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中国古代的“变法”
为了进一步研究中国古代“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学们又找来了更多的材料加以探究,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令送粮无取僦(租赁),无得反庸(通“佣”),车牛舆重设必当名。然则往速来疾,则业不败农。

——《商君书》(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

材料二   2002年里耶出土的秦简记录了秦始皇时一条令文:“传送委输,必先悉行……急事不可留,乃兴徭。……田时也,不欲兴黔首”。

材料三   繆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息而贫者,举以为孥(官奴婢)。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二、三能否对材料一进行佐证,请说明理由。

材料四

王安石卫秋之于孝公,尽取秦法而更为之,尽取秦氏而来缚驰骤之。虽甘龙辩说之烦,秦民言令不便者以千数,而鞅终不为沮,卒之国内大治,诸侯重足屏息,争西向而割地。
司马光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商)为相十年,人多怨之。——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富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概括材料四中,王安石与司马光对商鞅变法的各自看法。并分析二人对商鞅变法形成各自看法的原因。

材料五   变法深刻地改变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使西秦由一个落后的、被东方各国所鄙视的戎狄之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不仅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整个中国封建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的成功绝非偶然,诚如《荀子·强国》所云:秦“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商鞅变法是中国法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改变了秦国进而改变了古代中国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面貌。

——摘编自匡庆东《历史上的商鞅变法》

材料六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的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3)同学们发现同样是“变法”,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推动了秦国的发展。王安石变法却以失败告终,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3-01-07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货币硝烟,“钱”后是“拳”

俄乌冲突爆发后,2022年3月,美国宣布将在全球贸易中限制俄罗斯使用美元、欧元、英镑或日元等结算体系。这引起人们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浓厚兴趣。


材料一:任何一种国际货币体系都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建立的,只有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体系才能得以持续的存在。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载《致富时代》2012年第5期)

材料二:韩联社(2022年)217日报道:据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最新统计,今年1月,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份额达3.2%,创历史最高,继美元(39.92%)欧元(36.56%)英镑(6.30%)之后,居全球第四位。


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下为某同学的相关小结,请协助该同学将数字处填入可以填入选项的代号。(注意:选项多于当填项,选项与当填项并非一一对应)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黄金   D.白银   E.社会主义
F.资本主义   G.“交子”   H.全球化   I.多极化   J.人民币
中国历史上的货币货币体系演变的背景之一货币体系演变的背景之二
为了巩固统一、巩固①,秦统一了货币、文字及度量衡。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同规模、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了④制度,英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②,自明朝中叶起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清朝时,其法定货币地位得以完全承认。20世纪上半期,多种矛盾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格局也经历了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向“雅尔塔体系”的演变并呈现出⑤趋势。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各自为政。
由于货币具有国家主权属性,新中国在正式成立前就开始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③,它随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共同组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宣布停止美元兑换⑥,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解体。
空白处
拟填入内容代号
(2)简析“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得以形成的历史原因。
(3)中国的人民币在国际结算跻身前四,又是基于怎样的政治、经济因素?
(4)《中国外汇》2021年11月上半月刊发文《布雷顿什么体系:过去、现在和未来》提出:“支撑货币国际地位的不是货币本身,而是货币发行国的综合国力”。请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022-06-12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二模历史试题
3 . 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近代以来,科举制度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相互博弈,最终被废除。

材料一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李鸿章上奏(1864年)

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材料二   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

——光绪诏令(18986月-7月)

朝廷……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清政府诏书(190592日)

材料三   在这个制度(科举制)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两党可耻的争霸,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在最善的本意之下,它是民主的。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

