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推动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促成了欧洲近代封建社会的转型
C.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大D.在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作用重要
2024-05-03更新 | 203次组卷 | 213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些现象说明(     
A.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B.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2024-04-25更新 | 601次组卷 | 137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       
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D.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2024-04-10更新 | 616次组卷 | 34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调查,1905-1906年,北京市场上的日用杂货只有少部分土产品,多数是来自上海、广东、天津等口岸的进口机制品,种类繁多,常见的生活用品包括火柴、洋灯、钟表、棉布、农服、毛巾、手帕、洋伞、文具、皮包等。这表明当时的北京地区(     
A.民众生活受到世界市场影响B.受列强资本输出波及较明显
C.对外开放度在国内首屈一指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于停滞
5 . 2022央视虎年春晚中,《只此青绿》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是以北宋画院王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的舞蹈诗剧。如图为传世山水画名作《千里江山图》(节选),以长卷形式展现了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青绿山水图。这幅作品体现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B.布局构图以人物为核心
C.逼真摹写江南优美田园风光D.描绘的主要内容是花鸟
6 . 为了使儒学在哲理上与佛、道相抗衡,理学家们大量吸取佛、道思想的思辨成分,构成严密的哲学逻辑结构,同时注重将佛、道修行体系引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使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重新回到现实的人世,使哲学的终极从彼岸回到此岸。这说明理学(     
A.兼具佛道虚幻出世的神学观念B.发展到阐释经书字句为主阶段
C.具有广泛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D.整合了儒佛道三家的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是《星期画报》刊出的一幅名为《女学传习所开学》的画报,画中文字写到,“女学传习所,房屋均改成西式,于八月十三日开学”。画中讲台上两江总督端方正在为学生演讲:“咱们中国皇太后,现在打算设一座高等女学……在此毕业后,升入高等女学,作皇太后的学生,有多体面呢。”这反映了(     
A.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征B.女学兴起开启教育近代化
C.晚清官员强推的移风易俗D.辛亥革命提高了女性地位
2023-12-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由“民族”与“中华”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既有深邃的历史渊源,又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与文化背景。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秦汉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是汉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至此,“汉人”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中华”一词诞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早出现的“中华”意近“中原”。北齐魏收撰《魏书·礼志》:“下迄魏晋,赵秦二燕,虽地处中华,德祚微浅”。到唐代,“中华”成为常用词,唐高宗永徽年间撰定的《唐律疏议》卷三为其下定义:“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一词初出晚清,抗日战争时期则是“中华民族”理念深入人心的重要阶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含义逐步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1935年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高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9年,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边疆(周刊)》上发表《“中国本部”之名亟应废弃》,引发“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讨论。

——摘编自冯天瑜、聂长顺《三十个关键词的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华夏族”在西周到秦汉的演进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一词在魏晋至唐朝之间内涵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族”一词含义的确定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
2023-12-29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70年12月,由日本各党派和无党派议员组成的“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议员联盟”和由公明党发起的“日中邦交正常化国民协议会”相继成立;1971年2月,日本各界著名人士又发起组织了“恢复日中邦交国民议会”。这说明(     
A.中日关系正常化存在社会基础B.日本政府积极改善与中国关系
C.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D.日本党派政治的特征较为明显
2023-12-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如表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变化情况。分析该表,可以推知(     
年份农业劳动者占
社会劳动者的比重
农业总产值占
社会总产值的比重
农村及其加工品占
出口总额的比重
195283.545.482.1
195781.233.571.6
A.社会主义工业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C.农业生产在曲折中发展D.对外贸易改善国内需求
2023-12-29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