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1 .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部建部之初设有办公厅、苏联东欧司、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国际司、情报司、条约委员会、外交政策委员会等9个部门,约有170位工作人员。20世纪80年代后,在亚洲司、西欧非洲司、美洲澳洲司的基础上,分离并产生了新的西亚北非司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司等部门。另外,从办公厅中逐步分离出行政司、干部司、礼宾司、领事保护中心、机要局等部门。进入21世纪后,外交部又新创立了几个技术性机构,如2004年设涉外安全事务司,负责执行中国外交涉及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方针政策,协调和处理相关涉外事务;2009年设边界与海洋事务司,承担海洋划界、共同开发等相关外交谈判工作,侧重于南海、北方疆界的边界政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部首次设立专门处理边界与海洋事务的司级机构;设政策规划司,主要负责研究国际战略问题,起草外事文稿,开展政策宣示,“解释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对国际事件的看法,以帮助中外学者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摘编自《从中国外交部机构的演变看我国外交工作的转变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进行外交机构改革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外交机构改革和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
2022-05-12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大力探索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受士、农、工、商阶层划分的影响和手工业生产门类、生产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多为家族式、师徒式的技能传承。1903年,清政府推出“癸卯学制”,职业技术教育被正式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从总体看,新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相对缓慢,人们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认识模糊,在读普通中专和职业高中的学生,东部地区每一万人中占比为115人,西部地区占比为58人。1985年,我国职业教育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国家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份额,由1996年的11.5%下降到2000年的8.4%。1996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2005年,国家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李红《浅谈中国职业教育现状及竞争力》、董强《改革开放40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为了对德意志工业化启动和发展创造条件,1814年以来,普鲁士依靠国家政权坚持执行“行业促进计划”,在各省开办职业学校和职业研究所,以培养工程师、工厂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政府组织年轻官员、技术员、企业主和部分手工业者去发达国家访问学习。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即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形成责任明晰、各司其职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德国提供了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掌握工业生产技术的熟练劳动者。德国职业教育始终反映了产业界的需求变化。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吕栋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要素识别与考评研究》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现代史上中国、德国(普鲁士)职业教育发展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德国(普鲁士)职业教育模式对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
2022-05-12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自《大宪章》签署后,英国议会成为国王与教俗封建主、城市市民等合作以统治国家的平台;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议事、广泛参与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的重要机构;1689年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选举自由,议会言论自由,议会决定国家的赋税等。材料反映了英国
A.国王与议会实现权力平衡B.议会成为否定王权的重要机构
C.议会主权原则的逐步确立D.议会成为代表民意的决策机关
4 . 西周时期,天子把爵位、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又通过与异姓贵族的世代联姻,将地方异姓诸侯变为周王室的亲戚,以此加强周王室与异姓贵族、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联系。这些做法有利于
A.异姓贵族取得祭祀祖宗的特权B.加强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维护周王室为中心的统治秩序D.阶层流动促进当时的社会转型
2022-05-12更新 | 24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邹汉勋(1805-1854),清代著名学者,湖南新化人,中国近代舆地学奠基人。邹氏博学多才,潜心考据之学。清初,朝廷为掌握各地情况,以利决策,曾令各省纂修通志。地处边远的贵州于康雍乾嘉时期共纂成通志3部、府州县志及其他志书105部。贵州修志与内地省份相比却为数较少,且不少志书是为应付差事草率成书、简陋残缺。道光十六年(1836年)贺长龄任贵州巡抚后,认为纂修志书可使守令者“按疆域当思何以抚绥,稽户口当思何以保聚,询风俗当思何以补救,奉祠庙当思何以致祥”,故倡议全省各府、州、县编修方志。经贺长龄举荐及贵阳知府周作揖延请,邹汉勋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至筑,对前人修纂的《贵阳府志》“参互考订,去复删繁”,做了大量的主笔撰作和全志的修润工作,历经两年定稿成书。《贵阳府志》的成功完稿,邹名望益加,先后受邀编修了《大定府志》《安顺府志》《兴义府志》。邹五年中完成四志,共计二百三十六卷。