(1)材料一中,李鸿章、梁启超提出上述观点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他们完善科举制度建议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对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有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科举制作出上述评价的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废止与近代文化的关系?
4 . 近代以来的中国民法典编纂历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材料二   从理论上言之,家属主义长处固多,短处亦不能免;个人主义短处固有,长处亦非全无。其短长得失实难概论。惟编纂一国法典者,须实际与理论兼顾,不得专以理论上之长短为长短。……欧美各国《亲属律》,多采个人主义,以欧美各国近日社会盛行个人主义,于家属主义已经绝迹故也。……至日本《亲属律》则采家属主义,以日本今日社会盛行家属制度故也……中国今日社会实际之情形,一身以外,人人皆有家之观念存。……此次编纂《亲属法》,其根本主义应取家属主义,不取个人主义,于婚姻、亲子之前,先冠以家制一章。

——《大清民律草案第四编·亲属法草案总则说明·取义》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在实现全国统一以后,以清朝末年开始、并在北洋政府时期得以发展的法典起草为基础(继续进行法典编纂)……立法院长胡汉民说:“世界各国的法律大都根本于罗马法和拿破仑法律,这两种法大都以个人为本位,而忽略多数人的利益。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我们不然,我们立的法乃是以全国社会的公共利益为本位,处处以谋公共的幸福为前提。”民法典起草委员史尚宽认为“现今立法不宜于立足于家族制度,尤不宜袭取个人主义之糟粕,而应以全民族之利益为基础。”

——朱勇《私法原则与中国民法近代化》

材料四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材料五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3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中《亲属律》的编纂特点及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编纂的特点。
(4)依据材料四,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5)依据材料五,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有何特点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以来中国民法典编纂过程的认识。
2022-06-30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延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等级考历史试题(A卷)
5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1500-1850年人口移入与移出的原因。

材料三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据估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到1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万人。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解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_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6 . 近代以来铁路交通的发展

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19世纪初的英国漫画《它究竟能跑多快?》。画面中,头戴礼帽的神父问另外两个人:“你们能告诉我,那个吐白烟的机器,所谓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靠什么行走的吗?”二人答道:“我们也不知道,神父先生,在里头也许藏着一匹马。”


材料二:1830年曼彻斯特到利物浦的铁路投入使用。至1835年,议会批准了54条铁路修筑计划。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增加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不仅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上。它还改变了人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对生活的看法。

——摘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1865年)以英商怡和洋行为主,在上海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计划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以方便上海港进出口货物的运输,遭到清政府的拒绝。此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馆出面,以修筑“一条寻常马路”为由,向上海地方当局提出购买上海至吴淞间筑路所需土地的要求,获取了征地权……1876121日,这条铁路全线通车。吴淞铁路的修筑和首段告成,招致清朝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英美最终接受了中方“给价买回”和“另招华商股本承办”的方案,由中方赎回吴淞铁路。1877年夏秋间,清朝政府在交付赎金后,拆毁了这条在中国最早出现的铁路。

——戴鞍钢《近代江浙沪地区铁路修筑略述》

材料四:1896年,清朝下旨修建粤汉铁路,到1911年,修了两段不到一百公里。19166月,完成广州至韶关段。19189月,完成武昌至长沙段。1930年,国民政府利用英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始修筑株洲到韶关段。中国工程师凌鸿勋经过勘探调整方案,在备战抗日背景下,19361月,株韶段提前15个月建成,修了10年的粤汉铁路终于全线贯通。从“七七”事变到广州失陷的15个月中,这条铁路共运送部队200余万人、军用物资70余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

铁路修建时间武汉至广州最快时间
粤汉铁路1896-193644小时
粤汉天路(京广南段)复线1955-198811小时
武广高速铁路2005-20093小时多

——摘编自文热心、颜石敦《粤汉铁路贯通记:一颗道钉一滴血》等资料


(1)材料一漫画中的“它”动力来自于
A.蒸汽机B.内燃机C.柴油机D.电动机
(2)结合材料二,分析19世纪英国铁路发展的历史背景。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导致淞沪铁路粤汉铁路的不同“命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铁路交通的发展?
7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时间15001850185019451945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1500—1850年人口移入与移出的原因。

材料三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据估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到1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解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2022-03-12更新 | 383次组卷 | 2卷引用:二轮拔高卷2-【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法积则弊,法弊则更”

