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在城市行政管理上长期存在的坊市分割制度,便是基于行政管理上的方便考虑的。`宋代随着民众侵街现象的发生城市不再只是单一的政治、军事中心,还成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面貌越来越具有浓厚的经济色彩。据学者体计,北宋全境拥有10万户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时上升到50多,数量超过汉唐数倍,以工商为业的戒市居民成分与日俱增。环城草市扩大了原有城市的规模和范围,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摆脱坊市分离的新道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商品意识也在迅速向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这使宋代带有明显消费性和商品化色彩的城市文化娱乐活动日益兴盛起来,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存在。宋代租佃关系盛行,农民具有了相当大的人身自由。城市中的大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海内外一些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城市在宋代已经背离了传统格局而进入了真正的“城市革命”时期。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1915年中国1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一览表(局部)

排名

城市

城市人口

是否开埠

1

上海

1000000

开埠

2

西安

1000000

3

广州

900000

开埠

4

汉口

821280

开埠

5

北凉

700000

6

福州

624000

开埠

7

重庆

517000

开埠

8

兰州

500000

9

佛山

500000

10

成都

450000

11

昆明

450000

开埠

12

南京

368800

开埠

13

南昌

300000

14

长沙

250000

开埠

——摘编自何一民《试析近代中国大城市崛起的主要条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指崛起的主要因素。
2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天辟地”话党史】



(1)上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①②③处所示的一个事件,阐述其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

【“改天换地”学模范】



(2)结合所学知识,上述模范人物是哪一时期涌现出的?他们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翻天覆地”谈改革】

中国对内改革大事记(部分)

年份事件
1978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4中央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5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3)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对内改革”的主要特点。

【“惊天动地”看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取得了量子通信、铁基超导、载人航天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进步潮流。

——摘编自田培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


(4)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5年英国颁布了关于文官体制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命令,其中要求高级文官需是有较高文化修养、渊博知识和应变能力的通才。1870年枢密院命令规定:“凡未经考试未持有合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官职。”文官是“非政治分子”,不得竞选议员,不参加党派斗争。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文官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成为了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一—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国民主共和政制的蓝图中,现代文官制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国中之百官……皆人民之公仆”,“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他还指出:“行政的官员,人民固然要有权可以选举,如果不好的官吏,人民更要有权可以罢免。”民国建立后,孙中山立即把他的构想付诸实践。到北洋政府时期,已经形成了比较严密的现代文官制度的法律体系。仅在1914年2月至1915年5月就举行了4次县知事考试,录取了2805人。

一一摘编自李俊清《移植与嬗变一一论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改革中所确立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关于文官制度的构想。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文官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的宰相制度基本因袭隋朝,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之职。高祖时期共有宰相十二人,太宗时期共有宰相二十八人,大部分是以他官兼、判或检校侍中、中书令者,“兼、判既非正官,亦属临时差遣”。贞观以来又常指定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官员要按例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名号,说明他们也是宰相。高祖、太宗还设立文学馆、弘文馆,常召一些名儒学士入宫禁讲论文义,备君主顾问。

——摘编自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武则天当权后,宦官开始掌传达出纳之任,参预政治。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翰林学士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到宪宗时期,正式设立由宦官出任的枢密使,职掌类似于门下省的侍中,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居于禁外,宰相较多地成了执行官。可见中唐以来,政治中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摘编自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材料三   君权既尊,则辅相之权往往移于其所私暖。

——摘编自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唐代中枢机构演变的特点。
(3)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简析材料三的观点。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首先于1816年实行金本位制,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等国相继仿效。由于当时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突出地位,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英镑为中心,以黄金为基础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发行机构应严格维持本国货币的定含金量,而且允许买卖黄金;黄金在各国间应能自由流通;各国的纸币发行总量,应与货币发行机构的黄金储备存量保持固定的比率。但是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同时,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削弱了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一战爆发后,各国都脱离本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发行纸币,又禁止黄金外流,因此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陷于瘫痪。经济危机时期,为了防止黄金大量外流,各国纷纷限制黄金在国际的自由流动,使得当时已经十分脆弱的国际金本位制最终崩溃。

——摘编自童西琳《国际金本位制和金融全球化》

材料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内没有金币流通,黄金不再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各国用所持美元兑换黄金有一定限制,如只许各国中央银行与政府机构兑换,兑换量受美国黄金储量的限制;其他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一旦美国经济动荡不定,其他国家的货币也将发生动荡。双挂钩制度的建立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因而美元成为各成员国的主要储备资产,美元享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如果美元汇率下跌,其他国家的官方金融机构就需要大量抛出本国货币,买进美元,促使美元的需求增加,美元汇率回升,结果这些国家的货币流通量增多,加剧了世界通货膨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波动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只能消极地实行贸易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既没有对那些不能一贯执行体系规则的国家实行严厉制裁,也没有对那些在某些条件下维持合作行为的国家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源。