——杨军昌《邹汉勋与清代贵州四府名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邹汉勋成功编纂四府府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编纂地方志书的意义。
2022-05-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期间,苏联为维护与美英结盟的利益,承认与支持南斯拉夫流亡政府,而对以铁托为首的南共领导的游击队却加以抑制。战后初期,又因苏联在南斯拉夫的领土归属及外交方面的干涉,导致两国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1948年,苏联政府撤回了派遣到南斯拉夫支援的军事顾问以及文职专家:两国关系随之急速恶化。同年,苏南两党中央互相交换了信件,彼此阐述各自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论战。苏共强烈的认定南斯拉夫偏离了马列主义方针,对此观点,南共中央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南共认为他们仍然信奉马列主义,但同时也坚持独立自主,根据自身的国情制定稍有不同的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在苏共领导人的坚持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在罗马尼亚召开会议,宣布将南共开除出情报局。此后,苏联单方面废除了苏南两国友好合作条约,大量削减同南斯拉夫的贸易。苏南关系的破裂,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对东欧各国的稳定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摘编自刘同舜、刘星汉《国际关系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南关系破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南关系破裂的影响。
2022-05-1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纺织原料主要是丝和麻。元朝时期,官府开始将棉布作为赋税对象,并督劝民众植棉与纺织,棉纺织业遂遍及全国。中国传统棉纺织技术的形成,得益于元初黄道婆的技术革新。黄道婆把中国以往用于纺麻的纺车改成脚踏三锭棉纺车,还改造了轧棉、弹棉和织造等技术。随着棉纺织业的推广和发展,这一套棉纺织技术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松江等长三角地区也由此发展为棉纺织业中心。然而,在此之后,中国棉纺技术却始终没有迎来大的突破。元代王祯在《农书》里就记载了具有两到三个纺锭的脚踏棉纺车,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清代嘉庆时期的《松江府志》所记载的纺锭数仍多为三个。

——摘编自倪金柱《中国棉花栽培科技史》等

材料二   1585年,受宗教迫害影响,许多尼德兰地区的工匠逃难至英国,也带来了棉纺织技术,英国棉纺织业由此起步。但真正为英国棉纺织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的是日益庞大的棉纺织品市场需求。随着欧洲、非洲和美洲对棉纺织品需求的持续上升,再加上英国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极大的促进了棉纺织技术的革新。18世纪下半叶,在英国棉纺织行业中从技术到工具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纺织动力从人力时代推进到了机械时代。经过一系列的技术变革和工具改进,英国棉纺织品的产量迅速提升,其出口总值也逐步增加,由1780年的355060英镑上升到1802年的7624505英镑。

——摘编自杨兴升《鸦片战争前中英棉纺织技术的发展差异及原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英棉纺织技术主要发展差异,并分别简述原因。
2022-05-11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古代雅典的节日庆典经常和生产劳动、体育活动、文艺表演结合在一起,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加节日庆对公民来说,既是一种社会义务,又是其身份的标志。这说明,雅典的节口庆典
A.利于培育公民的集体意识B.推动了民主平等意识的形成
C.符合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D.有效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地位
2022-05-11更新 | 190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唐代《贞观律》规定:地方作出死刑判决后,须三次奏报皇帝批准,待批准下达一日后方可执行。未经三次奏报批准或批准后未满三日或超过三日执行的,均处以相应的刑罚。对京师判次的死刑案件要求更加严格,须经过“五复奏”。这反映了唐朝
A.理性司法的实践B.司法体系较为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10 . 鸦战争前,英国曾凭借鸦片贸易平衡了对华贸易逆差,且从中国掠走了大量白银。19世纪50年代,鸦片已不足以补偿英国对华贸易的全部逆差,中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了有利的转变。由此可知
A.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属性逐渐深化
B.英国对华鸦片输出量有所减少
C.英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竞争力弱
D.中国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
2022-05-11更新 | 137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