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馒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并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它是中国第一部对国家体育教育进行细化的学制。它不仅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同时在中学入学试验最低限度标准上,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标准测验及格者”方能入学。为了与新学制相匹配,1923年民国政府又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壬戌学制》及《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体操科改为体育科,并规定中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数、历史、英语、体育等科目,学生必须将学分修满方能毕业或继续深造。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废除了中小学的兵操,改为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要求初中把生理卫生纳入体育科。

——唐文昊《南京国民政府体育教育政策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国体育事业同其他事业一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54年中共中央提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这一原则,国家要求在全国各厂矿中,有准备、有计划地逐步推行劳动前后或劳动工作间歇的体操。在全国各机关,要开展在上班前后和工作休息时间的工作操。在农村主要结合当时民兵训练,利用农民的业余时间,推行一定项目的体育锻炼。同时规定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定期举行运动竞赛,进一步推动人民群众体育运动的开展。通过参加体育运动,人民群众患病率不断下降。据统计,衡阳发电厂在开展广播体操后,职工患呼吸疾病、精神不振的情况大有改善,医药费也减少了200万。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均寿命不断增长,除了科技、医疗等贡献外,也得益于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摘编自余敏《建国初期湖南群众体育研究(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壬戌学制》有关的体育教育措施实行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体育事业的原因及意义。
2023-02-20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运河与国际形势】

材料一   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上台时,就深知开凿运河的必要性,也成为他对外政策的核心。运河的建成将加强贸易并使美国海军舰队能够迅速地从-边海岸到另一边海岸,使美国海军舰队的效率成倍增长。再加上他的好友、海权论创始人艾尔弗雷德.马汉对他进行的思想灌输是关于运河的商业和战略价值。1903年,在美国的精心策划下,通过系列手段和不平等条约将巴拿马运河攥在了自己的手里。

——王子建《美国海权理论在夺取巴拿马运河中的应用》

材料二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卡特政府通过艰难的双重政治博弈,最终使得运河新约达成和批准。根据运河新约的相关规定,美国至少在名义和法理上不得不放弃对运河区的永久直接政治和军事占领,大幅度增加了所付的运河年度租金。与此同时,美国获得了长达23年的运河经营和管理过渡期。通过逐步有序的权力移交,美国规避了运河经营和管理问题上的真正失控,在过渡期结束后还有权力和资格继续负责运河的实际防务安全。

——杨建国《卡特政府在<巴拿马运河新条约>上的双重政治博奔(1977-197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美国夺取巴拿马运河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特政府批准运河新约的实质,并分析其原因。.
2022-11-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近代民主潮流具有多样性和渐进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清政府“预备立宪”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宪法《钦定宪法大纲》其内容:

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钦定颁布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

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非议院所得干预;

……

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

……

议院闭会时,遇有紧急之事,得发代法律之诏令,并得以诏令筹措必需之财用,惟至次年会期,须交议院协赞所附“臣民权利义务”共九条,主要是:臣民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自由


(1)依据材料一概括托克维尔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分析《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背景及其进步性。
22-23高三下·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政府面临比以往更多的社会问题,政府的机构组织不断扩大,社会的管理职能更加多元。传统“恩赐官职制度”下,卖官买爵、贪污腐化现象日益严重。社会各阶层急切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1848年,议会成立特别委员会,发起了对政府行政费用的全面清查活动,财政部认为:文官队伍分工不合理,管理不科学,是加重财政负担、浪费行政费用的根本原因。1853年,财政部出台《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并建议:招聘和录用应该完全建立在公开、竞争考试和功绩制的基础之上;新进人员应有好的“通才”教育背景,应被录入统一的公务员服务系统而非特定部门,并允许在各部门间调任流动;新成员应被安排进层级结构;文官晋升应建立在功绩制基础上,不存在优先权或官职买卖。但该报告遭到国会保守分子的强烈反对,最终被束之高阁。

