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把其政权所能达到的地方称为天下,而不是称为国家。古代中国人所认知的“天下”之下的共同体是王朝,国家观念的核心总是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忠君即爱国。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君主由治家而及于治国,用治理家族的方式来管理国家,逐渐成为朝廷和国的代表。

﹣﹣摘编自刘风雪《“民族国家”观念在近代中国的生成》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国家观念的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反省传统天下观,思考什么是国家。在一些报刊上系统介绍西方的国家观念,《清议报》有系列文章介绍西方国家学说。戊戌时期维新志士大力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在清末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国民立宪”的概念,并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国会请愿”活动,“公民”开始展示自己的力量。传统天下观被彻底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民族国家观,由此催生了民族国家意识,国家主权观念凸显,民族主义勃兴。

﹣﹣摘编自张春林《解构与建构:近代天下观向国家观转变历程解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现代民族国家观形成的原因。

材料三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材料四: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国晚期至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4)材料四中故宫导游所说的“偏房”是清朝的什么机构?有人说,它的设置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谈谈你对此说法的理解,并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最早进入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大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负责中等教育和技术教育的专门机构科学和艺术局,对实施科学和艺术教育的学校提供资助。1856年,皇家艺术学会成立,开始组织科学及贸易课程的考试。从1860年开始,科学和艺术局实施了科学教育考试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这是英国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开端。1881年成立了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考察西欧各国职业教育,1887年成立全国技术教育促进会。1889年和1890年先后通过《技术教育法案》和《地方税收法》,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相应保障。此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

——摘编自张斌贤《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自同治五年设立福建船政学堂以来,洋务派相继创办了一批具有实业教育性质的洋务学堂。这些学堂以培养近代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学科主要为军事技术、工矿电报以及外国语类。甲午战败,洋务学堂为实业学堂所替代。此时农、工、商、矿学堂设立较多,特别是在官方主办的学堂之外,民间资本也创办了一批实业学堂。学堂科目的设置也多为与国计民生、民族资本主义相关的工矿技术、农业、纺织、林业、兽医、商业等。清末实业学堂上承洋务学堂,下启民国初期的职业教育,可视为近代职业教育学肇端的代表。但是,由于传统和现实的多种原国,清末实业学堂困难重重。

——摘编自葛孝亿《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实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并说明中国近代实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中英近代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命运,谈谈给你的启示。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秦代中央权力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权机构简表

机构名称

主要职能

人员构成

产生办法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集体选举、审查、任免官员

全体公民

全体公民自觉参加
五百人议事会常设管理机构,召集公民大会并提出议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

抽签决定人选

十将军委员会执行机构,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每部落一名将军

各部落首先差额选举,公民大会举手表决

民众法庭司法、监察机构,审理各类重要案件,监督公职人员

普通公民

从公民中抽签决定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两种不同政体的认识。
2019-12-13更新 | 283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

——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

材料二   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

——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国家农贷为什么不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教廉(能尽孝道,做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教悌为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

——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制。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唐玄宗时改由礼部考试)……其中明经、进士两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身。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

——摘编自(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中国环行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到唐代选官方法、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其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官考试制度”可借鉴“科举制”的哪些经验?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明清时期科举制的特征,谈谈你对“它需要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政府即把依托城市发展工业,再向乡村辐射,最终实现国家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作为国策。在其影响之下,一些城市附近的乡村地区成为轻重工业区和家属生活区所在地,并因此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离城市较远的很多乡村地区也因为采矿、采油、军工、修水库等建设活动而日益繁荣,达到一定规模与程度后成为了新兴城市。与此同时,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其青壮年中有相当一批人被招进工厂当了工人。这其中又有很多人安家于城市,逐渐成为都市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上述两种模式是大陆乡村都市化的最主要的模式。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使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副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局面,为城镇吸收更多的人口和城市轻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知青与下放的城镇干部、居民大批返城。城乡集市贸易开放,吸引了一大批农民进城开店办厂。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农村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旧的工农业、城乡二元分割发展格局被打破,新兴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

——摘编自叶明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及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现代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关系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了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佩弗《远东》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各民族已经团结成为一个自由平等的民族大家庭。我们人民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已经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是什么? 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有哪些体现。
(4)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从70年代以来美苏之间激烈对抗局面的结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摘编自顾德欣《中导条约签署的动因及美苏核裁军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80年代美苏走向缓和谈谈你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