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1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为了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日美两国从19413月到11月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谈判。就美国而言,谈判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对付德国,在远东稳住日本,二是为了孤立德国,美国力图使日本脱离三国同盟,成为对美英持中立态度的国家。如果谈判不成,美国则以经济战对付日本。而日本的目的正好相反,日本谈判的目的也有两个:一是依靠三国同盟的力量迫使美国保持中立,停止援助英国与中国;二是希望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使之与日本媾和,以便日本全力南进,夺取东南亚。日美秘密谈判的消息传到外界后,日本遭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强烈反对,美国则遭到了英国和中国的指责。

1941422日,日本外相松冈重新制订了对美谈判之原则:有助于结束日中战争,即让美国不再插手中国事务;不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遵守对德国的国际信义,即阻止美国参加欧洲战争。1941621,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美国对日本的提案提出方案。在该方案中,美国坚持可以使用自卫权,维持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从中国撤兵等。对于日本最重视的关于承认“满洲国”问题,美国仅表示应由中日两国间友好地谈判予以解决。由于美日矛盾的逐步尖锐,在珍珠港的爆炸声中美日谈判最终破裂。

——摘编自朱听昌《美国全球战略与1941年日美谈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1年美日谈判的背景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美日谈判失败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苏跨江临海,港口众多,地处中国东部沿海核心位置,自古就有先民流寓海外。自六朝以来,江南人口迅速增长,对外交往非常频繁,吴地成为重要的造船和出海基地。古代江苏移民为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构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日本福冈地区发现的绳纹文化晚期的水田遗址,成为吴越稻文化传播日本的最早例证。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就有从事纺织、制镜等技艺的工匠流寓日本、朝鲜等国传艺营生。吴人知聪携内外典、药书移居日本,还携带了佛经、佛像等物,对日本早期的佛教产生了一定影响。

——摘编自邵政达《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古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江苏就成为中国东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江苏人通过各种途径移民出国者日益增多。1860年清廷和英、法两国先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确立华工出国的合法化。江苏逐渐成为广东、福建以外移民海外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872年晚清政府选派留学生起,江苏籍人数在近代海外留学移民中始终居于前列。一些工商业者为谋求企业发展,或为摆脱洋行控制,到海外开拓销售市场或分支机构。据有学者估算,一战华工大多来自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与河南等地,江苏人次之。

——摘编自丁美丽《跨国主义视域下近代江苏海外移民探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朝以来江苏先民“流寓海外”的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江苏海外移民居多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交流的视角,比较古代与近代江苏海外移民现象的显著不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时间1990-2003年2012-2015年2015年至今
阶段初步探索出国门向成为全球引领者行进
标志性事件1990年底完成《京沪高速铁路方案构想报告》2014年7月我国在一些中国铁建总高铁承包的土耳域已经处于其安伊高铁二期正式通车。我国在一些高铁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加大投入、认识不足,以求在未来引领全球高铁装备行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4 . 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宋代铜钱购买力低于自身实际价值,宋人曾记载“销熔十钱,得精铜一两,造作器物,获利五倍”。据《宋史·食货志》载:“颁行新政,删去旧余,削除钱禁,以此边关重车而出,海泊饱载而回。钱本中国宝货,今乃与四夷共用,又自废罢钢禁,民间销毁无复可办。”按王安石免役法规定,原来当役人户,要交纳免役钱,原不承担差役者,要交纳助役钱……而接北宋最高年铸(铜)币量506万贯算,平均每人一年仅占203文,远远不足以交纳役钱。史载:“京城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然则器皿之用,畜藏之货,何可胜算?”宋成平四年(1001年),裁汰诸路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给赐过优”客观上阻断了部分货币向市场的流向。两宋时期,货币经济区域化的理念,多种贱金属钱币并行,纸币作为信用工具却存在严重的漏洞,再加上特殊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问题,使得这些问题都存在于这一时期的货币经济体系当中。《宋史·食货志下二》记载,宋太祖一继位就针对铜钱外流的问题下达了明确的诏令:“铜钱围出江南、塞外及南蓄诸图,差定其法,至二贯者徒一年,三贯以上弃市,募告者赏之”。此后不断地完善和加重对私带铜钱外流的处罚,庆历初年又规定:“闲出铜钱,视旧法第加其罪,钱千为首者抵死。”两宋时期政府为调整货币币值而推行的三个具有典型性的政策——即官方“短陌制”、推行夹得钱和“待大伐”。

——摘编自孙杰等《宋代钱荒产生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以来,随着自然经济的解体,商品经济在沿海、沿江交通发达的商埠逐步发展起来。同时,由于外患内乱,导致中央政府权威式微,地方制据势力严重,中国货币也愈加混乱,金融体系庞杂,给经济发展和交流带来很大困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伊始,为实现全国统一,就着手研究统一币制的改革。1933年罗斯福上台以后,美国推行白银政策,抬高银价,造成中国白银外流,通货紧缩,百业凋敝,直接影响了国民政府的税收。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巩因对东北的占领,其对华北不断侵略蚕食,威胁到国民政府的根基。法币政策推行后,法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民政府控制了大部分金融资源,短期内解决了通缩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1935年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废弃了落后的贵金属本位制,实现货币集中发行,建立货币发行准备,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全融史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官僚买办势力的利益,其领导的法币改革不可避免带有局限性,最负面的影响就是无法阻止恶性通货膨胀发生,最终造成法币丧失货币功能,走向崩清。

