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2013-10-23更新 | 8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片

备注     上图名为《妙制飞车》,选自《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创办于1884年, 1898年停刊,是一份传播时事与新知的新闻性刊物。图中关于“妙制飞车”的说明 性文字为:“西人性多机巧,其术艺每多灵妙绝伦。近如火轮船、火轮车等,几已无 足为奇矣。去年有某西人创为天上行舟之举,闻者已叹得未曾有。岂知机械日出, 更有令人不可思议者。法国技艺院中有法人名颠路毕者,心灵手敏,每制一器,务 极精良。近更独运匠心,创设飞车一架,能在半空中行走如飞。其车式形如扇,系用飞空手车制成者。顶有平板,旁有高板,皆藏以机栝。后有一舵,如欲凌空而上,先将顶上之轮搅动,车便渐渐升高。再将座旁之机及座后之舵用力搅动,东西南北皆可任意指挥。凡安坐其上者,飘飘乎有摩荡入云之概。较诸列子御风,不更泠然善乎?按:稗史载僬侥国善制飞车,能从空中行走。昔尝疑其荒诞,今闻此事,该法人或果独得心传欤?”

——转引自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01-2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宜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选修)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光绪十五年(1889年)5月,朝廷任命薛福成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薛福成在日记中对出使经过进行记载。以下为日记的部分内容:

(一)光绪十七年(1891年)正月初三

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于今日。凡男女八岁以上不入学堂者,罪其父母……至于一郡一省,以及国都之内,学堂林立……学校之盛有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以勃兴之本原欤?

(二)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近有新法(1887年诺贝尔发明无烟炸药),用无烟无声火药燃放枪炮,且药既无烟,炮手、枪手瞭敌更易清楚,攻击必准,而枪炮之害较前更烈矣。

(三)光绪十九年(1893年)五月初五

明年恭逢慈禧皇太后六旬万寿,敬备一切庆典,遵旨力崇节俭,户部预为筹款,约已备五六百万金。惟各衙门查照乾隆年间迭次庆典成案,实需三千六百万金。今节至三分之一……户部现将岁出岁入各款逐加详核,设法腾挪,移缓就急。

(四)光绪十九年(1893年)八月初三

余尝评论光绪初年以来出洋之星使,究以曾惠敏公(曾纪泽)为第一……在任八年,练习洋务,并语言语,至今为洋人所钦慕。伊犁改约一案,弭兵修好,颇获成功。

——摘编自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09-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二部分提升训练2绘画艺术
4 . 1919年,针对林琴南对北大的质疑,蔡元培回答:“尊孔者多矣,宁曰覆孔?”并认为五常“则伦理学中之言仁爱,言自由,言秩序,戒欺诈,而一切科学皆为增进知识之需,宁有铲之之理欤?”据此可知蔡元培(     
A.强调自由民主推动科学进步B.肯定了中华文化中的伦理价值
C.兼容并包思想曾发生过动摇D.主张以儒学为主兼容其他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新小说杂志

1902年梁启超创刊《新小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绣像小说》《新新小说》《月月小说》等小说专刊纷纷出世,目前所知的即有20多种,这是近代小说杂志最为兴盛、成就也最为辉煌的时期。表2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小说杂志的办刊宗旨。

杂志名称办刊宗旨
《新小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新新小说》小说有支配社会之能力,近世学者论文甚详,比年以来﹐亦稍知所趋重矣。故欲新社会,必先新小说;欲社会之日新,必小说之日新。小说新新无已,社会之革变无已,事物进化之公例,不其然欤
《绣像小说》欧美化民,多由小说;搏桑崛起﹐推波助澜。其从事于此者﹐率皆名公巨卿,魁儒硕彦﹐察天下之大势,洞人类之颐理,潜推万古﹐豫揣将来﹐然后抒一己之见,著而为书﹐以醒齐民之耳目,或对人群之积弊而下砭,或为国家之危险而立鉴,揆其立意,无一非裨国利民
《月月小说》今也说部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似于博价沽誉时代,实为小说改良社会、开通民智之时代也。本社集语怪之家,文写花管﹐怀奇之客,语穿明珠,亦注意于改良社会、开通民智而已矣。此则本志发刊之旨也

——摘编自陈平原、夏晓红《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18971916)》第一卷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提取说明晚清小说杂志办刊宗旨的共同关键词,并谈谈这一时期小说杂志繁荣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2022-09-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齐鲁名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一)魏源(1794~1857)认为,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二)下表是1885年上海格致书院,洋务大员刘坤一,命题考士的试题:

类别命题者试题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三)陈独秀(1879~1942)认为,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

材料二严复笔下的进化论

赫胥黎(原著直译文):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是最适应的。

严复译文:严复按语一: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国人达尔文、斯宾塞者……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第一书以发明天演之旨;第二书以天演言生学(生物学);第三书以天演言性灵(心理学);第四书以天演言群理(社会学);第五书乃考道德之本源,明政教之条贯,而以保种进化之公例要术终焉。呜呼!欧洲自有生民以来,无此作也。严复按语二:夫既以群安利,则天演之事,将使能群者存,不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赫胥黎……言群理,所以不若斯宾塞之密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
8 .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1864年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材料二   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1884年两广总督张树声病危遗折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有何异同,简析其认识异同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   




(2)阅读材料三,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中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0-02-21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9 . 材料题.
文学是人类丰富感情的表达,是一定时期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附,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郑》《卫》”是中国哪一部儒家典籍的内容?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何影响?结合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汉赋的特征。分析导致这一特征出现的最主要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唐诗成就突出并被誉为“诗史”的诗人是谁?宋词和元曲成为“一代文学”共同的经济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三指出“后世儒硕”鄙弃元曲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简典分析社会现实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
2016-11-27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二上期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材料   1884年对于晚清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在中法马尾之战中,福建水师损失殆尽;年末,洋务重臣张树声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临终之际上奏朝廷:“近岁以来,士大夫渐明外交,言洋务筹海防,中外同声矣。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教育文化远逊中华,然驯至富强,俱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重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是恃欤?……圣人万物为师,采西人之体以行其用,中外臣工同心图治,勿以游移而误事,勿以浮议而隳功,尽穷变通久之宜,以尊国家灵长之业,则微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矣。”

——引——编自《张靖达公奏议》


(1)根据材料,概括张树声奏折中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张树声的主要观点。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