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印第安人为它的驯化、人工栽培、耕作模式、育种、储藏、加工、食用等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16 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马铃薯传入欧洲慢慢传开后,除了爱尔兰和西班牙,在各国主要种植在庭院,供观赏和植物学家药学家收藏和研究。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蚀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书中详细深入地分析检测介绍了马铃薯含的丰富营养成分和可以辅助治疗的各种疾病。到18世纪末期,马铃薯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

材料二马铃薯的种植、传播以及现代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都表明,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是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的根本动力。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 世纪末期以来马铃薯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清末新政时期督抚群体结构与人事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其与新政的关系,是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的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

类别
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
比例(%)
54
45.4
16
13.4
12
10.1
7
5.9
10
8.4
7
5.9
3
2.5
3
2.5
6
5.0
1
0.8
119

2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职频率统计

总督省别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两广四川云贵东三省
人次101161513111373
频率0.91.00.51.41.21.01.20.60.6
巡抚省别江苏安徽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新疆浙江江西广西
人次1712141813116111012
频率1.51.11.31.61.21.00.51.00.91.1
省别湖南贵州湖北云南广东江淮奉天吉林黑龙江
人次1187341424
频率1.00.71.80.81.04.01.30.40.8

3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离职原因统计单位:人,%

类别项目开缺回任裁缺其他合计
总督人数
比例
3
3.4
26
29.2
3
3.4
7
7.9
6
6.7
6
6.7
26
29.2
0
0
12
13.5
89
类别人数
比例
19
11.3
53
31.5
10
6.0
14
8.3
3
1.8
16
9.5
29
17.3
2
1.2
22
13.1
168

4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任期时间统计单位:年,%

类别省别5年以上453423120.510.5年以下未到任合计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云贵
东三省
1
1
2
1
1
2
1
2
1
1
1
1
2
3
1
3
4
1
2
1
1
1
1
2
3
6
6
3
7
5
3
3
3
1
4
3
1
4
10
11
6
15
13
11
13
7
3
合计2346178371289
百分比2.23.44.56.719.19.041.613.5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1
1
2
2
2
1
1
1
1
1
1
1
3
2
1
1
1
1
1
1
1
4
2
1
3
4
1
2
4
5
5
1
1
1
1
2
3
1
3
1
1
2
1
1
3
1
1
2
1
9
5
7
8
5
6
1
5
2
4
2
2
5
1
1
1
2
2
1
4
2
1
1
1
3
1
1
17
12
14
18
13
11
6
11
10
11
12
8
7
4
3
1
4
2
4
合计02121334246617168
比例01.27.17.720.214.339.310.10

5   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在职年龄统计单位:岁

类别省别190119021903190419051906190719081909191019111912平均
总督直隶
两江
陕甘
闽浙
湖广
两广
四川
贵云
东三省
78
71
65
72
64
66
63
64
43
72
66
73
65
67
64
65
44
66
67
76
42
42
51
62
45
67
68
77
67
43
52
63
46
68
47
73
68
44
53
64
47
69
48
45
69
45
54
65
48
46
49
65
70
70
52
55
52
48
47
50
60
53
62
64
56
53
49
48
51
61
54
63
65
49
57
56
64
68
62
46
63
66
50
58
56
65
69
63
47
36
66
51
67
57
66
51.3
62.4
58.9
66.1
58.6
54.6
59.1
58.5
57.4
巡抚江苏
安徽
山东
山西
河南
陕西
新疆
浙江
江西
湖南
广西
贵州
湖北
广东
云南
江淮
奉天
吉林
黑龙江
46
59
42
40
63
43
64
77
74
59
59
73
40
64
41
53
47
65
41
56
44
65
78
75
60
60
74
41
65
53
54
55
66
60
48
45
64
48
58
59
61
43
42
57
54
55
56
67
61
49
46
65
49
67
60
44
59
67
58
55
66
57
45
62
50
57
66
50
64
44
45
56
59
56
51
60
46
60
60
58
58
63
68
58
57
48
52
61
47
64
61
59
59
64
44
39
32
59
47
47
47
66
65
61
52
59
59
60
53
46
40
33
60
48
48
48
67
49
62
53
71
60
61
48
47
41
34
61
49
41
49
50
50
43
41
72
61
62
49
48
42
35
62
50
42
50
51
51
44
42
58
62
60
50
49
55
48
53
43
51
52
50
69
52
55.5
55.2
53.2
53.8
58.8
54.0
62.2
58.1
58.2
50.6
46.2
58.9
47.5
60.6
50.8
56.0
48.5
44.2
49.5

——摘自李细珠《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晚清权力格局再研究》

依据表1~表5的内容推断清朝末年督抚任职情况对清末新政的推行产生的影响。(明确写出推断结论;提取材料信息,加以说明)。
2022-11-14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制度而言,朝代与朝代之间永远是“继承”大于“断裂”的,制度自身自有其惯性。隐藏在制度的延续性下面的,是各个朝代所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如官僚的选任,新中国成立之初通常会“急于选拔人才”;四十年之后则难免“员多位少”、一位难求;再和平发展四十年,家族背景在官员升迁中的权重必定会大大提高。又比如皇帝周边势力(后妃、外戚、宦官等)的处置问题,士大夫与皇帝的关系问题,官员管理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治理问题,兵权的收放与边防的关系问题等。这些共性问题才是帝国治理的真正难题,也是“理乱兴衰”的深层原因。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提炼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论述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号

