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9 道试题
1 . “1956年8月公私合营的民丰造纸厂发行了股票”这一票证可以(     
A.见证历史时代变迁B.全面解释历史事实
C.体现口述史料价值D.科学预见历史趋势
2 . 由于拉斐尔对《雅典学园》的创作历程未留只言片语,由此各种误读现象层出不穷。学者研究发现,该画并非对古典学术昌盛百家争鸣场面之颂扬,而意在揭示潜藏在古代智慧之中的基督教神学。这一事例说明图像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不能作为史料引用
C.需与文献研究结合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3 . [中外文明交流与融合]联合国教科文组自2000年来,通过庆祝“世界母语日”(每年2月21日)来宣传世界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古汉语的传播历史悠久。两千多年前,《周礼》及《札记》中就提到“通译”。东汉初年,随着佛教等宗教文化传播,也有大批外国人或外族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唐代达到一个顶峰,明清也出现过热潮。追溯外国的汉语教学历史,早在公元372年朝鲜就正式设立太学讲授汉语;公元l世纪至10世纪佛教传入越南,为研读佛经,越南人开始学习汉语和汉字;……据史料记载,大约公元一世纪,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古汉语的传播促进了日语中的平假名、片假名的产生;丰富了日语词汇;对日本语音也有一些影响。

——李文《跨文化语境中古汉语传播的语言学意义》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外语教育的六次高潮

时间表现
第一次1862年-19世纪末分别设立京师同文馆(1862年)、上海广方言馆(1863年)、广州广方言馆(1864年)、武吕自强学堂`(1893年)4所外语学府,形成甚具气势的外语教育格局。
第二次1919年前后.1911年清华学堂的成立是个重要的标志。诞生了一批学术界的巨子竺可桢、茅以升、胡适、林语堂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朱德等。
第三次1945年抗战胜利后194812月,国民政府公布《初、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1948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外事学校。19466月,延安外国语学校在哈尔滨复校。
第四次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兴起“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第五次1964标志就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计划纲要》.
第六次1978年后外语教育出现全面、持续的高潮。这次的高潮远远地超出了外交领域,悬让世界了解中国,扫除语言上的障碍。“外语教育就是中外友好交往、合作的桥梁工程"。

材料三   随着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中式英语应运而生。英语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必定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式英语也必然有着自身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的报告称,逐字翻译的中式英语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FourBooks(四书),FiveClassics(五经),ImperialExaminationSystem(科举制度),FamilyFontractResponsibility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OneChinaPolicy(一个中国政策),KnowledgeEconomy.(知识经济),PeacefulRising(和平崛起)等等,现已经成为标准的英文词组。

——据颜研、余承法《“中式英语”的认知学阐释》整理


(1)据材料一,古汉语的对外传播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汉语不断外传的原因有哪些?
(2)运用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二所反映的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任选两个时期)由此指出教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综上所述,就中式英语的产生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2022-04-20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潜江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甲骨文里的历史】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由于商朝人崇信鬼神,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灸,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凶吉。占卜的内容、结果以及日后是否应验,都刻在兆纹的旁边,叫作“卜辞”。商朝负责祭祀占卜的官员称“卜”。一条完整的卜辞它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具体时间,谁来占卜,问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结果如何。

如据专家研究发现,右边甲骨上记载的内容是跟农业有关的问卜。

左(由上往下读)甲辰贞其登黍。意即:甲辰日卜问,是否征收粮食黍?

中(由右往左读)贞我不其受年。意即:卜问,我们是否有个丰年?

右(由上往下读)南土受年。意即:卜问,南部地区是否会是个丰年?

当我们把这些甲骨文的文字解读出来以后,我们就能知道商王朝是一个非常发达的农业社会,是一个等级化非常明显的阶级社会,也是一个生活内容很丰富的——跟历史上后来一脉相承的一个社会。

(1)简要阐述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2)除考古发掘的甲骨之外,研究商代历史还可使用哪些类型的史料,试举例二则说明。
2022-10-11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印度公司的“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至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年12月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2年成立。同年派出第一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干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他们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中国官员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
6 . 如图是不同作者关于马歇尔计划的不同认识,据两个图片可知(     
A.作者立场影响历史解释B.漫画没有史料研究价值
C.美国侵犯西欧国家主权D.荷兰政府的认识较全面
7 . 《禹贡》是战国时期托名大禹的一篇地理著作。书中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的黄河上游和现在大致相同,到今河南荥阳县以下却流向东北,入于渤海。这样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两条河流,一为南流,一则流向东北。这东西两河之间就是冀州……如图所示。据此分析,《尚书·禹贡》对以下哪种说法的史料价值最大(     
A.西周时期以都城为中心的分等级统治体制
B.“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历史开端
C.战国时期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统一观念
D.大禹时代的国家疆域及行政区划
2022-10-1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如表为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做,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北宋)刘挚忠肃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忠肃集》是北宋人撰写,作者的评价权威公正
B.《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没有任何史料价值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其评价全面客观
D.对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主观色彩并打上时代烙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以往学者研究“公车上书”时利用的基本史料是康有为的自传;近年来,有.学者依据公开的近代档案文献重新梳理公车上书的史实,得出新的结论:康有为所组织的各省举人上书,实际上是一次“流产”活动,并不像康有为所说是都察院没有受,而是康有为没有送,因此光绪皇帝没有收到上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当事人叙述更接近历史真实B.新史料的运用推动历史研究
C.综合各种说法即可确定事实D.自传资料缺乏历史研究价值
2022-08-10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等名校联考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引起左翼作家和其他进步作家的关注,也直接成为他们反映破产现实的创作动机,同时,那种社会学的观察研究分析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作家的形象思维。茅盾就认真研究过大论战的材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写出了小说《子夜》。《子夜》成为左翼作家及其他进步作家创作的样本,此后在文坛上又涌现出《一千八百担《丰收》《太平桥上《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这些作品因主要描绘城乡经济的破产,而被称为“破产小说”。破产小说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本家在内外交迫下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农民与小工商业者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破产小说抛弃浪漫和诗意,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经济关系的真实冷静描写但在描写劳苦大众生存本相时,不是施以传统文学那种恻农式的人道同情;在描写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生存境遇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道德批判,它猛烈抨击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秩序。

——摘编自金宏宇《文学的关怀——中国30年代破产小说综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破产小说”出现的经济背景,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