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72 道试题
1 . 如图为IMF的标志。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开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成为IMF增资的重要来源,巴西前总统卢拉就感慨,在过去20年里他在历次抗议中大多会要求“IMF滚出去”但“现在,(我的)财政部长说,我们将借钱给IMF”。IMF从成立到近年来的这一变化说明了
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C.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加强D.IMF面临严重资金困难
2020-12-07更新 | 402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秦朝和元朝的统治疆域较前朝空前扩大,所以统治者在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初并天下,罢诸侯,置守尉,遂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郡名曰内史、三川、河东……汉中、巴都,蜀郡、黔中、长沙。后又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凡四十郡。”                 

——明张岱所著《夜航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此种制度的设立在政治体制上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2)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得到的规律性认识。
2020-11-1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表 1881~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数量变化表(单位:人)
来源
时间
杰出的门外汉船员应用科学家非实用的科学家牧师其他
1881年54136213414201
1914年38679289457
1953年82134348055

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纳了各行业的人才。据表可知,当时英国
A.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B.自然科学摆脱了宗教神学控制
C.业余爱好者的科研兴趣持续降低
D.科学转换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4 . 17世纪40年代,同一时期的英国和中国均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从此中国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  )
A.中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B.中西方经济实力的对比和变化
C.中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D.中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2020-11-10更新 | 208次组卷 | 30卷引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永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

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北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
2020-12-10更新 | 419次组卷 | 17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材料二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图1、2、3所示,指出从秦到唐中枢权力体制发的变化。
(2)结合材料一图3,说明唐中央官制变化带来的影响?综上材料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据材料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唐统治者有何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4)材料三认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请举史实说明。
2020-11-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川科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水陆交通的发达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所以当时的水陆交通比春秋战国时期要发达得多。驰道是秦汉时期陆路交通网的主干,可通向全国主要城市。驰道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建、早期的驰道以秦的都城咸阳为中心,延伸到全国各地,其分布区域是:“东穷燕、齐(今河北省、山东省广大地区),南极吴、楚(今江苏省、安徽省和湖北省)”,“西至临兆、羌中(今甘肃省、青海省一带),北据河为塞”,并沿阴山至辽东(今辽宁省辽阳县北)。

——张传玺、楼宇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的《海上丝路史话》

材料三   随着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桑蚕压倒稻作的新趋势。与此同时,在江南地区,朱泾、朱家、罗店、南潯、菱湖、濮院、乌、双林、盛泽等成为著名的棉花、丝及丝棉纺织品集散地。各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大量出现,各类富商大贾生活条件、生活观念的改变,也冲击着传统的社会观念。

——摘编张敏英《明清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代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别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明清之际“社会观念”变化的具体反映。
2020-08-1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右图是战争即将打响前发表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
A.美国进攻伊拉克不得人心B.欧洲走上联合反美的道路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D.冷战后世界矛盾产生变化
2020-08-05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

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孙中山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理论。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