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8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至1973年,日本引进了将近两千项铜铁工业技术,其资金94%是国内筹集的,在此期间,日本钢产量从700多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因资金紧张,日本制定计划分批、分步骤引进技术。先把重点放在电子、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部门,虽然这些技术在当时并不都很先进,但对日本来说比较实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引进技术工作从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基础技术扩大到电子、合成纤维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技术领域。20世纪70年代以后,技术引进延伸到原子能、飞机、宇宙开发等领域。日本善于把外国成功的经验学过来,变成自己的。他们严格地依据自己的“支付能力”和“消化能力”,从实际出发,一切强调经济的合理性。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 43个主要技术领域,日本已经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马琳《再谈日本的技术引进》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工业和科学技术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尖端技术领域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并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苏联政府也表示愿意在原子能及导弹技术方面给予中国援助。1955年,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国防科委,统一领导核武器、导弹武器和常规武器装备的科研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已初具规模,国防科技工业的领导管理体制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逐步建设了兵器工业、航空工业、造船工业、军事电子工业以及包括导弹核武器和航天技术的国防尖端工业;先后组建了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军用无线电、兵器等研究院,初步建立了比较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摘编自姬文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导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日本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日技术引进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档案立法的思想根源是儒家和法家思想。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骨子里都是儒家仁、义、礼、信的封建伦理纲常,体现在文书档案工作中就是浓厚的封建等级思想渗透到文书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自然地体现在文书档案立法的各项内容和规定之中。从文书的文种、格式、抬头、避讳制度、用印到档案管理人员的选拔、任用,及档案的利用范围等,便可得知是如此的等级森严。从秦代到清代,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进行了档案立法活动,都意识到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封建专制的重要性。档案立法包含于国家刑法典或行政法典,零星地分散在王朝立法的不同条款之中。古代档案立法总是和国家封建立法紧密相连的,秦律严苛,则秦代档案立法同样以严刑酷法著称;宋律细琐,则宋代档案立法也表现为事无巨细皆有法。

——摘编自杜道运《中国古代档案管理思想研究》

材料二近代以来,以罗振玉、王国维等为代表的史学家们从史料管理的角度出发,研究档案史料的范围、功能、搜集、辨伪、校勘、整理、利用,并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视野。他们把档案的视野从“官方”记载逐步拓宽到实物、雕刻、歌谣、民俗等。近代有识之士纷纷研究搜集、整理、编纂档案史料的科学方法,促进了近代档案学的发展。近代时期的档案法制体系包括三个等级结构∶一是中央政府级档案法规;二是各级地方政府级档案法规;三是各类档案管理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近代已经具备完备的档案立法体系,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时代性的特点,民主法治、集中统一是这一时期档案法治思想的立法基础,为我国档案法制建设提供了思想源头。

——摘编自张盼《试论近代档案思想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档案管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档案思想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与近代档案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天津城市变化


注:①修建在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天津卫城;②紫竹林商业中心;③大胡同商业中心;④经济中心;⑤政治中心

——据张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材料二19世纪上半叶,伦敦律师查尔斯·皮尔森发现,由于当时的通勤只能依靠步行,因此,他计划修建一些城市边界的铁路线,并将其中心路段设置在中央城区街道的地下,他希望新路线可以帮助人们搬离城中心的“窝棚”,在花园围绕、空气清新的居住环境下生活。1863年1月,全长7.5千米的地下铁路宣告完工,遗憾的是,皮尔森已于完工前一年9月离世。经过一个又一个的开拓者在地下铁路开发的道路上接力前行,一群富有远见的人打造了伦敦地铁,让它不仅仅是一种交通体系,更是伦敦得以发展到现有规模不可或缺的关键机制,如皮尔森所愿,地铁延长了人们的居住距离,同时也保持了中心城区的紧凑和开放。伦敦地铁成了伦敦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摘编自【英】克里斯蒂安·沃尔玛尔著《铁路史——火车、工程师与工业文明的故事》


(1)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天津城市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地铁修建对于伦敦的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因素。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材料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阐述:①“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②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请写出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2022-12-2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庆浦陵机器厂的前身——上海动力机制造厂,它始建于1958年。1964年,上海动力机制造厂400名职工和200名家属响应党中央号召,怀着建设大西南的革命热情,加入到三线建设的内迁潮流中,从繁华的黄浦江畔迁到重庆远郊。浦陵厂按照中共中央西南局的要求,从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管理等方面,彻底打破苏联那一套少慢差费的束缚,创造了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体现勤俭建国精神的办法。在中梁山、缙云山脉之间选址建厂。

材料二   重庆浦陵机器厂第二次创业期大事记(19801996

1985年,重庆浦陵机器厂开始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

19868月,浦益斯公司成立,成为重庆市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实体性企业。

199010月,“不完全淬火”新工艺取代传统的“完全淬火”方法,产品合格率提高到100%,月节约资金两千元。

19919月,企业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授予“全国职工冬季长跑先进单位”。

199312月,中港合资企业—浦嘉利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

19945月,浦陵厂被重庆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工业企业五十强”称号。

19952月,浦陵文化乐园开业。

——摘编自《重庆浦陵机器厂企业历史资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浦陵厂内迁重庆的背景,简析这一时期内迁潮流的重要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浦陵厂第二次创业期发展的有利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英国议会颁布了《市政法》。根据该法英国建立了民选的自治市议会,改变了早期自治市通过向国王购买特许状获得自治权的状况。根据这一法律,在178个较大的市镇建立了由选举产生的市议会.议员由纳税3年以上的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任期3年。该法剥夺了地方教会的行政管理权,由市议会总揽地方事务,并接受居民监督,建立综合性的地方政府。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二   依据宪法,美国政府体系由联邦、州和地方(包括县、市、镇、学区和特区)三级政府组成。在大多数乡镇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当地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越来越多。而这些是州或县没有办法完全提供的,因此就只有把这些权力下放给镇,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就逐渐拥有更多更大的权力。县作为区域内范围较大的地方政府单位。对县域内其他政府单位有协调作用,但乡镇在职权范围内不受县的直接干预。

