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小口罩,大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期,西方医学界为了抵御霍乱、黑死病等传染病,发明了乌嘴面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疾病传播。1897年,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提出医务人员手术时应戴上可遮住口鼻的消毒纱布口罩,这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款医用口罩。真正让口罩从外科医用器械走向大众生活的是一战时期的西班牙大流感。1952年,英国伦敦被浓雾笼罩,口罩成为人们对抗工业污染的必需品。1960年代,无纺布口罩技术诞生,1970年美国成立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局,推动了现代口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摘编自卫夕《口罩简史:人类的呼吸防护是如何进化的?》

材料二   口罩自问世以来,其颜色、款式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今,口罩已完全融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变得愈来愈多样化和个性化。口罩不再只是医用,而是实现了“跨界发展”,成为时尚设计、绘画创作、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中的重要元素。“遮住一部分面容”成为人们审美和情绪的一种表达。

——摘编自周凯、高福进著(口罩文化史:病毒、符号与身份建构》

材料三   20203月至12月,中国海关共验放出口主要涉及疫情防控物资价值438亿元其中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人提供了近40只口罩,为全球抗疫提供了保障。

——摘自中国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口罩发明与应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口罩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口罩大量出口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将“工业自己,农业中国”作为对华基本经济政策,迫使中国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制品大量销往国外市场,导致中国粮食大量出超和农村劳动力流失,饥荒问题屡屡发生。因此在进行农业雇佣经营、农业公司化、集团化经营之外,将“已耕之地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改良”尤为关键。19世纪80年代,郑观应主张农事发展“必先通格致,精织造”“与洋人分利”;梁启超在《农学报》中强调“近师日本,以考其通变之所由”;袁世凯也呼吁农事应“专部以统之,学堂以教之”。1906年,清政府将商部改组为农工商部,并对农事事务实行分科办事、垂直管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和中华苏维埃政府分别组织了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和耕种合作社,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任耀飞《中国传统农业的近代转型研究》

材料二19491957年,中国农业产业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推动了全国土地改革。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农产品“统销统购”政策,以确保有限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和资源。19581977年,农业发展中存在“左”倾思想,存在着严重的浮夸风,经过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种植技术的创新,到1978年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推广,逐步破除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障碍,较大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继续调整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农产品推向市场,向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立健全农业安全体系、加快农业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

——摘编自陈红英戴孝悌《新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演变进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转型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谈谈对近现代中国农业发展的认识。
2022-06-27更新 | 685次组卷 | 7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礼宾工作上呈现出大规模、高规格、超隆重的特点。以迎送仪式为例,19541019,印度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亲自到机场迎接,沿途20万民众夹道欢迎。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进行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简化仪式,除特殊情况外,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国家领导人出访、离京不再举行迎送仪式;国宴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餐制,同时创制中西合璧的菜品,更好地照顾外宾的就餐需求;外事活动的着装上,从以前清一色的中山装向西服转变,并逐渐形成按场合着装的意识,在遵循国际着装规范的前提下,穿着包含中国传统民族元素的礼服,既弘扬了中华文化,也通过服饰构建了大国身份。

——摘编自周加李《中国外交礼宾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以来中国外交礼宾礼仪改革的特点,简析其意义。
2022-02-22更新 | 1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22届高三第三次统练历史试题
4 . 玻璃的发展不但影响了欧洲的建筑风格,也是欧洲近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其玻璃工艺可追溯到一千年前,工艺家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精致的、奇特的玻璃造型,这种带着神秘和贵族气息的玻璃器具在玻璃工艺界独占鳌头,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玻璃艺术运动工作室兴起,才宣告结束……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到了20世纪,建筑物内部钢铁框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建筑更高,玻璃使用面积更大,超现实主义者关于透明建筑的梦想变成现实。

——摘编自[美]大卫·怀特豪斯《玻璃艺术简史》

材料二   图为15世纪的一个僧侣,在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窗下抄写手稿。修道院是工业革命的精神策源地,特别是机械时钟和玻璃的使用,为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出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两项技术在几个世纪后的演进,则为科学革命打下了基础。欧洲人用玻璃制造出了眼镜、试管、温度计、蒸馏烧瓶等对工业和科学有重要影响的物品,透明的玻璃还装饰了西方人的室内文明,改变了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摘编自[英]萨利·杜根、戴维·杜根《剧变:英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归纳近代玻璃制造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玻璃制造业对欧洲社会现代化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7月,美国撤销了向中国出口物品的“特种许可证”,并操纵巴黎统筹委员会将中国列入管制范围,实施与苏联、东欧国家同等的全面禁运货物清单。12月,美国又宣布,管制中国产品进入美国。美国还联合其他西方国家全面封锁中国。