——摘编自刘生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机制、内在缺陷及历史作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际金本位制的作用并分析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的缺陷。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6 . 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后,留下很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城市。位于阿富汗的阿伊哈努姆是其中之一。城里有体育场、宫殿和圆形剧场,还出土了希腊雕塑、大量希腊样式的钱币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等文物。右图中既有西布莉(小亚细亚女神)、尼姬(希腊胜利女神),也有穿着东方服饰的人物,狮子战车又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样式。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意义。

材料二   除古印度人的数字之外,古代各民族的数字都很繁杂,认读和运算起来不方便。公元774年,一位印度学者将早期的印度数字介绍到巴格达学术界。大数学家花拉子密写了一部书,首次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了印度数字体系,并对其优越性进行了全面论证。大约是阿拉伯人频繁的商业活动特别需要这种方便的印度数字,故其很快在阿拉伯世界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并在使用中渐渐演变为比较接近于现今通行形态的古巴尔字体。又由于阿拉伯商人的到处奔走,这种数字渐渐以“阿拉伯数字”的名称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数字能够“传遍当时的东西方世界”的原因。

材料三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以马尼拉为中转的中国与拉美的贸易联系。从1575至1815年,每年驶往马尼拉的中国帆船通常在20~60艘。1636年出发的船,其中一艘载运的丝货就多达1200箱。有人估计,在1565至1820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的白银约4亿比索,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随着中拉贸易的发展,阿卡普尔科由一个偏僻小镇一跃而为墨西哥著名港口。福建漳州的月港是丝银贸易的重要口岸,很快由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为沿海商业城市;广东澄海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海隅一大都会”。

19世纪中期,美国新式汽轮取代了陈旧的马尼拉帆船,直接抵达中国东南沿海口岸,成为美洲与亚洲之间贸易的主要转运者。由于拉美种植园和矿场需要大量廉价劳动力,西方殖民者乘中国被西方的炮火打开大门之机大肆掠卖华工。从1849到1875年,运至秘鲁的华工约10万人,仅次于古巴。有两万名华工为修筑巴拿马铁路和运河两大工程而牺牲。


(3)结合所学,围绕“16至19世纪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联系与交流”这一主题,对材料三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7 . 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     
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
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给予地方政府独立行使政权的权力。秦朝建立后,地方行使政权要得到中央首肯,并接受中央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由此出现大分裂。隋唐增强了中央政府处理地方事务的力度与效率。宋初,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导致“积贫积弱”。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政府部分直接延伸向地方政府。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

——摘编自孙萍、白路路《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历史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上是战时军事管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1956年,中央各部门近900个企事业单位下放到了省市区。1959年上半年,中央开始调整收权。1961 年《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经济管理的大权应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大规模的权力“下放一回收”的循环。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与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年)和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各自在政治、经济、立法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易于界定,更加清晰。

——摘编自夏天《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两种关系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9 .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革命是人科动物成为真正的人类之后所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一革命使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有可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发展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有哪些辉煌的文化成就?

材料二   作为山地高原型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其有限的活动范围里,难以逾越自然界的重重障碍而将其文明的星星点火,带到更远的地区。

——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印第安人创造的古代文明。根据材料二,指出印第安文明难以“带到更远的地区”的原因。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通过撰写各种小册子,走上街头宣传演讲等形式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唤醒民众的工作,……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董小燕《西方文明史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启蒙思想家们倡导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如何理解启蒙思想家“为欧洲文明的发展开辟了思想道路”?

材料四   多样性是成功的保证,每一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自身发展的道路,恰恰是现代文明的特征,……当文明的多样性再次呈现、文明之间恢复平等时,人类将面临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明将共存,人类将共荣。

——钱乘旦《文明的多样性与现代化的未来》


(4)根据材料四,归纳“现代文明”的特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来,城市贵族和富裕的商业资产阶级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至大学和各类专门的学校。16世纪末,威尼斯成年男性的识字率提升到33%,成年女性的识字率约为13%。印刷书籍不仅成功颠覆了中世纪手抄书制作烦琐、流通缓慢、价格昂贵的“奢侈品”印象,更以其多样的装帧设计、丰富的内容题材、低廉的价格和快速的流通渠道,满足了社会不同阶层对书籍消费的需求。除了针对专业人士,如教士、律师、人文主义学者等出版的大开本、装饰华丽的职业用书之外,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开始流行小开本、对页、便携的通倍读物和方言书籍。购买和收藏书籍成为意大利人民文化消费活动的一大亮点。

——摘编自尚洁《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文化消费》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报纸行业发生巨变,非官方的报纸《邮政男孩》和《邮政人》出版,占据了英国社会市场。到18世纪时,报纸行业已经颇具规模。1702年,英国第一份国家性质的报纸《每日新闻》诞生,随后各种全国性报纸纷纷出现。18世纪中期,伦敦许多报纸发行量已超万份,比如服务于工人阶级的《手工艺人报》。这些报纸除了向特殊人群提供专门信息外,还大量刊登政治新闻,是民众了解国内外政情的重要媒介。报纸也成为当时阐释社会活动之思想的重要平台。

——摘编自贺添奕《试论17〜18世纪英国民众阅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5〜16世纪意大利盛行购买和收藏书籍之风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7世纪末以来英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