材料一   到战国初年,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已经瓦解,社会结构处于大变动之中,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权逐步得到认可……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他们要求政治权利,主张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与之分土”。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的阶级基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问题:
(1)材料一、二中两次变法在背景上的相似处有哪些?(   
①都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②都出现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③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④都处于社会转型的潮流之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材料三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改革,时间长达20年……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统一的政策,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板、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历史的发展。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泰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2)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策略。

材料四   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考》中说:“既知比较宇内大大势,国体宜变,而旧法全除,宜用一刀两断之法。“维新派把变科举、废八股作为变法的第一步,接着又要求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这就使全国成千上万的官吏失去官位。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变法诏令184条之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在慈禧太后面前自称为“康党”。他要求列名和资助强学会,但是康有为等人却以其名声太臭严辞拒绝。

——许跃字《循序渐进是政治改革的基本策略——析戊戌变法》


(3)根据材料四,简要分析维新派失败的原因。

材料五   秦孝公时,国家贫弱,守旧势力强大,东方六国又交相侵伐,但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面貌为之一新,并最终统一了天下;晚清时节,社会矛盾激化,列强虎视眈眈,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却最终葬送了大清帝……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

——蒙礼云《关于戊戌维新和商鞅变法的思考——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对“历史上惊人相似的际遇,往往酿造出天壤之别的结局”的认识。
2022-02-20更新 | 187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9 . 场馆中的历史记忆。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理解,老师从丰富的场馆资源中精心挑选,绘制了以下分布图,并布置了研学任务。

   

(1)鸦片战争博物馆是一座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以下保留在该馆内的遗址是(     
A.虎门销烟池B.中英《南京条约》签字场所
C.林则徐塑像D.中英军队海上激战模拟沙盘
(2)若你参与筹建其中的戊戌维新纪念馆布展,以下可布置在“戊戌变法背景”区域的展品是(     
A.北洋舰队沉船遗物B.义和团揭帖
C.《辛丑条约》文本D.《民报》发刊词
(3)辛亥革命纪念馆设有“开辟共和新纪元——辛亥革命”主题展。开辟共和新纪元的重要文献是(     
A.《资政新篇》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下图所示为《劳动界》创刊号(陈独秀等创办,1920年8月)部分内容。对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通过白话文倡导民主科学思想B.启发工人觉悟以促进阶级觉醒
C.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展工人运动D.宣传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5)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精神永放光芒”展厅内,陈列着一枚珍贵的纪念章(见下图)。在纪念章所示的十年中,红军的斗争历程有(双选)(     

   

A.开展第一次国共合作B.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C.完成艰苦卓绝的长征D.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6)位于卢沟桥事变发生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名中的“中国人民”旨在强调抗日战争(     
A.时间的持久性B.过程的曲折性C.参与的广泛性
(7)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官网开辟了“东方主战场——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主题页。为该主题页提供两个史实,并简要说明理由。
(8)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有《转战陕北》《决战前夕》《占领总统府》等油画,艺术地再现了____战争的辉煌历史。
(9)结合上述场馆信息和所学,谈谈你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求索历程的理解。
2023-06-2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题
2022·上海·模拟预测
10 . 追求富强之路。

“富强”是通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概念,也是先进的中国人矢志追寻的伟大理想。

材料一   溯自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当时姑息羁縻,在我可亟图振作。人人有自强之心,亦人人为自强之言。

——总理衙门奏折(1874年)

材料二   天下之势已日趋于混同矣,吾欲富强,西洋富强之政有在也,何不踵而用之。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下社会大梦初觉,稍有智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继今以往,国人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者,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之最后觉悟》(1916年)

材料四   中国急需把各党各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克服目前的危机,动员和统一全中国的抗日力量,有力地和同盟国配合作战,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概括“自强”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追寻富强的途径。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陈独秀为何断言“伦理的觉悟”是“吾人之最后的觉悟”?
(4)综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追寻富强之路?
2023-10-17更新 | 123次组卷 | 7卷引用:上海市普通高中2022年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