——摘编自王玉龙《美国乡镇建制及运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5年英国《市政法》的主旨,并分析该法案对英国政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地方白治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形成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英美两国的基层治理模式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全国各地区的商业联系,也引起了农业各部门及其手工业部门之间的连锁反应和相互依赖。许多重要商品的贸易,已不再局限于地方局部范围内的狭小市场,而是被长途贩运到很远的地方销售,乃至行销全国。有关海禁、开海的斗争由地方达到中央,隆庆开放海禁之后,大批中国商品以东南为跳板流入欧洲和美洲,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白银货币化的趋势。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税,政府财政也以白银为计算单位。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迅速与世界市场衔接,变成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一个依附的部分。市场的变化影响产业的变化。受影响的部门,第一是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他们逐渐地与世界市场发生了关系,处在这种关系中的农业和手工业,其命运便逐渐地由市场摆布,被操纵在国际资本主义手里。第二是现代工业,机器、设备、技术、资金方面依赖外国市场。在工业结构与部门方面,那些有限满足世界资本主义市场需要的行业优先发展,如丝、茶等出口加工业。第三是金融业,中国的货币愈到后期对世界金融市场依附性愈浓。

——摘编自赵德鑫《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

材料三 2018 年后,中国推动自主开放,如主动降税,构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如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随着经贸发展的需要,中国不断地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反垄断法》《外商投资法》等相继出台。

——摘编自薛荣久、杨凤鸣《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1)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变化出现的外部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022-11-09更新 | 16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与发展(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到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提出“首先解决农村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了适应发展农村信贷事业的需要,中国农业银行应当积极做好农村的信贷工作”,2017年《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1994年国家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6年将“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写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此外,在粮食补贴、粮食购销储运等方面不断出台新举措。

——摘编自《中国粮食安全百年变化历程》

材料三   1972-1974年发生世界性粮食危机。1小麦期货价格创下了125年新高,大豆价格从每蒲式耳3.31美元急升到12.90美元。全球粮食价格在1972-1974年间,上涨了2倍。世界粮食库存锐减,谷物库存降至年消费类的10%

——摘编自中华粮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生产发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措施并简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1972-1974粮食危机发生的原因,并简要谈谈启示。
2022-07-06更新 | 17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前,北美殖民地实践了长达150多年的民主政治。独立战争前后,由于大量的欧洲先进的政治和法律学说传入美国,而这些学说和思想,极易为美国人民接受并与美国人民已经具有的共和、民主、限权理念融合在一起,从而使美国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人权意识和民主、共和、限权等政治要求。宪法为美国缔造了一个崭新的政府体制,为美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第一次把联邦制、分权制、制衡制等抽象理论变成了现实,保证了美国政局的稳定,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等

材料二   辛亥革命前,首先站出来追求政治近代化的是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以西方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要求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在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政治体制的改革没有实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采取武装革命的方式追求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确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临时约法》规定设立国务总理,实行责任内阁制;“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法院之审判,须公开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参议院有立法权、财政权、任免权、外交权、顾问权,有对大总统和国务员的弹劾权。

——摘编自李建忠《辛亥革命与中国的近代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治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孙中山等革命派实践政治近代化的原因及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完备成熟的法典,全面制定了有关性别与婚姻的法规。《唐律》对离婚有三种规定,一是“出妻”,指由夫方提出的强制离异。在《礼记》中为出妻规定有“无子、不顾父母、妒、淫、哆言、窃盗、恶疾”七条理由。妻子若犯了其中一条,丈夫就可名正言顺地休妻。二是“义绝”强制离婚。“义绝”包括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谋害罪、奸杀与殴杀罪。官府判断一方犯义绝,必须强制离婚。三是受鲜卑族法律的影响,唐朝还存在“和离”的情况。从敦煌文书的“放妻书”样文看来,“和离”不仅双方自愿,而且还有对妻子再婚的祝词,“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选聘高官之主。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摘编《从<唐律·户婚>看唐代婚姻的双重性》

材料二1950年《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正式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规定:“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党和政府利用报纸、广播、书籍等方式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还通过集体婚礼、评选模范夫妇等形式宣传《婚姻法》。各级法院对于因干涉婚姻自由而伤害妇女或逼致妇女自杀的罪行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婚姻法》的贯彻使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压迫的妇女纷纷向政府和法院申请解除不合理的婚姻关系,妇女提出的离婚案件迅速增加。妇女获得婚姻自由后积极参加了基层政府以及生产互助组织的工作。伴随着婚姻自主意识的增强,青年的择偶标准也发生了改变。

——摘编《论1950年<婚姻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的婚姻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0年《婚姻法》的核心理念,概括其贯彻实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