做军鞋等,都有街头诗出现且数量很大。如某村识字班开班后,就有“妇救会,青抗先,人人都上识字班。再也不当睁眼瞎,抗日救国做宣传”。有人这样形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街头诗:“一进入晋察冀边区,便有一个很引人注目的景象——就是一些乡镇村庄的墙壁上、路边的岩壁上出现了街头诗,大字墨书或粉书,有的还配上漫画,有的村庄简直是诗画满墙。真可谓:街头巷尾,尽内射拼搏的刀光;断壁残墙,齐爆发杀敌的呐喊!”

——摘编自郑立柱《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街头诗》

材料二   在报纸不多又没有广播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街头标语能简要明确地向民众传达时局信息和我党我军的政策。一位国际友人曾这样评价晋绥抗日根据地的黑板报:“在这个解放区,我们看见每个被敌人烧毁的村子里都有一块黑板,上面记载着世界、中国和本地的消息,这些情况都是驻扎在最近的部队广播员提供的。正是从这个来源我们知道了罗马尼亚投降和盟军占领凡尔登的消息。”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美术工作者为了宣传欧洲第二战场开辟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使用中国古式地图的画法绘制了3幅巨型墙壁地图:《欧洲联合作战图》《豫西战况图》《敌后抗日根据地图》。山就画得像山形,城就画上城头,同时添加上一些人物形象,画成一幅漫画式的地图,通俗易懂。有位老乡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后十分振奋地说:“从前咱不了解,只说咱八路军就只在咱边区这达(方言:这里),现在才解开了,原来到东海边、南海边,到处都有咱们的力量,怕个啥!他们国民党要不打日本,咱就自己去打!”

——摘编自郑立柱《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墙壁文化》

材料三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

运用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墙壁·抗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例清晰。)
2024-07-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秋冬、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经常讨论诗歌革新问题,并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与当时笼罩文坛的脱离社会现实的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宋诗运动”等相对抗。1899年,在前往夏威夷途中的轮船上,梁启超写了一篇《夏成夷游记》,文中指出,中国“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正式提出“诗界革命”主张.“诗界革命”提出以后,迅速形成了一个颇具声势的新诗潮流,涌现出一大批断派诗人。

材料二   当时部分新诗节选

壮别二十六首之十八
梁启超
孕育今世纪,论功谁萧何?
华拿总余子,卢盂实先河。
赤手铸断脑,雷音珍古魔。
吾侪不努力,负此国民多。
编者注:“华"指华盛顿;“众”指拿破仑;“卢”指卢梭;““孟"指孟德斯鸠。
卢骚
蒋智由
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
民约倡断义,君成扫旧骄。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
文字收功日,全珠革命潮。
注:作者蒋智由被梁启超誉为“诗界三杰”之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幸开沅《中国近现代史》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提出的“诗界革命”加以阐释。
2024-07-12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广告看时代发展

下图为1918518日《四明日报》刊登的惟明眼镜公司的眼镜广告,广告采用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广告诗形式,形式的新颖使得通篇讲述自身的优势但不显乏味。

眼镜一道,光学玄奥;学非专门,莫名机巧;

伪货林立,识者稀少;他业兼营,难得窍妙;

惟我惟明,国货堪夸;延聘诸君,光学专家;

学问优业,经验不差;挽回权利,质料无瑕;

金银钢脚,充足成色;保用坚久,最新时式;

装配适宜,不牵耳鼻;致用卫生,遮风蔽日;

远近散斜,镜片各异;随目验光,参究医理;

开幕以来,名播遐迩;倘蒙惠顾,格外克己。

——《宁波报纸广告研究(18991999年)》

任选两个角度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其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合理阐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寅恪极力发掘诗词的史料价值,并在史学研究中大量运用,成为其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以诗证史”“援诗入史”或“以诗释史”的方法...他之所以对唐诗史料价值的阐述和运用相当多,不仅是因为隋唐史是其史学研究的重点,还因为唐代是中国诗歌最盛的时代,唐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诗歌内容出处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晁卿衡》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二首》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鼙鼓:指代军队或者战争)白居易《长恨歌》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韩愈向唐宪宗上奏《谏迎佛骨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摘编自徐国利《陈寅恪对“以诗文证史”史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等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选取一个信息(填写序号即可),指出它所反映的唐朝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选取信息对应的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4-07-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少日本学者认为,“科学”一词率先诞生于日本,它乃明治维新前后日本学者用于翻译英语词汇“science”的产物。“科学”在日本诞生后不久便被引进到中国。

