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1873年11月20日,法国第三共和国议会上有一个顽固的年老议员拒绝接受三色旗作为法国国旗,为了等待那个议员去世,议会故意延长麦克马洪元帅的执政任期而通过了总统七年任期的有关法律。这反映了(     
A.法国宪法具有高度灵活性B.共和制的确立异常艰难
C.法国的民主政治日趋完善D.共和派的力量日益强大
2022-09-24更新 | 718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18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列为中美关系1971—1992年的演变表

时间事件
19714月,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上海公报》,中美两国在历经多年的对抗与冲突后,终于重新走到了合作的起点。
1973年后基辛格希望美国能在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同时与台湾保持官方关系,中国则谴责美国退回到与台湾保持密切关系的老路上去。
1979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使中美双方再次接近。中美同意在关键的地区争议问题上,采取平行的或互补的行动。中国不再强调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而是提出第三世界应更关心反对苏联的扩张主义。在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取得了质的突破。
80年代初中美两国又进入一个争吵阶段。主要原因是美国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美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对第三世界经济的漠不关心、对别国内政的干涉、两国思想认识的差别等。
1983中美两国有了和解的迹象。这一年,中国在湖广铁路问题上胜诉,8月中美两国经过12个月的艰苦谈判终于签订了新的纺织品协议。美国放松了对中国出口先进技术的限制,中国则恢复了与美国的军事交流。
1985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并推行“新思维”,中美关系又有变化。中美在各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分歧日益显现出来。美国与中国的贸易逐渐出现严重的入超现象。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在派遣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回国服务问题上争端不断。
1989年底中美两国都面临着使两国关系“重新正常化”的问题。最终,两国政府都作出了必要的让步。中国在人权和经济问题上的让步是释放政治犯、解除戒严令,增加进口美国商品,而美国则宣布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新的战略来影响中国。

——(美)哈里·哈丁著《中国和美国1972年以来的脆弱关系》1992年版


(1)根据材料概括1972年至1992年中美关系变化态势所呈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初中美关系改善的美国因素以及70年代末中美关系发生质的突破的中国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关系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从中能够得出哪些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一部古雅典作品描述道,在法庭上那些有权势的被告一方面奉承陪审员,一方面贬损自己,好让自己显得比陪审员地位还低贱,以此弥合二者在现实中的不平等。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B.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C.司法审判程序不科学性D.雅典民主轮番而治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在淞沪战役中,德国旅沪侨商总会主席普尔兴代表上海全体德商向上海市市长捐助17510元法币,救助战争中的中国难民。在抗战相持阶段,包括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内的中外人士发起和组织了工业合作运动,这为发展大后方和敌后根据地经济提供了资金、技术与人才。这些做法
A.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念B.强化了国共合作的社会基础
C.保证了国民政府的领导地位D.抨击了欧美大国的绥靖政策
5 . 晚清时期出现了一类企业,在企业中,一方面,政府官员掌握企业的决策权与人事权,“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另一方面,商人承担企业的管理责任与经营风险,但是“商得若干之利,官亦取若干之息”,这类企业的出现说明
A.官府利用商人发展近代企业B.重农抑商政策终结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D.官僚资本日益膨胀
2021-12-03更新 | 33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三真题历史变式题
6 . 有学者统计,1953一五”计划实施后,在其建设规划中,私人企业和私人资本的参与度几乎为零。此状况
A.保证了工业化建设的进程B.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已形成D.加速了公私合营的实现
7 . 1954年9月23日陈云曾指出:“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人民政府
A.加快土地改革B.实行统购统销
C.兴办公共食堂D.推广农业合作
8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日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不义之战,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东北三省以外地区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腐败至极的清政府无力约束交战双方,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必须强调指出:在中国和朝鲜国土上进行的这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给中朝两国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

——摘自《日俄战争与东北亚局势重组》

材料二   2003年六方会谈召开以来,朝核问题历经波折,甚至还出现了朝鲜核试验、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的局面,但局势终究没有失控,这里面中国的作用尤为关键。这也再次证明,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作用不可替代。……能维持六方会谈这个框架,使朝核危机得以在框架内化解,这本身就是中国对东北亚和平的重要贡献。

——中国社科院朝鲜半岛问题专家朴键一答记者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从日俄战争时期的“局外中立”到朝核六方会谈“作用不可替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导致东北亚地区局势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2021-10-05更新 | 24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第一高级中学2015届高三第17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1856~1880年,清政府分别编纂了不同时期的中外交涉档案资料汇编《筹办夷务始末》;1904年,清朝官员王彦威辑成光绪时期《筹办洋务始末记》,并未刊印;其子予以补辑,定名《清季外交史料》于1934年出版。上述资料汇编名称的变化深刻反映了
A.主权意识的明确B.夷洋观念的转变
C.中外交往的困境D.时代变迁的影响
2021-09-12更新 | 1872次组卷 | 13卷引用:宁夏固原市五原中学补习部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A.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2021-07-08更新 | 11001次组卷 | 118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