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交通起步阶段。秦汉时期,交通得到发展,开辟道路、开凿河渠、完善邮驿和馆舍,初步形成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唐宋时期,政府建设交通干线,完善驿馆,健全交通法令,形成了以京师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同时开凿大运河,推动了南北交通和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唐宋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指南针用于航海,对外交通发达,与各国保持密切的贸易联系,扬州、广州、泉州、明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元朝政府整治河运,将大运河截弯取直,同时通过修建道路,加强了对西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利用海运将南方的粮食送至大都。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交通开始起步,逐步推动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步伐,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交通落后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了新型的人民交通事业。改革开放40年,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种运输方式都实现了快速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运营里程以及港口万吨级泊位数量等均位居世界第一,机场数量、管道里程位居世界前列,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胡希捷《浅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主要特点及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2次组卷 | 62卷引用:《2019年高考总复习巅峰冲刺》 专题1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3 . 材料一 辛亥前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 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女方为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 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探究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也并非结束于辛亥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

——摘编自章开源《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探究2] 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论述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
2020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25000 里,以至26000里。唐有驿1639所,驿30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变化 。
2022-04-02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概括类-2020届高考冲刺历史主观题基本题型与解题方法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索貌阅”是隋朝整顿户籍、检括逃避赋役户口的重要措施。南北朝时,全国隐漏户口,投靠豪室,以及妄称老、小以免赋役的现象十分普遍。为严查户口,隋文帝先在全国建立严密的保、闾(里)族(党)等基层组织,继而于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令全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照户籍上登记的年龄,逐一与本人的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虚报年龄,诈老诈小。一旦发现不实,里正、党长等乡官皆配流远方。同时还规定堂兄弟以下一律析籍分居,各为户头。又悬赏令互相到告。通过检括,共括出壮丁四十四万余,人口一百六十四万余。“大索貌阅”的结果,使政府直接控制的丁口数大为增加,从而扩大了国家税源。

——摘编袁刚《户籍的性质、历史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大索貌阅”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索貌阅”措施的影响
2020-11-01更新 | 254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南昌市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以下是三个历史片段,试透过现象发现过去时代的特性,从而解读发生在不同时空的文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一   5表死者的遗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38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果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还300阿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摘编自《十二铜表法》

材料二   美国的国家职权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个部门,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摘编自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十二铜表法》的出现在当时有何进步作用?
(2)你认为这些法律规定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请举例说明。
(3)美国的1787年宪法体现的政治原则是什么?
(4)该宪法起到什么作用?
(5)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6)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朝时期,东南各地陆续出现类似里甲银制度的改革。如天顺年间浙江的“均平银”(又称“甲首钱”),成化年间广东的“均平银”,成化、弘治之际福建的“纲银”法,正德以前江西出现的“板榜银”以及行于南直隶各府的“直日银”,等等。这些改革虽名称各异,但有其共同点:一是将原来由里甲承担的力役部分摊于田地,折银征收;二是官府征银后雇人应役,并支应上供物料及里甲多种支费;三是里甲人户除里长依然应役外,其余甲首不再应役。广东名儒陈献章有诗赞新会知县丁积的“均平钱”法:“长官愿似丁明府,甲首终岁不到衙。”甲首终岁不到衙,这意味着里甲改革,通过征收白银,使全国约有10%的甲首即普通农户从十年一轮的正役中解脱出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里甲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甲银改革的历史意义。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江苏上海人,生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一年),卒于公元1633年(崇祯六年),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写的《农政全书》,集我国古代农学之大成,是继《齐民要术》之后,我国的一部宝贵的农学遗产,驰名中外,被誉为我国古代农业的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较为完整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和明代在农业科学方面的成就,记载了

我国劳动人民和农业科学家发展农业生产的丰富实践经验和农业科技理论。全书共六十卷,分成十二目:农本;田制;农事;水利(水利工程、农田水利、《泰西水法》);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木棉、苎麻);种植;牧养;制造(食品、房屋);荒政(备荒)。它较为系统而集中地叙述了屯垦、农田水利、备荒三项重大措施。这三项不是一般的农业生产技术措施,而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安全的重大政治经济措施,可以说是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统一的典范。

一摘编自席为民《研究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启示》

(1)依据材料,概括《农政全书》内容的特点。

(2)依据材料,简要评价徐光启的农学思想。

2017-08-2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集中训练(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至秦,儒法两家所据以对立的不仅仅是社会主张,而且也涉及了社会实践。特别是法家,把儒家的礼视为迂阔的说教、过时的主张而加以排斥,无论治国治家还是安民,都主张用严刑峻法。正是这种社会主张及其实践,使得“礼”与“法”这对本非对立的东西形成了非此即彼的关系。这种对立情况至汉武帝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关系的角色得以转换。他主张德刑并用,侧重于儒家德治教化的统治原则,开启了“礼”“法”结合之端倪。魏晋南北朝时期“礼”与“法”的结合,既是西汉以降的继续,也是这个过程发展的新阶段。……在这种结合中,“礼”“法”本身都发生了变化,“礼”具备了不可违背的法的权威,“法”具备了服务人文的礼的精神。

—摘编自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材料二从国家法的地位来看,传统社会的国家法律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基础相适应。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已有的法律呈现二元性,即官方制定法(王制刑律)和民间的家族法。……从传统法律的性质来看,贯穿于官方制定法和民间法的礼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对象,体现了身份的不平等,也体现了地位的不平等。

—摘编自曹建军《中国传统法律的近代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礼法关系的阶段性特征并分析其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转型的角度,谈谈礼法传统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2018-06-01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费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

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