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安德森说,“……前现代的帝国与王国竞能够轻易地维系他们对极度多样而异质并且经常是居住在不相连的领土上的臣民的长期统治。”各地人民效忠的通常不是一个现实国家,而是经由文字和经典从古代继承下来且已沉淀力集体无意识的伦常制度,它维系着一个抽象的国家观点。……交通落后成倍放大了国土的距离。当时中国国土面积比整个欧洲还大,路上走一年半载,未必能从京城到达最偏远的边疆,更别说全国的有效管理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材料二   秦王朝将中央政府统一规划的交通建设视为执政要务之一、除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之外,还由中央直接主持,“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昊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贾山传》)。……政务军务紧急时,还可以通过驿传系统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赵充国自金城申请军事计划至汉宣帝批复后颁下,往返不过7天,驿递行速达到每天400公里以上。

——王子今《古代交通与秦汉文明》

材料三   191954日的北京学生运动能立即席卷全国,……与电报快捷传递消息和社会动员的功能密不可分。电报,其重要性在于,在交通系统远不足以把全国连为一体时,……电报系统至少可把全国连为一个时间共同体,这是后来全国同步的社会和思想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这样的全国运动训练了国民的现代国家共同体意识。

——程巍《清末电报网与国家统一》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安德森认为中国是“抽象的国家”的理由。根据材料二、概括秦汉王朝加强对“抽象的国家”控制的措施。
(2)近代中国人自办电报始于何时何地?根据材料二、三、与古代“驿骑传递”相比,近代电信技术有哪些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24-04-07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这一事件从一开始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是断言它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干扰,中断了新文化运动,即所谓的救亡压倒了启蒙;其二是指责它在政治上引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特殊的民主革命,造成社会的长期动荡和不宁。“这一事件”(     
A.粉碎了近代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3 . 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
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
2023-07-17更新 | 4877次组卷 | 35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天人合一的观念B.主张义利并重
C.对人与物的关爱D.民本思想倾向
5 . 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鲁国又“用田赋”,即按亩征收军赋,孔子也表示反对。这表明(     
A.“初税亩”是历史的倒退B.孔子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性
C.《周礼》已经被完全破坏D.孔子思想有一定的积极性
2023-01-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周人有两条关于“礼”含义的说法:一条说“礼”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的;另一条说“礼”的目的在于“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左传》)两条学说都说明(     
A.人们不得逾越各自的职责B.如何维护国家社会的安定
C.礼法并重促进社会的发展D.注重社会风俗习惯的沿袭
2023-0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宁河区芦台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反映了唐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也全面反映了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可以说,唐诗是唐代社会的一部生动的艺术的历史。由此可见(     
A.学术研究应回归世俗生活B.三教合一赋予其丰富内容
C.倡导唐诗解决一切现实问题D.强调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文学艺术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动作过程。

———季立东《“宪政即‘限政’思想”的思考》


(1)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哪些“限政”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美是如何实践“限政”思想的?

材料二   1923129日,孙中山发表《中国革命史》一文,称:“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之所以必要也。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军政时期即“以党建国”的暴力革命时期,训政时期即“以党治国”时期,宪政时期即“还政于民”时期。“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是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材料三   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充满了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中国民主化的必由道路,中国人由于缺乏民主经验,空有宪法之名,但无法有效履行宪法,反而会被某一政治集团或强人利用。孙中山认为:“不经训政时代,则大多数之人民久经束缚,虽骤被解放,初不了知其活动之方式,非墨守其放弃责任之故习,即为人利用陷于反革命而不自知。”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孙中山才设想出了这一理论。

反对者以胡适为代表:“我们可以明白中山先生的主张训政,只是因为他根本不信任中国人民参政的能力”;“人民需要的训练是宪法之下的公民生活。政府与党部诸公需要的训练是法治之下的政治生活。‘先知先觉’的政府诸公必须自己先用宪法来训练自己,裁制自己,然后可以希望训练国民走上共和的大路”;“绝少数的人把持政治的权利是永不会使民众得着现代政治的训练的。最有效的政治训练,是逐渐放开政权,使人民亲身参加政治里得到一点政治训练。说句老实话,学游泳的人必须先下水,学弹琴的人必须先有琴弹。宪政是宪政的最好训练。”

——凤凰网历史综合


(3)孙中山为创制宪法和维护宪法做了哪些努力?
(4)材料三中,关于孙中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理论的评议,你同意哪一观点?请说明理由。
2022-04-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的伟大创造。农民认为这个文件给他们松了绑、指了路、开了心。邓小平说:“一号文件很好,政策问题解决了。”据此可知,一号文件的出台
A.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B.回应了改革初期农民的困惑
C.初步解决开放的政策问题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022-01-19更新 | 348次组卷 | 5卷引用:2020年1月浙江历史高考选考真题
10 . 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实行工业生产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减税、让利、扩权”为核心的改革在城市全面展开。自此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纷纷实行“承包制”,我国最早一批明星企业家就是在这个新制度中孕育出来的。材料中“新制度”的目的是
A.改善经济所有制结构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021-12-27更新 | 27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0年高考全国一真题历史变式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