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咸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2022-03-18更新 | 374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6 编写人物对话非选择题-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

项目旧税率(银两)新税率(银两)
正税实征
进口货物棉花(每担)0.2981.7400.400
布(每匹)0.0690.3730.100
白布(每匹)0.2850.7020.150
棉纱(每担)0.4832.4061.000
双幅细布(每丈)0.7121.2420.150
出口货物南京丝(每担)15.27623.73310.000
广州丝(每担)8.57610.57010.000
茶叶(每担)1.2796.0002.500
糖(每担)0.2690.4750.250
棉布(每担)1.8442.6511.000

注:1.实征(税)包括正税及其他附加税;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凡系进口、出口货物,均按新定则例,五口一律纳税,此外各项规费丝毫不能加增。

——摘编自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843年前后新旧税率比较”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3-18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4 评述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王朝的腐败,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人民的反抗这种合力的作用,既注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又激起人们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历史上杰出的革命人物和思想家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由此产生了新的合力运动。这种合力,已经不再是腐朽的清王朝和种种守旧力量与西方帝国主义入侵者的合力,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一方,与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为另一方进行斗争而构成的新合力。中国既已出现新的历史主体,就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

——摘编自陈先达《历史合力与中国的道路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必然出现新的道路的探索"的理解。
2020-11-12更新 | 152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2 历史解释类非选择题-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步骤突破
2021高三下·山东·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材料   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运行,主要通过建置机构的方式贯彻执行。宋代医政被称为鼎新革故的时代,这一时期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医政建设呈现出空前活跃状态,医疗福利制度较之前朝重视宫廷医疗向平民医疗转移。在此基础上,以促进医疗福利制度的有效实施为目的,针对皇族及官员、军人士兵、平民百姓等三大社会阶层建立医疗机构,施以医疗福利。同时政府通过抑巫扬医、培养人才、检束医官等方式加强医疗人员管理,保障医疗福利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宋代医疗福利制度加以解读。
2022-05-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2 历史解释类非选择题-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步骤突破
5 . 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既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政治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初,来华传教士马礼逊首创刊行了中文新闻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报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报纸的发端。19世纪中叶,中文报纸兴起。《中西见闻录》侧重编译国外消息,开始介绍国外情况。《循环日报》则开始重视撰写并刊登社论,鼓吹变法自强,敦促当局发展实业,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中国历史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报纸的大发展时期。康有为的门徒在上海刊行了《强学报》,梁启超在北京参与刊行了《中外纪闻》,黄遵宪参加主编上海《时务报》,严复参加主编天津《国闻报》,几个月发行数万份,流行到全国各地。1903年,上海《苏报》发表了革命派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政论性文章;不久,知名爱国青年邹容的《革命军》以及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正式创刊;1907年,革命派秋瑾在上海首创《中国女报》。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给中国报纸的发展以极大的影响。大体改用自话文,陈独秀在上海创刊(新青年》.全版改用白话文。和白话文同时出现的新式标点符号,也是自《新青年》开始。在采访对象上,开拓了国外采该活动,大报都设有国外特派访员,如瞿秋白在北京任《晨报》驻俄特派访员。《晨报》副刊在五四以前仅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闲解闷的无聊文字,而五四以后,《晨报》副刊继开辟“自由论坛”和“译丛”后,积极提倡新修养、新知设、新思想,同时介绍社会主义。上海的《国民日报》副刊改名为《觉悟》……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一幕五四运动时期发生在北京《晨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中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变化,说明中国近代前期报纸业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
2020-10-10更新 | 392次组卷 | 6卷引用:专题05 编写人物对话非选择题-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步骤突破
6 . 从公元前700年左右开始的城市化是欧洲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编自【比】马克·安托罗普《欧洲的景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


图中反映出欧洲城市化发展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要求:史实准确、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0-06-25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1 地图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考日本维新之始,凡有三事: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伏愿皇上采而用之。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袁之为人机诈反复,深知皇上无权,且大变将兴,皇上将不能自保。故虽受皇上不次拔擢之大恩,终不肯为皇上之用。且与贼臣之逆谋,卖主以自保,而大变遂成于其手矣。

——摘编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三   康有为在(1895年)四月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假松筠庵进行会议,各省公车陆续到来传观。由于四月初八日光绪帝已批准条约,初九日已来人甚少,联省公车上书的行动自然中止,都察院没有拒收上书,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投。且闻条约已用宝,这一活动流产了。

——摘编自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


(1)从“史料实证”的视角,简评上述对于研究维新思想和维新运动材料的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请你为深入研究维新运动提供两则史料,并说明理由。
2021-03-06更新 | 279次组卷 | 5卷引用:【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山东专用)-解密10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分层训练)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胜(中山靖王刘胜)为人乐酒好内(喜好女色),有子百二十余人。常与赵王彭祖相非曰:“兄为王,专代吏治事。王者当日听音,御乐声色。”赵王亦非曰:“中山王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何以称为藩臣。”

——班固《汉书》

材料二   


材料三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也就是诸侯王墓出现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殓服——金缕玉衣,由此,得出“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的结论。

——王凤杰、刘航《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二重证据法”之可行性分析》

材料四   卢兆荫先生指出“在文献方面,《汉书》中只见‘玉衣’‘玉柙’,未见关于金缕、银缕、铜缕之分的记载。根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他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才形成严格的玉衣分级使用制度。此外,考古发现的西汉中晚期诸侯王及王后墓中,出土了许多金缕玉衣残片,可见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也是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入葬的。因此,刘胜所处的西汉中期并未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等级制度,其死后使用“金缕玉衣”并不违制,因而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

——摘编自佚名、杨一凡《浅析“金缕玉衣”在教学中的运用》


(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
(2)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能够证明西汉时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理由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说说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0-05-14更新 | 25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史料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9 . “汉废帝”之谜

材料一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度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据《汉书》

材料二 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考》

材料三 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辛德勇认为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据此概括刘贺被废除帝位的原因
(2)指出材料三所述的简书和铜镜的史料类型,辨析材料三信息的史学价值。
2020-05-02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 史料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木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同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1874年《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在海防问题上,郑观应认为“枪炮器械宜精也,不精则彼利我钝;轮船、火车、电报宜兴也,不兴则彼速而我迟”。“徒以分省设防画疆而守,遇有事变拨调他省师舰以为接济,而号令不齐,医械不一。平日既无统属之分,临进难收臂指之效”。他还认为中国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也”。

——摘编自《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鸿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外患”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郑观应的海防主张。
2020-04-21更新 | 248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4 评述类-2021年山东省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高分攻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