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47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兴起并成为一门产业。民众仿效16世纪以来贵族“欧陆游学”传统,参观英国知名作家的出生地、故居和墓地,探访文学作品中描述之地,以求“更深刻地理解熟悉的文本”。

地处偏僻的斯特拉特福,因是莎士比亚出生地而成为旅游胜地。1847年出版的《英国最杰出诗人的故居和常去之处》配以版画介绍英国作家故居,深受读者欢迎。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有乔叟、斯宾塞等众多作家的墓碑或纪念碑,备受游客青睐。人们还将文学作品视为“旅游指南”,前往伦敦、罗切斯特等地,与作品中的人物“邂逅”,“跟随哈代想象出来的人物的活动轨迹游览他们的故土”,领略司各特作品中描述的苏格兰高地风光,寻找历史记忆。“莎士比亚之乡”“哈代之乡”“司各特之乡”等英国文学之乡成为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摘编自(法)马克布瓦耶《1621世纪西方旅游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文学旅游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英国文学旅游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历代王朝在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与冲突中,逐渐产生了“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边疆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与西方列强的交涉中,使用了“专辖之内洋”“公共海洋”“万国律例”等近代国际法术语。甲午战后,清政府开始在沿海地区、海岸带、海岛上建立军事设施并派兵驻守。民国初年,政府每交涉边务时,中方必然“查察地势,会勘情形”。1937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边疆教育计划大纲,明确表述“国境之边界或边缘地带,谓之地理的边疆”。由此,在国人边疆观念之中,对边疆外围的认识不再是漫无边际的空间想象,而是形成了一道稳定而明晰的边界线。

——据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美国人视开疆拓土为上帝赋予的使命,不断向西扩张,把陆地边疆推进到太平洋沿岸。受马汉海权扩张理论和特纳的“移动边疆”理论影响,19世纪末美国依次获取了夏威夷、菲律宾、波多黎各等海外殖民地。二战后,“战略边疆”被美国纳入边疆观念的体系中,并逐步向全世界乃至外太空扩张。1960年,肯尼迪政府提出“新边疆”政策,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不发达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以此阻止其向苏联靠拢。1981年,里根政府首次提出“高边疆”战略,后将其列入国家开发太空的军事、科学计划;20世纪8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利益边疆”概念,明确强调“商业发展到哪里,我们的国家利益伸展到哪里,军队就应该跟到哪里,不管是在陆地、海洋还是空中”。

——李朝辉《中美两国边疆观形成与演进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边疆观念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国边疆观念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边疆安全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面为1930—1940年苏联对外贸易进出口统计表。表中外贸总额的变化反映了(     
单位:百万卢布
年份1930年1931年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1937年1938年1939年1940年
外贸
总额
1 6431 5021 002661.8510.3477.4485.4523.7475.1271.4485.2
A.经济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B.苏联工业化建设轻视世界市场的作用
C.帝国主义对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封锁D.计划经济体制具有自给自足的优越性
7日内更新 | 67次组卷 | 17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届高三5月统一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这些革命有两个特点。一个特点是,它们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另一个特点是,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科学理论,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反之亦然:政治影响了科学,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下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部分)

领域

时间

国家

发明

空间技术

1957

苏联

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58

美国

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

1961

苏联

宇航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率先进入太空。

1969

美国

实现了人类登月的梦想

原子能技术

1945

美国

成功地试制原子弹

1949

苏联

试爆原子弹成功

1952

美国

试制成功氢弹

1954

苏联

建成第一个原子能电站

计算机技术

1946

美国

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

1958

美国

IBM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

——根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三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的技术成果已经到了爆发的临界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集中涌现、相互赋能和加速应用,正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迭代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仍存在一些“中梗阻”问题,包括有利于支撑实体经济、构筑先发优势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仍显不足,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推动新技术市场化应用的激励政策和监管政策存在不完善和滞后,促进新型转化载体建设的统筹设计不足等。

——丁明磊《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佐证科学革命“在1763年以前就在扎实地进行着”并简述其“对政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结合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说明“政治还影响了经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提供支持的重大科学理论,指出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发展的国际形势。请各举一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材料二所述的三大领域内取得的重大成就
(3)“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重要功能。根据材料一、二、三,从政府和个人两个角度,阐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爆发的时代背景下,打破“中梗阻”、促进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途径。(阐述要求:逻辑清晰,语句通顺,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公元前219年始,秦始皇数次东巡,“群臣诵功,请刻于石”,遂在泰山等地刻石勒铭。这些铭文叙述了秦始皇因六国“贪戾无厌,虐杀不已”,于是“禽灭六王”“平一宇内”,实行了“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政策;秦始皇“作制明法”“不懈于治”“专隆教诲”“忧恤黔首”,官员“各知所行,事无嫌疑”;“六合之内”出现了“黔首安宁”“不用兵革”“男女礼顺”“莫不受德”“承顺圣意”的景象。

——据《史记》等

材料二   公元14年罗马帝国首位皇帝奥古斯都去世,其生前自述被铭刻于陵墓入口处,主要内容为:奥古斯都“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平定高卢、西班牙等地战乱;多次为罗马平民发放金钱和粮食,“举办角斗表演”;复兴罗马传统,“修复了八十二座诸神之庙宇”;“解除了海上的海盗威胁”,“将罗马人民的所有行省”的边界扩大了。铭文强调奥古斯都的最高权力源于元老院和罗马公民的授予。该铭文后被诸行省传抄。

——摘编自张楠、张强《<奥古斯都功德碑>译注》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呈现的帝王形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始皇刻石与奥古斯都功德碑出现的共性原因并说明两者共同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
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
2024-06-14更新 | 175次组卷 | 18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中,哈格里夫斯是纺织工,怀特是木匠,克隆普敦是纺织工人,瓦特是修理工;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诺贝尔是化学家,西门子是物理学家,爱迪生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奖的提名。这一变化说明(     
A.发明者的出身决定研究成果B.科技创新不再需要生产经验
C.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加深D.科学理论比生产经验更重要
2024-06-11更新 | 289次组卷 | 126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这表明(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的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2024-06-03更新 | 151次组卷 | 4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2024-05-16更新 | 113次组卷 | 55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远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