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完备于唐宋。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尤为重视新兴的诗体律诗,旧士族擅长的骈文、大赋不再有市场。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扩大了录取规模,“取士不问家世”。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考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殿试仪式也极为繁琐铺张。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1)有学者认为,正是凭借科举制度,中国古代政治真正完成了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转化。请结合材料中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材料二   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

——摘自《光绪朝东华录》


(2)晚清科举考试内容折射了时代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总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决定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在西藏和西南地区,又根据当地政治、历史、民族特点实行不同的措施。

——摘编自马大正《略论清代边疆政策研究》

材料二   清朝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相继平息了准噶尔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统一了天山南北,整个新疆地区被置于清王朝的统一行政管理之下。清政府在新疆地区实施军府制度,设置伊犁将军和各参赞大臣等中央派出官员,在汉族聚居地方实行州县制,在哈萨克族和蒙古族主要生活区域实行札萨克制(扎萨克,蒙古族旗长的称谓),而在广大维吾尔族聚居区则继续实行伯克制度(伯克,新疆维吾尔族头人的称号)。

——摘编自杨亚雄《论清政府对新疆维吾尔地区伯克制度的政策演变》


阅读两则材料,以西藏、西南和新疆为例谈谈对清朝边疆民族政策的理解。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建立之初,高祖刘邦“轻田租,什五而税一”。直至孝景帝二年“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自景帝后,“三十税一”就成了西汉征收田税的法定税率。

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

清初如何解决不合理的丁税问题一直是个难题。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摘编自《中国赋税制度史》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不同时期的赋税政策进行合理的解释。
2021-01-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各地的联系空前加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原产地传入途径种植状况
玉米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玉米、甘薯、马铃薯的推广……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
甘薯美洲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美洲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岛,再传入中国大陆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外来作物》

材料二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并指出其传入对明清社会产生的影响。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并据此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5 . 制度构建反映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郡丁辖若干县,县下有乡,乡下有亭、里。

皇帝的政令,通过三公九卿直达郡、县、乡、亭、里,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化体制。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其作用。

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元古人的变化。它否定了整个主权体制,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

材料三   在20世纪,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社会革命层出不穷,但是具止够得上"新世纪"标志的,元疑只能是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里德所说的"震撼世界"的俄国十月革命。

——摘自赵曜《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十月革命有哪些"震撼世界"的重要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2次组卷 | 30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般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合格考阶段性推进考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