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欧洲的三条战线进行: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在南线争斗。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均投入巨大兵力,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战”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中国参战的意图在于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十几万中国劳工在欧洲战场从事各种艰苦工作,他们的技术、高效以及勇敢,常常得到协约国官兵的称赞。在协约国一方,中国派出的劳工数量最多,在欧洲的时间也最长。约有3000名华工在这次战争中献出了生命。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试教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于1799年提出,目的是为了缓解拿破仑战争中日益增长的财政开支。由于利益集团的反对,于1803年废除。1842年,面对贫困问题急剧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政治动荡不安、财政预算赤字不断增加的局面,英国再次提出开征个人所得税的议案,得到人民的认可,所得税由临时性税收转变成为国定化的税收。1880年,免税的起征点由150英镑提高到160英镑,所得税税率由原先的2.9%提高到3.3%。19世纪英国征收所得税,扩大了低收入者减免的范围,中下层居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这是走向现代税收制度的第一步,为20世纪英国走向福利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论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材料二:1936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法——《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

——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个人所得税制不同命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1950年和1956年,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各地区,各行业也逐级进行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共涌现出数十万名先进生产者。重工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全国最先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鞍钢工人王崇伦、第一个女火车司机田桂英,西北国棉一厂细纱挡车女工赵梦桃、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女副社长申纪兰等等,他们是那个时期劳模群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也是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楷模。在共和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的时间里,一个欣欣向荣的崭新社会面貌日益形成。劳模群体有力地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豪迈宣言劳模群体的精神引领,无疑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创社会风气、重建大众生活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劳模群体涌现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

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所采取的措施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19-09-12更新 | 199次组卷 | 40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仁智班)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24年,31岁风华正茂的梁漱溟辞去北大的教职,到山东曹州办学;后又到山东邹平,推动乡村建设运动,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建立乡村建设实验区与县政建设实验区,设立村学、乡学,实施广义的教育工程,如推行农业改良、建立乡建金融、整顿风俗等。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轨迹,精神发展之路,首先要“走出乡村”,这样才能“与西洋文明接气”,并产生改造与建设乡村的要求;然后,又要“回到乡村”,“建设新社会”,同时也找到自我生命的归宿。他说中国文化的根,就有形的来说,就是“乡村”;就无形的来说,就是“中国人讲的老道理”,即一曰“伦理本位”,二曰“教化,礼俗,自力”,三曰“人生向上之义”,四曰“崇尚贤者”。于是就有了这样的选择:以乡村为根,以老道理为根,另开创出一个新文化。“开出新道路,救活老民族”,这便是“乡村建设”。

——据钱理群《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提出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是王朝,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

﹣﹣摘编自刘风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反省传统天下观,思考什么是国家。在一些报刊上系统介绍西方的国家观念,《清议报》有系列文章介绍西方国家学说。戊戌时期维新志士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国民立宪”的概念,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活动,“公民”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传统天下观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观,由此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主权观念凸显,民族主义勃兴。

﹣﹣摘编自张春林《解构与建构:近代天下观向国家观转变历程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茶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革新上,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鸟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形成了我们国家六大茶类的基本格局。饮茶方法,由唐宋的煎煮法、点茶法简约化发展为现代的沸水冲泡法。明清时期有60多部茶书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重要的是品茶这一行为所形成的相关文化凝聚了中国国民的心态、精神追求和性格,集中体现了中国文人茶文化的特点,反映了茶人清节励志的积极精神。尽管茶人的抱负不可能实现,但总是表达了自己的愿望,以茶雅志,以茶励节。

——摘编自何雪涓《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


(1)据材料概括明清茶文化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茶文化发展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军队之外的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监视他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汉制每年八月,举行饮酎(醇酒)大典,诸侯王和列侯献“酎金”助祭。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以列侯酎金斤两成色不足为名,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还有一些列侯因其他各种原因而陆续失爵。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与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和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削夺其爵位的目的及其他削藩措施。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9 . 中国是较早进入文明社会的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较早地走向完备和成熟。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记》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西周分封的对象有哪几类?并说明西周实行这个制度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什么制度?并说明这个制度有何特点。

材料三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卷一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有何影响?
2020-1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列两图为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开国议政

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略的因素如下:

……唐代设置科举,人才汇聚,享国三百年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提高士大夫的参政意识,王朝便能更稳固了

……唐代有人认为朝廷的显要官员必须是公卿的子弟,他们从小就有机会学得各种做官的知识,而以科举入朝的布衣之士则缺乏此类经验

……开过之初,国家百废俱兴,亟需大量富有实干经验的官员来应对政治挑战,仅通过科举制度选官难以满足这个需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从对象的角度分析该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2)图2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与图1相比,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相比之前其他选官制度有何进步?假如你是宋初的决策者,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