材料二   18555月,帕麦斯顿未经过国会讨论,以枢密院名义颁布文官制度改革的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该法令规定成立文官制度委员会,主要负责审查文官候选人的条件,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参加考试,并颁发考试合格证书,将其分配到各部门,试用六个月之后,再决定是否正式任用。这是英国文官制度的初级改革,即正式采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录用官员,但这次改革没有规定统一的考试标准。18706月,道格拉斯绕开议会,颁发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命令,明确规定:在议会中,所有重要职位必须要严格遵循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并择优录用;同时,将文官职位划分为高、低两级,并按不同的标准予以差别录用。为避免与保守派可能产生的正面冲突,该命令还规定某些高级职位可不经过考试,直接接受政治任命。这次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的框架基本形成。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邰思《英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形成过程的特点及意义。
2023-03-22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世界近现代经济

材料一   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2023-01-0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7 . 【青年与革命运动和经济建设】

材料一   李国祁等编著的(近代中国青年运动史)目录(部分)

篇章学习摘要
第一部分   辛亥革命前后—爱国青年为创建中华民国而团结奋斗三,近代中国青年的第一次团结—同盟会的成立
四、中国青年与辛亥革命
第二部分   五四时代—自觉与自救的澎湃浪潮三、学生的五四
四、文化的五四
五、五四后学运的动向
第三部分   从北伐到抗战—统一御侮过程中的壮烈行动二、反帝风潮中的青年运动
四、日侵华北与青年救亡运动
五、对日抗战期间的救亡运动

材料二   1954113日,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举起了全国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突击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组成的,创造了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工区青年以极大影响,到2月中旬,工区又建立了瓦工、抹灰工、电汽工、水暖工等6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这个新事物得到了党中央、团中央和北京市委的高度重视,先后在北京市和全国推广了展览馆工地组建青年突击队的成功经验,从此,青年突击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从新中国十大建筑、亚运工程,到奥运工程、抗震救灾,再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都刻下了青年突击队的光荣印迹。

——摘编自胡献忠《把青春献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青年运动综述》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青年运动斗争目标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成立的背景,并说明青年突击队长期发展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2-08-15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新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8 . 【近代西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材料一   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编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和影响。
2022-08-1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没有“公报”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最早以“公报”命名的报刊出现在香港。清末中国的知识分子,甫一睁眼看世界,便是一片内忧外患。……在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启示下,他们逐渐意识到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办报则能做到“夷情备采”,最终实现“师夷制夷”的目标。

材料二   民国“公报”的形式非常丰富,既有民间团体的“公报”,也有教会团体创办的公报,但以“政府公报”为主,遍布政府机关各部门和各地域。……收录的这一时期的三千多份报刊进行了统计,发现民国政府部门的公报上百种,类型包括:立法公报、司法公报、教育公报、农业公报……

从出版时间统计上看,“公报”在1911年到1915年之间出现了第一个小高峰。当时正值中华民国建立之初,旧的新闻审查制度废除后,迎来了报界的“黄金时代”,各级政权机关及各类社会团体纷纷创办机关报,导致了大量“公报”的出现。民国“公报”崛起的另一个高峰在1925年到1933期间,这一时期新增了71份公报,仅1929年这一年出现的“公报”就有23份。除了政府公报,民国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行业公报”,如各种“商会公报”等,这得益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国内局势进入到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各种行业群体开始成型,各行业组织内部发行的喉舌报纸或“会报”,有的也以“公报”命名。

——以上材料均改编自潘祥辉《百年“公报”史:概念、源流与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公报”传入中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报”发展的新特点,并分析民国以来报刊业发展的原因。
2022-06-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联盟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前一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1947224,这一形势变得十分危急,因为英国政府宣布它不能提供确保战胜起义者所必须的大规模援助。如果没有伦敦的进一步援助,雅典政权很可能无法维持到这一年年底。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这一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冷战结束时的异常欢欣时刻产生了和谐的错觉,它很快就被证明确实是错觉。世界变得不同于20世纪初了,但并不一定是更加和平。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进步却不是不可避免的。在……柏林墙倒塌五年之后,世界比冷战时代的任何五年都更频繁地听到“种族灭绝”一词。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它不能对后冷战世界作有用的指导。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中美国推行这一外交政策的背景,并指出它的后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和谐世界的范式显然距离现实太遥远”的原因有哪些?
2022-12-0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