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1321 道试题
1 . 国家政策是古代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影响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景时期最大的货币供应商是东部的吴王刘濞和西部的邓通。汉武帝宣布凡是私自盗铸金钱者,一律死罪。前118年,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五铢钱成为质量稳定的钱币,一直流通七百余年。前98年,官府开始向私营酒坊提供酿酒用粮食、酒曲等原料,规定酿造酒类的品种和标准;官府向酒坊支付加工费用后直接掌控,统一销售。自此,民间不得私自酿造酒。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官营冶铁后却得到了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汉书》记载,匈奴与汉军作战,需要用五个人才能抵挡一名汉军士兵,主要的原因正是匈奴在铁制兵器.上的技术落后。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无往不利,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魏艾 《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

材料二   唐初租庸 调制在北魏均田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优点在于,将财政征收落实在有承担能力的“丁”基础上,但缺点在于“丁”承担财政征收的能力依赖于均田制所授予的田地。在均田制,崩坏、庄园制盛行以及租佃、雇佣关系普遍化的情形下,能够承担财政义务的基础只能着落在土地和家庭资产上。地税和户税因此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在两税法改革中得到全面推广。

——摘编自刘守刚《财政中国三千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时期“国有专营制度”的内容,并分析其实施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租”“庸”、“调”的含义,并说明两税法得以全面推广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页表: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合计
课时5451936111120884310180

材料二   19世纪初,威廉·洪堡等人推行的大学改革成就显著.他推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学术修养和专精的知识,而且富有科学研究的精神。比如:德国菜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他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贺国庆、王保星、朱文富等著《外国高等教育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公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变化情况表。

年份全国工业
企业总产值
(亿元)
其中:公有制经济公有制企业占比(%)
国有企业(亿元)集体企业
(亿元)
国有企业集体企业
19534501931742.93.8
19555342734151.17.7
195770437813453.619.0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数据整理

材料二   21世纪之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发展的常态。2004年和2008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结构分别为65355248;非公有制经济GDP产出占比则分别为63%和70%,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步强化。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变化有利于不同所有制经济各展所长,共同促进生产力发展。

——杨春学、杨新铭《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一种综合性的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意义。
7日内更新 | 17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4 . 1932年起,美国对苏联展开经济战,试图把经济危机的责任推到苏联身上。正如10月16日胡佛在克利夫兰的发言所说“苏联在全世界的倾销是引起世界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此举意在(     
A.采用冷战的方式遏制苏联B.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C.转移民众对国内问题视线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
7日内更新 | 10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在金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燕都地处雄要……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等。1153年,金迁都燕京。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大金国志》等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春秋到东汉时期华夏认同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迁都燕京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金“行汉法”的主要内容。
7日内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猜题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粮食储备制度最早出现在2000多年前。古代时期的粮食储备分为官办储备和民办储备两种奖型,政府对粮食储备实行专管,由中央财政直接控制。具体来讲,历代政府对不同类型的仓储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实行分仓储备、分仓管理、分仓核算方法。封建政府还制定了比较严密的管理条规和制度,如西汉的粮食会计簿册和秦代的仓律等。另外,还建立了仓储保管者贵任制度,设立了审计机制和账实核查机制,并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使所有环节都能按制度进行。

——摘编自姚荣《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及启示》

材料二   193310月,南京国民党政府在南昌举行粮食会议,制定兴办仓储计划,对原有仓储管理规则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仓储种类上,将仓储分为国立储备仓、省立储备仓、县仓、区仓。国立储备仓由中央设立,省立储备仓由省设立,省以下各仓,乡仓、镇仓必须普遍设立,县仓、市仓根据地方情形分别设立。至此,已基本确立了现代粮食三级储备的雏形。19355月,实业部制定《农仓业法》及其施行细则,鼓励金融机关经营农业仓库,规定农民银行必须在各县设立农业仓库。之后,这一新式仓储制度的推广得到了各省及各银行的响应,农民银行、中国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新华银行、金城银行等均在各地分别设立了农业仓库。

——摘编自任新平《近代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党政府粮食储备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并进行简要评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7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在“红旗”“红色”“工人”“青年”等成为报刊命名高频用词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       
A.确定了民主革命纲领B.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D.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7日内更新 | 3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真题
8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9 .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成 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 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都有利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从1956年起,经过十年艰难探索,广大内地和边疆新建了不同规 模的现代工业,改善了工业的地理布局。在交通运输上,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通了火车。此外,核武器和导弹也试验成功。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该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3)近现代工业化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夏季宁夏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二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材料三 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经济政策“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的原因。
(2)“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这是邓小平对材料二中提到的政策的评价,结合苏俄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赫鲁晓夫针对“贡税”的改革措施,并对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措施予以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