书籍

1

献给劳拉的爱情诗集——彼特拉克《歌集》,写成于14世纪上半叶

2

宗教改革的先声——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写成于1517

3

天主教会的眼中钉——哥白尼《天体运行论》,首版于1543

4

划时代的科学巨著——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首版于1687

5

奠定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的大作——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首版于1748

6

经济思想史新纪元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首版于1776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首版于1867

8

指导了俄国革命的名著——列宁《国家与革命》,写于19178-9

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首版于1936

10

“苏联模式”的总结——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首版于1952

从以上书单中任选一本书籍,写一篇书评。(要求:书评须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
2022-07-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厦门的鼓浪屿在近代逐步沦为列强的公共租界,其遭遇成为近代列强全面入侵中国的缩影。为了反击列强侵略,鼓浪屿人民开展了种种抵抗斗争。(见下表)

沉沦抗争
时间事件背景时间事件抗争方式
1842年之后
鼓浪屿地区,外国侨民大量涌入,洋商、洋货更是比比皆是。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1905年因美国虐待残害华工,鼓浪屿人民愤怒冲击美国领事馆,并割断其国旗旗绳。暴力斗争
1895年日本占领台湾以后,进一步提出对厦门的侵略要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 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1923年著名华侨黄奕住筹资金30多万元,创办“商办厦门电话有限公司”,用以改变日本“川北公司”垄断鼓浪屿电话业务的现状。经济斗争
1901年清政府提出优先将鼓浪屿给美国人为租界,美国人并未独占,而是伙同列强共同策划了“鼓浪屿公共租界”事件。1929年林尔嘉是鼓浪屿地区著名的民族资本家,他在控诉海关税务司的案件中,先是陈述税务司的犯法事实,接着又提出税务司系中国雇佣官员,其所犯罪行当然适用中国法律。

——摘编自肖丽红《近乡情深:深挖地方史,开展“亲民”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摘编表述样式完成①、②两处表格内容的填写,并分析②处斗争方式出现的原因。
2022-02-12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1-2022学年高三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政府谋求强化对北美13个殖民地的管理和控制。鉴于此,殖民地民众展开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政治大辩论。这场政治大辩论从伸张殖民地居民的权利开始,逐步发展到否认英国对北美的宗主权,他们阐述了反对英国政策的理由,为进行革命寻找理论根据。通过这场辩论,北美民众对殖民地的地位和命运的认识更为清醒,维护自由和争取独立的信念逐渐明确。欧洲的政治哲学在辩论中转化为北美民众的常识,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政治自由主义。

——摘编自李剑鸣《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政治辩论及其意义》

材料二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出现了“弗吉尼亚方案”“新泽西方案”“康涅狄格妥协方案”。“弗吉尼亚方案”提出“各州在国会的投票权应按照各州财力贡献的大小或自由民多少的比例进行分配”,“完善中央政府的组织,国会设两院,国会外增设行政和司法机关”,试图通过一场平静的革命,把陈旧无能的体系扔在一边。而“新泽西方案”则主张统一赋予联邦国会征税权、管理商业权、司法权,同时保留邦联条例关于大小州有同等表决权的规定。此次制宪会议最终通过了“康涅狄格妥协方案”:中央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得受地方侵犯;各州立法不得与中央相违背;两院制立法机构中,众议院每州代表数目由州内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隶数目决定,每州都有两名参议院代表。该制宪会议辩论进行了近4个月,最终达成的宪法草案对美国宪法、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张友伦等《美国通史: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展“政治大辩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具体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的意义。
8 . 【长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以来,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任务。某同学参加了学校主题为“讲好长江故事”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形成如下学习笔记

笔记一2020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
笔记二荆楚文化是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在中华文明早期,湖北以其丰富的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特征,逐渐形成了崇尚 自然、富于浪漫想象、人与自然深度和.谐的文化理念:在近代历史变革中,湖北也是长江流域的首倡之地,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在同西方接触过程中,湖北人精研西学,走出长江,勤劳付出,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作出了贡献。

——摘编自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背景下打造荆楚文化

大品牌的思路与建议》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围绕“讲好长江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要求:古今不限、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024-03-1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历史研究中有关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的两种观点

观点学者代表理由
本质不同说林增平戊戍维新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政治实践,而这一期间所谓的“新政”则是封建统治者为了欺骗人民和弥合同帝国主义的裂痕而改变其统治方式的表现;戊戌维新的最高目标是要求开国会、立宪法,把中国变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而这一时期的“新政”主要仅止于封建统治机构做某些改变
主要方面相同说张连起背景都是在中国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总形势下发生的
目的都是巩固皇权、变法图强、振兴国家及适应资产阶级的某些需要
内容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方面推行了类似的政策
后果前者失败,后者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成果
结合上表中两位学者的观点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核心观点并对其进行论述。(要求:明确列出所选观点,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2024-05-2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于成化、弘治时期,开始正式形成于嘉靖、万历时期,至康熙中后期到雍正之时最后形成。乾隆时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真正出现。边疆地区市场得到开拓,内地与边疆民众的生产生活尽皆纳入全国的市场网络之中.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得到初步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 一部明清史就是一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酝酿、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中国早期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初步发展,是构成明清商人队伍壮大、地域商人集团勃兴的重要社会背景。中国早期市场经济也应是中国历史走向空前巩固的大统一和自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最后形成的经济条件。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全是海外舶来,明清早期市场经济是近代中国市场经济形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阅读材料,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1更新 | 60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