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材料二


《耕图》第10幅“插秧”
左图中的配诗: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注:秧马是宋代南方农民发明的一种插秧工具。)

《织图》第14幅“择茧”
左图中的配诗:
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
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
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
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
2023-10-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等地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荷马史诗》描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其中穿插了希腊神话和传说故事。但是,19世纪70年代,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就是依据这部颇具神话色彩的史诗的描述发现特洛伊古城的。由此可见,《荷马史诗》(     
A.是很严谨的史学专著B.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C.是较可靠的一手资料D.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023-10-20更新 | 256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记载出处
赵飞燕为了毒死怀有汉成帝后嗣的宫女曹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箧,“箧中有襄药二枚,赫躆(单薄小纸)书曰……”《汉书·外成传》
(汉章帝)令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后汉书·贾逵传》
蜀国都护李严写估“书六纸,解喻利害”《三国志·吕凯传》

       材料二   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絮性真。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仲,能幽能界……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摘编自[西晋]傅咸《纸赋》


       材料三   造纸工艺流程:备料→蒸煮(第一次煮料,加石灰)→洗浆→蒸煮(第二次煮料,加草木灰水)→沤制(淋草木灰水)→打浆→配浆(入纸槽加纸药搅匀)→压榨脱水→焙干成纸。

——摘编自[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分别阐述每则史料对研究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造纸术的影响。
2022-11-0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观沙岭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它艰苦创造的业绩扬名海内外,引起了各方面的注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沙岭村有各类企业234家,其中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20家、个体独资企业207家。234家企业中有工业制造业65家,年产值1.99亿元,利润679万元,实交税金39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41亿元。该村岳麓制鞋厂于1986年开始生产出口产品,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出口创汇企业日益增加,且越办越兴旺。全村在岳麓制鞋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先后创办铸件厂、服装厂等10个出口创汇企业。1989年,与省华湘公司、香港进监制鞋机械公司创办深圳湘益制鞋有限公司,这是湖南省第一家村级企业在深圳特区举办的合资企业。

——摘编自《长沙岳麓区志(19882002)》

材料二   (观沙岭)先后建起了村办小学、幼儿园和集图书阅览、歌舞游乐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使村上文化教育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从1984年起,全村实行免费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由村上全包,对成绩优异者,另给奖学金。村上无辍学现象,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1986年开始,村上公费为全村各户订报3份,为村民了解时事政策和学习生产科技知识,提供有利条件。对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孤寡,村上每月分别给予生活补贴或养老金4060元,对职工和全体村民,医药费报销70%,村民集体福利有了一定保障。

——陈国政、曹固强《观沙岭改革开放兴工致富情况调查》


(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现的哪些历史现象?
(2)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说明这类史料的史学研究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琦“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材料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下列对睡虎地秦简理解正确的是(     
A.为一手史料,可补充传世文献B.大多为抄录,主观色彩浓厚
C.为二手史料,展现了秦律全貌D.远离秦故地,史料价值有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史诗”。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下面对其作品说法正确的是(     
A.杜诗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B.杜诗情感彩浓厚,无法作为史料使用
C.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
D.杜诗作为二手史料,可以起到诗文证史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合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而据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中则指出:“……反对议和的奏折从来没有停止过……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五十五件……。”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公车上书”是历史悬案,无法考证其存在的真实性
C.《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史学考证,相比康有为个人回忆更为可信
D.康有为和茅海建分别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叙述历史,二者说法均是正确的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自施昕更先生于1936年发现良渚遗址以来,良渚四代考古人栉风沐雨,历经84载春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发掘研究,良渚古城内外的结构层次分明、布局有序,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域(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郊区的祭坛墓地和多条水坝构成的大型水利系统。

——摘编自宋妹、刘斌《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

材料二   司马迁著《史记》利用的文献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石室金匮之书”,印皇家所藏图书档案。第二,古诸侯史记。秦朝焚毁了官藏史书,而民间藏书却不能尽毁。司马迁整理了这些材料。第三,歌谣诗赋,俚语俗谚。《史记》中共收录乐府诗赋15条,儿童歌谣8条,俚语俗谚38条,共计61条.现已考证出,《史记》共引用了106种古书。这些古书部分尚存,部分亡佚,部分残缺。其中有六经及训解书23种,存16种,亡6种,残1种;诸子百家及方技书52种,存16种,亡30种,残6种;历史地理及汉室档案23种,存2种,亡20种,残1种;文学书7种,存3种,亡3种,残1种⋯⋯司马迁20岁南游江淮,后又奉命出使巴蜀等地,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许多地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来源于自己的感受。他的调查,包括战国故事、汉初故事、古战场形势、人物遗事等。他的亲身体验,使《史记》中许多场景十分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摘编自吕昕娱《试析司马迁<史记〉与希罗多德<历史>的史料来源及其在(文献学)教学中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良渚古城发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迁《史记》史料来源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搜集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2022-11-16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史事的本来面目,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言事者的表述不一,而显得扑朔迷离,给后人带来困惑。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9年康有为回忆“公车上书”时说:“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梁启超鼓动各省公车,上折拒和议。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联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摘编自《康南海自编年谱》等

材料二       近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上奏、代奏或电奏次数达154次,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已过其半数;在京城,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单独上书达31次,人数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上书7次,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八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三       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在京官员及在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关于“公车上书”,材料一、二的分歧在哪里?材料二的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
2.利用材料一、二,尝试解释材料三关于“公车上书”史事的叙述。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