——摘编自王乾《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钱荒产生的原因,并指出其应对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背景。
2023-10-3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因俗而治”往往被认为被视为清朝边疆治理的方针,但对“一体”的追求也是清朝国家治理中无处不在的,弃“专恃险阻”为“修德安民”构成了清朝维持“大一统”王朝疆域稳定的重要政策特点。“改土归流进一步实现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统治”,盟旗制度等在具体实施中无不凸显国家的强势介入,较元朝的行省也是巨大的发展。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乾隆即有“今为我属,凡事皆归我律更章”的表述。

材料二   清朝末期,国力早已由盛转衰,清王朝内部的统治问题逐渐显露,国内人民尤其是边疆地区人民同清朝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导致各地起义斗争不断。国内动乱加剧大大削弱了清政府在边疆地区的统治力,加上列强的外部入侵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清末的边疆危机,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之下,边疆危机愈演愈烈进而逐渐演变为整个国家的危机,广袤的边疆地区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变成了“危险的边疆”。

——据邢广程李大龙主编《清代国家统一史》等资料整理


(1)据材料一,分别从指导思想和管理方式上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清末边疆危机不断加剧的原因。
2023-09-2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基地大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西周亡于戎狄东侵,四方民族开始由四方向中原逐鹿,戎起于西而东向祸周,狄起于北而东向侵邢、卫、齐、鲁,又南下祸周、郑。荆蛮自南北上,侵郑窥周又东与吴争两淮。东夷自山东半岛南下淮南、皖北。吴越起于江浙而北上黄池、徐州争盟。四方民族的入侵,在中原出现抵御入侵的战争,这样形成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轮流坐庄的霸主政治。四方民族和中原人民充分地交流,加速了蛮夷戎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进一步消除了民族间的差异,为华夏族的形成积蓄了丰厚的基础。长期的斗争促进了我国社会制度的转变,积极地促成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

——摘编自郑梅玲《论春秋时期民族的迁徙转化》

材料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都相继成为直接作战的战场。1937年国民政府正式发表迁都重庆宣言,自此始,国民政府各机关陆续踏上西迁之旅。工人、学生、难民等,为躲避战乱,纷纷迁往西南的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西和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大后方地区,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次大规模人口内迁运动。

——摘编自谭刚《抗战时期人口内迁背景的西南大后方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周时期民族迁徙的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时期人口迁徙的新变化,并分析当时人口大规模内迁的主要原因。
7 . 长城万里

长城,横亘万里,纵贯古今。最初作为军事防御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不断丰富。

材料一:战国形势图



(1)战国时期,诸侯国根据各自需要修筑长城。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三选)
A.王室衰微,诸侯自决权膨胀B.铁器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
C.经济发展,工商业联系加强D.争战频繁,各国需加强防御

材料二: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避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滦,至辽东,延袤万里。

——《史记·蒙恬列传》


(2)从材料二看,秦朝长城在修筑背景、目的、形制上与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材料三边防总兵蔡元报告说古北口长城倒塌了许多,请求进行修补。康熙帝认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选编自《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


(3)康熙帝对修补长城一事持何种态度?请概括其理由。

材料四


梁中铭《只有血和肉做成的万里长城才能使敌人不能摧毁!》1933年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田汉《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敌人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潘子农 “七七事变”后创作于上海

(4)从材料四看,长城被赋予怎样的时代内涵?简要说明原因。

材料五:1961年3月,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5)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被加以保护,有着怎样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023-12-2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游牧业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经济形态。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为了打通西域的道路和断匈奴右臂,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进兵河西,打败了匈奴在河西的统治者浑邪王和休屠王,设置了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史称“河西四郡”。

在设立河西四郡之后西汉政府便开始向其大规模的移民,其中的主体是关东贫民,他们会得到官府贷借耕牛、农具、种子以启动农作。除耕作以外,当戍卒减少时他们就代替戍卒守边,他们还要承担国家的田租和算赋。经过西汉政府的五次大规模移民,河西地区人口达到百万。

——整理自高宏《浅谈西汉甘肃农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33年日军攻陷山海关,11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决定将北平故宫重要文物珍品南运。故宫南迁文物总共19493箱又64包,分别存放于南京和上海。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行政院命令,刚存放在南京库房的南迁文物又向西南后方迁移。

西迁的文物路线分为三条:南路,运往长沙,后转去贵阳;中路由轮船运至重庆,后转运至乐山;北路由南京经津浦、陇海铁路运往陕西宝鸡,后翻越秦岭,存于汉中。西迁的部分文物曾赴苏联展览,在国内也分三次向民众展出。正如马衡所说,这一系列国内外展览,“结果不独在阐扬学术与国际声誉方面,已有相当收获,即于启发民智,增进一般民族意识,亦已有影响,成效颇彰。”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与故宫文物南迁研究》

