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科举制

材料一   唐代科举考试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允许自由报考,但对举人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例如德行、职业身份、身体状况等,都在审核的范围之内;宋代总的来看,限制并不苛刻,且呈逐渐放宽的趋势。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考生)往往向达官贵人或者闻士名流投呈作品,称为“投卷”或“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以便先声夺人;日后如无动静,则再次去投送,即为“温卷”。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宋代科举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会见亲友。这种做法,当时称之为“锁院”。宋代不仅禁止考前的“行卷”与“公荐”,而且自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弥封”、“誊录”(所有弥封试卷,一律由书吏照抄一遍,考官阅卷只能看抄本)。

——摘编自袁行霈等编著《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杨士奇曰:“科举当兼取南、北士。”仁宗曰:“北人学问远不逮(及)南人。”士奇曰:“长才大器,俱出北方,南人虽有才华,多轻浮。”仁宗曰:“然则将何如?”士奇曰:“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入彀(进牢笼)矣。”仁宗曰:“然。往年北士无入格者,故怠惰成风。今如是,则北方学者亦感奋兴起。”

——摘自《明史纪事本末》


(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代到宋代科举考试的变化。结合宋朝社会状况,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考试实行南北卷的背景。
2023-01-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山东地区又称“齐鲁大地”,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我国古代各王朝都利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行了管辖。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体现了古代哪个时期对山东地区的管辖?从中概括所采取的行政管理制度并简述造成了什么问题?
(2)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明元朝时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在这种制度下,是如何加强对山东地区管辖的?元朝为什么实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
(3)结合材料简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历史作用。
2021-12-03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潮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加强
C.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D.儒学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图为中国人口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秦朝统一,版图扩大,使中国人口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期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人口发展处于低值期
③辽宋夏金时期,户籍混乱等原因,导致人口统计数字误差较大
④明清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促使实际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1-04-27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通州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逐渐被专职官僚制度所取代。在以下措施中体现这一变化趋势的是
①奖励军功             ②什伍连坐制          ③推行县制             ④九品中正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体制;汉承秦制,汉武帝内朝官的尚书为原九卿中少府的属官;东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而已”;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体制逐步形成;三公九卿在以后历代仍然存在,职能已变。这些变化
①反映了专制皇权加强的历史趋势   ②说明贵族政治已经彻底消亡
③体现出政治制度在继承中的演变   ④体现中枢权力机制成熟完善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7 . 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1)比较图1、图2、图3,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至战国时期形势图的主要变化及其反映的趋势。
(2)结合图3和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为例,分析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图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21-02-01更新 | 54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国家认同主要发生在官僚群体和读书人中间。国家认同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对专制君主的忠诚,聚焦于某一姓的君主系统的王朝。

随着西方入侵,近代民族国家观念传入中国。19世纪晚期,孙中山等人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五族共和”理论。随着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运动的推进,“中华民族”、“中国”和“国民”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的情况下,国家难以统一,使得国家认同主要体现为国族认同,即中华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族认同达到高潮,在知识界掀起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大讨论,傅斯年指出“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这一时期,知识界、政界甚至全民的参与使国家认同得到全面推进。

1949年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国家认同,开启了国家认同的新篇章,实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朝鲜战争、苏联屯兵边境,极大的战争威胁与边疆局部冲突都成为国家认同提升的动力。改革开放后,经济领域成效显著,社会开放,国家认同感迅速提升。近年来,“中国崛起”振奋人心,“中国”得到世界的认同反过来也强化了国家认同。

——摘编自贺东航等《中国国家认同的历程与制约因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国家认同发展的因素并说明国家认同发展的意义。
9 . 下图为新时期我国工业生产中各类经济成分占总产值比重变化的情况。该图内容反映出,我国

A.国有经济呈现迅速衰退趋势
B.计划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尚未改变
C.国民经济发展活力日趋增强
D.加入世贸组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10 . 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敞领”“粉领”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科技革命影响社会结构的调整
B.西方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
C.国家干预导致阶层成分多元化
D.社会流动呈现出增强趋势
2018-05-25更新 | 1423次组卷 | 30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