材料二   《四库全书》中“科学”一词的使用举例

出处相关表述调又
【唐】罗襄(仓部柏郎中墓志铭》近代科学之家有袖氏仓部,府君讳宗回字,圣祖士良忠州司马,父酷毛诗博士,赠国子司业,君踵父学开元礼科举、学问
【明】唐顺之编《稗躕.广科学以弹盗》故圣朝广开科学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贼盗奸究科举之学
乾隆五十五(1790年)(钦定千叟宴诗》臣(西方传教士那永福)所栖六城环以地中海,高墉架海横天梯,人有医、治、教、道四科学,物有金刚、珊瑚、哆罗珠、象犀分科之学

材料三   康有为在编辑《日本书目志》(1896年成书)时,提及《科学入门》和《科学之原理》这两本含有“科学”字样的图书。“科学”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即狭义上的“science。康有为乃迄今已知第一个在文章中征引了日语“科学”一词之人。

1899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刊发了一篇题为《论太平洋之未来与日本国策》的文章,其中两度使用“科学”一词,但这篇文章是对日文报刊的译述。

同年,王国维在为樊炳清译《东洋史要》作“序”时写道:“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

材料四   “科学”一词在清末中国传播的重要事件

事件概况
杜亚泉创办(亚泉杂志》1900年,杜亚泉在上海创办的《亚泉杂志》刊登的论文和广告中经常出现“科学”一词
严复翻译《原富》1900年,严复翻译(原富》(国富论)时频繁使用“科学”一词,且《原富》译文中的“科学”明显是“science”的对译
上海“科学仪器馆”的创建及其所属的(科学世界》杂志的发行1901年,钟观光等人合资在上海创办“科学仪器馆”,主要销售从日本进口的科学仪器和实验药品。19033月,“科学仪器馆”创办了《科学世界》杂志,这是中国第一份冠以“科学”之.名的杂志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周程《“科学”的起源及其在清末的传播与发展》

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的观点。
2024-05-31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质量监测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劝学内容的演变反映了不同的劝学思想,推动了教育内容的变迁,形成了各时期相异的学风、士风。先秦以荀子《劝学》为代表的劝学思想,以“读书求能”作为学习目标,“六艺”之学成为个人能力提高和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科举时代,宋真宗《劝学诗》集中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诉求,儒家经籍成为入仕的载体,形成了鄙俗、功利化的学风;清末面对民族危机,张之洞的《劝学篇》继承并超越“读书求能”,发展出“读书求强”的劝学思想,“明体达用”成为教育内容选择依据,加快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摘编自吴民祥、路世鹏《中国古代劝学思想的流变与教育内容之变迁》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围绕“中国劝学思想的流变”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的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紧扣主旨;阐述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5-27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辽宁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见证:百廿一中

从1903年到2023年,临沂一中纵跨两个世纪,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

【启程】

·1903年,沂州府于考棚成立沂州中学堂,临沂一中的历史由此开始。临沂一中的前辈们,与当时全国仅有的769所近代新式学堂一道,开启了中国教育的新纪元。

【发展】

·1928年,徐眉生担任校长后开始在校内发展共产党员,并于1931年成立了省立五中党支部——这成为了临沂一中“坚定跟党走”的光明起点。

·1934年,省立五中改名山东省立临沂中学。虽然由于后来抗战爆发,临沂中学师生被迫停止招生,但在党的领导下,艰难困苦中的师生从未停下教育救国的脚步。

·1937年,中共党员、国文教师段雪生和进步教师刘惜愚带领一部分师生历尽艰难去了延安,跟着党把近代教育的星火洒在了新中国的摇篮里。

·1947年,原省立临沂中学校长刘承攽和一部分撤往大后方的教职工才又返回临沂,在原五中校址上恢复了临沂中学,为沂蒙中等教育的重生做了大量工作。

·1950年,临沂专署决定在临沂城恢复中学教育。

·1985年,临沂一中在山东乃至全国率先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并大力推行实施,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展望】

·2023年,临沂一中发展站在了继往开来的新起点上,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初心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时代优秀学子。

——据《一首优美的沂蒙教育复兴“诗”》等


结合材料,以“一中·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具有过人天赋,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来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年),由于排斥八股,张岱在乡试中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从此绝意仕途,醉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拒绝清廷邀请,隐居不出,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以便自己死后使用。其铭文表达出豁达的人生观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张岱著《三不朽图赞》,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后去世,享年84岁

材料二: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