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 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19 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 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表 (相当于百万吨煤)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不同之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桓公当政时期,在临淄的稷门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当时稷下曾先后存在过儒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以及博学而无所归属的学者。在稷下有定期的学术集会,稷下学宫的讲学已经超出了一般私学讲学的水平,显得更为正规。为了鼓励学者们进行理论探讨,齐国君主让学者们“不治而议论”,即不担任具体职务,却可以对国事发表批评性的议论。齐宣王当政时,齐国势力强大,却能向士人折腰求作学生。正由于此,致使天下学者竞相来齐。

——摘编自王志民《稷下学宫与轴心时代》

材料二   “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这是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楹联。岳麓山在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学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诞生了岳麓书院。

北宋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主持了书院最大一次扩建,还请得国子监的《义疏》《史记》等典籍,正式建立藏书楼于讲堂之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因办学成绩卓著,风闻天下,皇帝召见了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予御笔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书院还“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七十二贤是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学生,十哲指其中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供祀本学派大师以及忠臣学者……这里走出了王夫之、曾国藩等一大批风流人物。后人称赞说:“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洙泗、邹鲁都代指孔孟故乡)。”

——摘编自朱汉民《岳麓书院》


(1)根据材料一,归纳“稷下学宫”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岳麓书院建设过程中的特点,并分析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2022-04-07更新 | 19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部分达标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法律作为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法律最早成文于春秋时期,确立于秦,成熟于隋唐,形成了中华法系。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时人称之为“《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人知守礼,自不非为。非为不作,刑法何拘?”清朝法律延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律体系更加完善。美国等很多国家在学习英国法律基础上制定了本国法律,构成了“英美法系”。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颁布了《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传统,很快推广到欧洲各地,形成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有以下共性:法律由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议会制定,行政机构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行政权,法院根据法律独立掌握司法权,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近代法律体系与中华法系的不同之处。
2022-08-11更新 | 1002次组卷 | 19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同心顺联盟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简述促进这些新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是民同手工业的大发展时期。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清代正式度除匠籍制度,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环境更为宽松,主要手工业产品比明代有所增长,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形成了一些手工业品比较集中的产区据统计,明清江南棉花与棉纷织业市镇有52个,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这一时期,江南地区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已经开始。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中国经济史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渐布、丝手工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为在金内流通的主要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摘编自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江南是明清时期中国原始工业化(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水平最高的地区。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绝不亚于英国,且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但重工业的发展和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正是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摘编自梁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并指出这一时期民间手工业大发展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2021-07-1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乡诉讼是明代审判制度的一大特色。洪武三十年(一三九七年)四月,明太祖颁布钦定之《教民榜文》,榜文共四十一条,对于乡诉讼有详尽的规定。关于乡诉讼的具体内容大致如下:乡诉讼的法官是本管里甲(指里长及甲首)及老人,他们是兼任法官,乡诉讼管辖的案件是一乡之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乡诉讼采合议制,必要时得刑讯当事人。乡诉讼的法官均系里甲或老人,其所谓判决系合议制之决定,或有书面,或无书面,并不一定。其判决之依据为国法、人情与风俗习惯等规范。明代乡诉讼之判决有类于现今之乡镇调解委员之调解;乡诉讼的目的在于减少民事案件及轻微刑事案件的数量。但因里甲及老人的素质良莠不一,判决未必公正。判决之后,双方当事人如果不服,得于乡诉讼判决后上诉州县衙门。明代乡诉讼之施行,曾经发生几次变化。总的来说,成化之前,尚能依敕令施行。弘治以后,渐难施行,上述民事及轻微刑事案件多径向州县衙门呈控。

——据《中国审判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明代乡诉讼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乡诉讼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法典》又称《法国民法典》。1799年拿破仑执政后便下令起草,在法典制定过程中,拿破仑多次参与一些法律条文的讨论,始终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提出的相对理性的原则,18043月由立法院通过。第一部分是人法,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这部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拿破仑晚年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

——摘编自Diane《拿破仑民法典》等

材料二   1954年,中国开启了民法典的编制工作。1957年编纂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等13个法律文件,与1922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民法典》有共通之处。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稿》,体现了防止修正主义复辟等立法宗旨。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地位开始恢复,民法的制定显得更为急迫。1986年,《民法通则》出台,随后,《技术合同法》《公司法》《证券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等民事单独立法纷纷出台。20205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对人民权利的充分保障,被誉为“新时代人民权利的宣言书”。

——摘编自刘凯《<民法典>诞生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认为《法国民法典》“将永垂不朽”的依据。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撰特点,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行的伟大历史意义。
2021-05-10更新 | 692次组卷 | 1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别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他们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现实,以及历史传统、王族血缘、派别利益,直至法律条文的措辞和获得通过的可能性等。它们即使坚持着脑海中的信条,也必须脚踏实地维护着已经拥有的政治权益。因此,在谁也无法独占鳌头独断专行的情况下,彼此妥协成为唯一的出路。……由于宪法的残缺、矛盾和可变性,使人们有了对宪法作出重新解释的余地,宪法可以随着资产阶级各集团力量的消长进行灵活的变通,可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而生存下来,无需彻底变更。中、小资产阶级又依照自己的愿望对宪法条文作了微小的修改。

——摘编自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根据《临时约法》宪法由国会制定的规定,191348日国会正式召开后,便按照国会组织法,由两院各选30人为宪法起草委员,负责宪法起草。天坛被选作会场,起草工作历时三月,完成全稿,称《天坛宪法草案》。从内容上看,《天坛宪草》较之《临时约法》有所改进,赋予行政首脑对于国会的解散权,但《天坛宪草》在对《临时约法》做出部分修改的同时,依然保留国会对于行政首脑任命官员的同意权,继续实施责任内阁制,与袁氏之意相许,袁乃授意各省督军及民政长官出面反对,有谓宪法草案“比较《临时约法》弊害尤深”之语。尽管宪法草案全案也经过三读,初步完成了宪章条文的草拟和审议,却一直没能公布。以后,随着袁世凯解散国会,中华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制定也随之流产。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875年宪法制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制定失败的原因,并概括民国初年中国有何社会特征。
2021-10-27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侨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病。提出: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自由主义的一次革命。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走上了福利国家道路,但福利政策的长期实行导致巨额公共开支,国家不堪重担,社会成员劳动积极性下降,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

项目英国法国日本
第一产业2%2%3%
第二产业38%38%40%
第三产业60%60%57%

(1)材料一中凯恩斯理论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何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原因并根据材料分析福利制度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体现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重大变化。
2021-08-17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