材料三   交通大学西迁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调整旧有高等教育布局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在1955年决定将交通大学从上海迁往西安,同年带有行政命令的通知下发。周恩来在1957年对此解释道:“国际形势:1952年正是抗美援朝的时期(虽然1951年开始谈判),到19537月才停止……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考虑国防问题,万一有事要对人民负责。国内形势:五大运动、三大改造相辅而行,但1956年以前还不能肯定社会主义革命何时取得胜利。……工业内迁、交大内迁就是根据西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要求,和离开国防前线的条件下提出来的。”

——摘编自扬孟哲《动因、过程与论争:交通大学西迁探赜》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政府大规模移民河西走廊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它的影响。
(2)近代出现的博物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请结合所学加以说明。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可谓一波三折,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大规模迁移,根据材料二说明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西迁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我国企业和人口迁移规模更大的大三线建设兴起,结合所学说明它的积极影响。
2023-12-1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鲁迅中学2024届高三12月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大事记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兴银行……兴器皿技艺。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兴宝藏。凡金、银、铜、铁等货,有民探出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

——《资政新篇》

材料四   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1861年)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1864年)

材料五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机器制造的军事工业。1876年,李鸿章又派唐延枢以官督商办形式筹办开平矿务局,这是一家大型新式采煤企业。……洋务派后期,少数“官督商办”企业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改编

主题二列强侵略的加剧

材料六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边疆危机,清政府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军事压力及其近代领土的要求,而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松散的统治,已无法克服眼前的危机。因此,清政府只能在武力面前重新建立一个更为严密、集中、强有力的统治体制。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体制。1885年,在台湾设置行省,在澎湖设立总兵,并修筑新式炮台。1907年,清政府在东北置东三省总督巡抚,废除旗官,民事政令划一,统归于州县;军政事务归东三省总督掌管,统一军队指挥权力;并设置了许多兵备道,负责边务和对外交涉。

——摘编自张峥荣《清末治边政策的转变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整合》

材料七   首相伊藤博文通过对日本政治状态的观察,认为将公众注意力转移到与中国的冲突一些有吸引力的事情上来是非常有必要的……日本显然正在冒充被压迫地区的朋友。日本声称要在朝鲜保证驱逐中国人和维持国家主权下和朝鲜签订条约。根据这个陈述,日本是朝鲜的朋友和保卫者。

材料八   《悉尼先驱晨报》对具体战况的报道

战况报道
丰岛海战当这两方相互接近的时候,日军注意到一艘中国旗舰未向他们致意,并且拿出枪向他们逐渐接近。之后,中国人很快开火。日方立刻用炮弹回击这一挑战。
旅顺大屠杀从伦敦《泰晤士报》的记者得到消息证实了日本占领了旅顺港,“进入这个地方后,映入日军眼帘的是无头的一些朝鲜人和其他日本人。他们在袭击开始前被中国人抓到。眼前的景象激怒了日本人,以至于他们不再限制自己的军队,并且几乎没有一丝饶恕。”

注:《悉尼先驱晨报》是澳大利亚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甲午战争期间,《悉尼先驱晨报》对甲午中日战争做了相关报道。以上材料皆来自此报纸的报道。

材料九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基础测评*
(1)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内在联系,结合材料一图示及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分析说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概括指出19世纪中期的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2)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既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又带有新的时代特点”,请结合材料二、三加以论证说明。
(3)根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主张,并说明提出主张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贡献,分析洋务运动破产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5)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治边政策。
(6)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藤博文的这种想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7)材料八中可以确定的史实有哪些?哪些属于失实报道?指出导致《悉尼先驱晨报》失实报道的因素有哪些。
*历史纵横*
(8)据材料九,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2023-09-07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16·纲要上第16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从有文字以来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阅读系统。这个阅读系统以科举入仕系统中的士大夫阶层为主体,在阅读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导(如《四书五经》),遵照特定的阅读秩序和行为规范进行阅读。通过阅读,能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小到能作为谋生的本领,大到能够治国、平天下。所以读书人应该阅读有用的东西,“读以致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阅读文化和传统,深刻影响着人们安身立命、做人处世、理想抱负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许欢《中国古代传统阅读模式研究》

材料二   耕读模式是由两个行为组成,也是由两个阶层实践,因而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上而下的,士大夫不以耕种为耻,读书之余经营农业;二是自下而上的,农民不以读书为无用、不可能,耕作之余亲自或督导子弟读书。在文化普及、科举制发展的背景下,宋代社会中耕读已成为普遍现象。耕读文化由此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宋以来的古代后期意识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遍及农家的对联“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表明耕读文化普及和深入人心的程度。

——摘编自程民生《论“耕读文化”在宋代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传统阅读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阐述宋代的“耕读文化”。
2024-02-22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