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如表是太平天国研究方面的部分史料伪作,由此可知(     
分类实例
同时起义的天地会要假托太平天国名义来号召群众而伪造广东天地会张平湖等的伪造洪秀全敕书
后人为了鼓吹革命而伪造太平天国文件清光绪末年南社诗人高旭伪造石达开诗
伪托太平天国著名人物家里人的著作以见重罗惇曧著《太平天国战纪》伪托是从北王韦吕辉嫡子韦以成所撰的《天国志》修饰而成

A.伪史没有史料价值B.多种历史资料的互证有利于辨伪求真
C.史料   辨伪需要考据D.历史记载互相矛盾,则必存在伪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这说明(     
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
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
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傅斯年先生曾对官家记载和民间记载作过这样的评价∶"民间之史系为丰富联想所羁绊,有失历史之本真。官修之史仍以事实本身居多,而民间之史常能言史官所不能言,怒史官之不敢怒。不禁思及历代封建王朝,当权者予以史料更多的政治导向。"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官修之史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忽视史料的价值
B.民间史书所受限制较少,史事记载更客观公正
C.历史研究时应从官家记载中选取史料才是正道
D.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各有长短,应该互动互补
2022-11-10更新 | 6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十校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史记》言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三十六郡,太史公行文简略未列郡名,导致后世众说纷纭,至1948年谭其骧先生《秦郡新考》考定内史以外秦郡凡得四十六,时人以为盖棺之论。但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传世文献前所未闻的“洞庭”和“苍梧”二郡,而无“黔中”和“长沙”,并明确记载苍梧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设立,当必为秦三十六郡之一。07年入藏的岳麓秦简又贡献了个前所未闻的“江胡郡”。现在学者主流不再把秦代看成静态固定的三十六郡,而认为有秦一代行政区域是一个不断裁撤变更的动态过程。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观点说明了(       
A.历史学家必须重视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价值判断可以忽略
B.两种观点都不可信,均缺乏相应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记录
C.历史学本身就存在很多争议,史学家不必据于争议
D.在历史研究中,新史料的出现可能会冲击传统史观
5 . 文明的历史,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继承和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时期孔子遭遇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晚清时期(康有为)写《孔子改制考》,尊他为改革先师
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认可“天下为公”,提倡共和
北洋时期(袁世凯)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材料三   当代北大教授李少军认为,通观《海国图志》,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与其说是它作为外部世界历史地理著作的学术价值,还不如说是它通过介绍外部世界状况来提供“制宜”谋略的思想意义和实用特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是如何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并指出孙中山对孔子所持态度所折射出的真实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文化内涵。
(3)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围绕“历史与当代史的关系”这一主题,辩证扼要地加以论述说明。(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理由充分)
2022-11-01更新 | 1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关于战国后政府实行“重农抑商”原因的探讨,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古代思想家一般都认为发展商业不能引起财富的生产,反而会引发财政的流失,因而商人易与朝廷争夺“山海陂泽之利”;史学家王家范则认为抑商政策实际上是为了防止对专制集权统治造成威胁的集团势力形成;而当代史学大师许倬云认为,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上述对抑商政策原因的探讨,主要可以说明(     
A.不同史学家研究视角的差异反映意识形态B.历史学的价值判断是史料选择的首要依据
C.历史系统性研究所追求的就是客观与纯粹D.历史研究应该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2022-10-3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10月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西周时期的青铜铸造工艺精湛,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器物上铭文较长,铭文内容丰富,字体优美奔放。依据如表所列并结合所学,对其解读、分析合理的是(     
器物所在时期字数主要内容
大丰簋西周初期78字记述武王克商,西归宗周,颂扬先王功烈、祭祀赏赐等
何尊成王时期122字记载成王营建东都洛邑的事
曶鼎恭王时期410字记载了五个奴隶相当于一匹马加一束丝
毛公鼎宣王时期497字记述周宣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的事
①铭文文字成为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
②器物上的文字价值主要体现在史料、书法价值上
③铭文为真实事件的记录,属于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④丰富的铭文恰好补充了西周传世文献记载的不足
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疑古派”,他们对仅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历史提出质疑,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然而,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学者对“疑古”之说提出挑战。如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郭沫若则明确阐明了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中国上古还需要大规模做地下发掘的主张。另外,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的出土,对疑古派无疑产生致命打击。这说明(     
A.时间久远,文献语焉不详,“疑古派”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是完全正确的
B.史料缺乏,史家各执一词,已经不可能弄清楚“东周以上有无信史”这一问题
C.文献资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所证明的历史,已推前到夏商之际
D.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记载:“……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至四月八日投递,都察院以既已用宝(光绪帝批准合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而据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中则指出:“……反对议和的奏折从来没有停止过……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五十五件……。”依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康南海自编年谱》属于个人回忆录,史料价值不高
B.“公车上书”是历史悬案,无法考证其存在的真实性
C.《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属于史学考证,相比康有为个人回忆更为可信
D.康有为和茅海建分别站在自身的立场来叙述历史,二者说法均是正确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文献记载,汉武帝之孙刘贺一生经历王、帝、庶民、侯4种身份:4岁为王,18岁称帝,在位27天因“行昏乱,恐危社稷”被废黜,其后以平民身份被幽禁近10年,29岁又被封为海昏侯并移居豫章国(今江西南昌),此后不到5年就在封地去世,终年33岁。《汉书》记载他有1127件荒唐事。而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慕的考古发掘中,出土的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显示墓主却是一个知书达理、爱好音律、情趣高雅的人。这说明(     
A.文献记载因受编撰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出土文物因其距史迹发生最近而最为可信
C.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中刘贺形象
D.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2022-11-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