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之一。新世纪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材料一 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其实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材料二 “近代丝绸之路”,既是任人宰割的悲剧,也是否极泰来,走向振兴的前奏。从空间看,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扩大了;从内容看,“西学东渐”是主线,但中国也在开放中艰难发展……晚清政府平定西北起义和新疆叛乱后,“丝绸之路”还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我们从晚清民初大量的时人旅行记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驼队马帮活动频繁,都带有大量的丝绸。海上丝绸之路所达的更是商埠大开,口岸林立。……先有条约开埠,后有自开商埠。

——据王健《“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新特点,并说明“近代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意义。

2 . 材料 《宋刑统》乃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加之律敕合编的形式可以弥补律文不足之罅漏,故“终宋之世,用之不改”。《宋刑统》以律为主,其后附以相关的令、式、敕、起请条等,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后世律例合编的律编纂新体例。《宋刑统》由于立法仓促,有一半内容因袭了《唐律疏议》,但是,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无论在律典体例上还是在律典内容上都有显著变化。在宋朝规范与制载人们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中,不仅《宋刑统》律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敕令格式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唐朝主要依据律文及律疏定罪量刑形成了明显差异。当然,《宋刑统》在体例上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律文之后附上相关令、格、式、敕、起请条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这一变化,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现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刑律编纂的新体例。

——摘编自百度文库《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刑统》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刑统》的历史影响。
2021-12-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类……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摘编自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2021-08-14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朔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5 .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编号①、②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2)编号③、④代表派别的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上述人物的主张,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特点?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在井田制,下面是“庐井有伍”,即田地和农民,都是有组织的,组织即村社,国家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战国则不然,井田上的村舍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提及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有何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元史》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件青铜礼器都是随着贵族地位而来的权力象征性的徽章与道具。青铜礼器中大量狰狞的纹饰,使王公贵族附上莫须有的神力,成为王权的守护者。青铜礼器与兵器是被国王送到他自己的地盘去建立他自己的城邑与政治领域的皇亲国戚所受赐的象征性礼物的一部分,然后它们又成为沿着贵族线路传递下去的礼物的一部分。青铜礼器获得这等意义是因为它们与在仪式上认可了建立在亲属关系上的贵族政治的祖先崇拜祭仪之间的联系关系。同时也因为它们是只有控制了大规模的技术的与政治的机构的人才能获得的珍贵物品。说到底的话,背铜器是只与地位高贵的人相联合的。

——据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等

材料二   我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材料三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一种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卜辞的内容,绝大部分与殷商王室有关。小至殷王的耳鸣、牙疼,大至年成、祭祀、征伐,无不以殷王或王室为中心,其他非卜辞的刻辞也是如此。因此,认定它是殷代王室的档案,是可信的。甲骨文卜辞的文句都很短,而西周出现了上百字、数百字的铭文。其内容的丰富多彩,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不是甲骨文能比拟的。金文又多讲求押韵。西周较长的铭文都比较注意纪时,显然更利于仔细地记述历史事件。对于认识商周,特别是西周的历史文字,金文是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据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青铜器成为“权力象征性的徽章和道具”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商代和西周的代表性文字,并说明它们的历史价值?
10 . 在中国古代强化君主专制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事情。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代的朝廷,主要由“三公”和诸卿组成。“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从制度上说,秦朝应有太尉的官位,实际上大概未曾具体选任担当这一职务的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皇帝若同意)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每燕居,思天下之事,未尝一日自安,盖治天下犹治丝,一丝不理,则众绪券乱。”这种不安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为消除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各种因素,使国家机器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就需要在皇权的控制之下建立相互制约、权力平衡的行政体制以及权力执行的机构,这个权力系统就形成了政府。但是政府是皇帝的政府,在皇权专制体制下,皇权在政府权力的分配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和绝对优势,但是绝对专制仅仅是理论上存在,在实际的权力运作过程中,皇权只有在其他权力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集权。

——摘编自李俊《中国古代政府权力制衡体制初探——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试分析秦代太尉一职从未授予大臣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唐代宰相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点。
2021-12-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