19797月,中美两国签署的《贸易关系协定》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最基本的法律基础。自此,中美双方相互给予对方最惠国待遇。到2018年,中美货物贸易成为世界上国与国之间最大规模的双边货物贸易伙伴,中方顺差3233亿美元。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之间的经贸合作情况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美国对中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2013年以后,中国大力推动新的国际机构的创设,不遗余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特朗普上台以来,对中国展开“301调查”,并对中方输美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把近半个世纪蓬勃发展的中美经贸关系推到了空前的困难之中。

——摘编自宋泓《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和展望》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及其历史背景。
(2)综上,归纳影响国家之间经贸关系的主要因素。
2022-04-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辩论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各州代表就“全国行政官”的人数和权力等问题展开激烈辩论。以下为6月1日—7月19日的发言节录:

拉特里奇:赞成把行政权委托给一人,但不能赋予此人宣战和媾和的权力。

谢尔曼:行政官只是把立法机构的意志付诸实施,这一人或数人,只有国会才能委任,且只对国会负责。

伦道夫:坚决反对把行政权集于一人。这是君主制的胚胎,不要以英国政府为模本。为了维护全国行政官的独立,就应该由一人以上担任。

威尔逊:全国行政官由一人担任。若立法、行政、司法相互独立,行政官就应拥有绝对否决权。

巴特勒:赞成设立一人为行政官,但反对授予此人否决立法的全权。难道美国不会出现克伦威尔式人物?

汉密尔顿:主张选举产生一位行政官,他应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

莫里斯:设立行政官的目标之一是控制国会。国会会抓住战争、入侵、动乱等时机扩权。因此需要一位行政官做人民的保护者,抵制由大人物和有钱人组成的国会。

1787年宪法最终确立了总统制,但关于总统权力的争论还在继续。

(1)各州代表关于设立“全国行政官”有哪几种观点?归纳其理由。
(2)有学者在谈到18世纪英美政治体制时,认为美国总统是“没有君主制的国王”。结合史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2021-09-06更新 | 3685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往,外国人常说,中国是个贫油国家。1949年时,我国石油极端缺乏,不少汽车因缺石油而改烧木炭、酒精。19599月,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在松辽平原打出第一口稳产油井,打破中国是贫油国家的说法。因为首次出油的日子是国庆十周年的前夜,就把这个地区命名为大庆。1960年,中央批准大庆石油大会战的计划。石油工业部长直接担负指挥任务,亲往现场办公,同工人一起劳动。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油田同志们,鼓足干劲,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油田和大型炼油厂的第一期工程。同时期还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世界油田开发上几个重大技术难题。此后,又相继发现和建设了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和冀中油田。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什么领域获得的重大突破,并分析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绘画中的“透视法”,最基本的视觉效果是近大远小。(见图一)

图一:利用透视法画出的铁轨与车站

远古时期人们还没有掌握透视法,绘画以记录内容为主,景物无论大小远近,并排放置,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透视法在绘画中的运用完成了从无到萌发的转折。有的画作已能看出一定的透视效果。这符合古典时代崇尚真实”的思想与风气。欧几里得的《光学》和托勒密的研究,为绘画透视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在中古大部分时期,又几乎看不到透视法的运用了。画作主要服务于表现宗教故事或传达宗教信仰。可见,绘画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艺发展史,也是观念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史。

1417世纪,在欧洲画坛上,透视法转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前人光学研究成果和艺术家实践经验基础上,意大利的阿尔贝蒂把定点透视理论纳入“绘画三要素”。随后越来越多的画作追求呈现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和自然感,融透视表现方法与人文主义精神为一体。(见图二)

图二:拉斐尔《雅典学院》

1819世纪,透视法仍然受到很多艺术家的尊崇,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绘画还原现实的任务逐渐让位于照相机。此后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的追求和理念的绘画流派,开辟了绘画艺术的新天地。

(1)绘画透视法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四次转折,任选其中的两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历史背景。
(2)通过《绘画透视法发展小史》一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哪些写作“小史”的方法。
2023-01-07更新 | 1664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治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2023-01-07更新 | 262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
10 . 制度创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创新,是中华民族国家治理智慧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汉武帝为进一步解决地方上的问题而颁布新的政令,要求由以前的地方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1)据材料一第一段结合所学,分别概括出西周、秦朝和西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依据第二段材料指出汉武帝颁布的政令是什么?并写出这一政令的作用。

材料二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担心宋朝会成为继五代后的又一个短命王明,为此而彻夜难眠。一天,他问宰相赵普:“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写出“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图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地方行政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