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070 道试题
1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清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
(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020-12-1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明代初期,田赋实行实物征调,官员的官俸禄米也必须到南京支取,路远费多,官员也得不到实惠。后来决定在南方实行“金花银”新制,所得田赋银两悉数解入国库,再以白银支付俸禄,后来又将此项改革推行到北方。这项措施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财政制度变革B.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发展
C.杜绝了官员贪污腐败现象D.缩小了南北的经济差距
2020-12-14更新 | 8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商人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越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越高;而布衣官员入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2020-12-13更新 | 574次组卷 | 4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宅兹中国”出自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目前在出土文物中的最早文字记录。在铭文中,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迁都成周(今洛阳)之事。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C.加强对中原地区控制D.分封制强化对地方管理
2020-12-1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必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2020-12-1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川绵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抗战时期,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事务。……(中国)由一个旧体系中的弱者成为新的国际体系的参与缔造者。这说明二战时中国
A.外交的主动性前所未有B.成为新的国际秩序的缔造者
C.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D.外交由反应式转变为主动式
7 . 著名学者秦晖在论述中国古代土地兼并时指出:“不抑兼并导致权贵私家势力恶性膨胀,而抑兼并又导致朝廷汲取能力恶性扩张,于是朝廷在轮番用药和交替循环中陷入‘管死放乱’的怪圈,直至危机日重终于崩溃”。从中国历史整体看,这一论述可以确认(     
A.土地兼并影响国家权力分配B.权贵势力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C.土地兼并是王朝崩溃的前提D.历代王朝都在抑制土地兼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成祖朱棣授权锦衣卫可以直接建捕和拷问官员,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又铸北镇抚司印信,使锦衣卫北镇抚词成为皇帝直辖的特务机构。这反映出
A.明朝司法系统名存实亡B.司法对特务缺乏约束力,皇权强化
C.司法体系在逐渐走向完善D.特务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孔颖达(574-648年)唐代著名儒家大师之一。炀帝大业初年,被本州推举,朝廷授以河内郡博士职。唐太宗平定洛阳王世充后,搜罗文学之士,授孔颖达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后升任国子博士。太宗初即位,以孔颖达屡次进忠言规谏,对他更加信任。贞观六年,任国子司业。一年余,升任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与诸儒议论历法、明堂各项事宜,多按孔颖达的意见议定、同魏征撰成《隋史》。奉诏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撰写五经义训共180余篇,号称《义赞》,太宗下诏改为《五经正义》,因孔颖达是主要撰稿人,均署名孔颖达撰。同朝臣修定《五礼》,遇有疑难,都向他咨询决定,书成后,进爵为子,赐帛三百段。皇太子李承乾命他撰写《孝经义疏》,他针对太子过失,在文中借题发挥,多方规劝。后多次进谏,太子均未能采纳,后终被废黜为庶民。贞观十七年,孔颖达年老致仕(退休)。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孔颖达病逝,终年75岁,赠太常卿,谥曰宪,并赐予陪葬昭陵的恩典。孔颖达死后,其子孙相继任国子司业,时人传为美谈。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颖达成为唐初儒家大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孔颖达的历史功绩。
2020-12-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雍乾三朝除了宣扬武功的方略外,还编写字典、韵书、类书及经书的集解,动员了不少当世的学者,从而引导了学术界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学术群体——乾嘉学派,顾炎武、戴震、段玉裁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传统文化原典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考订和诠释,在经史子集等方面,都有不少突破性的成果和总结性的成就。乾嘉学派的许多学者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具体分析的方法,讲求言必有据、无证不信的态度,为由传统学术研究向近代学术研究转化提供了沟通的桥梁。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形式上是对《孟子》中的主要名词进行诠释,实际上则是对宋明理学作了深层次的检讨和批判,甚至于考据出了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的道理。但不可否认的是,乾嘉学派内部党同伐异、壁垒森严的门户之见及脱离实际的倾向,严重制约了其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材料二 《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说法。变通久的思想代代相传,每当社会环境激变之时,它便结合时代的需要突显出来。近代较早提出变局思想的是黄遵宪、丁日昌、郭嵩焘、李鸿章等人,有学者统计,1861——1900年间,意识到并深深优虑于变局的人不少于37位,虽则37人成不了思想主流,但这毕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思想启蒙力量。主张变局论的士大夫纷纷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倡导在改革中寻求出路。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嘉学派出现的历史原因,并概括其学术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产生变化的社会条件与主要影响。
2020-12-1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实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