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吏部尚书任经筵侍班之制自明英宗时起,到明朝中后期渐为定制。弘治年间的大理寺办事进士董杰曾论述经筵制度的重要性;“夫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由此可知,经筵制度的影响
A.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
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促成了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2022-05-22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西周时,“阳燧”是“国之重器”。周王朝设立专门的“司烟氏”掌握此物,以便随时取火。进入春秋之后,阳燧的使用被进一步推广,齐国工匠所编撰的《考工记》便记录了“阳燧”的制作工艺。这反映了
A.青铜铸造工艺的成熟B.周王室权威受到了挑战
C.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D.工艺推广影响礼乐制度
2022-05-21更新 | 330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20世纪40年代初,罗斯福为了讨好苏联,授意编剧和导演制作一部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纪录片《北极星》。1957 年,美国国家电视片联合公司改编了这部电影,把德国进攻得手的原因归于苏联政府对人民的背叛。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战后美苏利益的趋同
B.美苏战时同盟合作关系的破裂
C.东欧剧变造成的影响
D.多极化趋势下美苏争霸的结果
2022-05-21更新 | 216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5 . 秦汉时期管理和维护水利设施的是水行政官吏,比如秦汉时期的河是谒者、大司空等,他们或从三公九卿制的官僚体系中分化而来,或从属于国家的官僚体系。这表明
A.官僚体系趋于完善B.统治者独占水利资源
C.政府重视水利建设D.中原地区生态状况良好
2022-05-21更新 | 607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设置,形成了相互维系的态势。官僚政治事务的运作,也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做法。追求公平、择优的考试录用方式和一系列技术性手段的完善,使各环节出现人为弊端的可能性减少。这说明当时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C.政府行政效率提高D.政治制度高度发达
7 . 春秋时期,霸主往往打着“尊王”的旗号举行会盟。如鲁昭公二十五年的黄父之会,晋国的赵简子就“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鲁昭公三十二年的狄泉之盟,任务是“城成周”,即屏卫周王室。据此可知,春秋会盟
A.延缓了周王室衰微的过程B.成为诸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
C.加强了天子对诸侯的控制D.反映了诸侯兼并战争的激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彭湃(1896-1929年),广东海丰人,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1918,留学日本期间开始关注农村问题,认为中国农民占多数,革命要依靠农民。1921年归国后,致力于改造社会,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调查农民阶级,并发起组织劳动者同情会,1922年组织成立赤山农会,次年成立海丰总农会,会员达十万人。1924,在澎湃的倡议下,广东革命政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他亲率讲习所学生到黄埔军校军训。1925年,领导组建海陆丰农民自卫军,一年后人数达3万余人,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后备力量。1927415,李济深在广州发动反革命政变,彭湃得知后立即领导海陆丰农民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然被镇压,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农民武装起义的实践。同年910,海陆丰农民又通过两次起义创建了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摘编自王亚生《彭湃与阮啸仙农民运动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彭湃对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湃重视发动农民运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10,在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妇女是人类文明的开创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在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平凡的成就。

材料一   1949,我国女职工人数约60,占职工总数的7.5%1990 ,妇女劳动参与率达88%,占比提升至37.4%。这几十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19499,《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废除束缚妇女的封建制度。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的生活各方面,均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0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也是“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出处。在50年代的三次扫盲高潮中,成千上万名妇女上识字班、夜校、职工业余学校。至1995,我国累计扫盲的1.85亿人中,65%是妇女。

在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这些逐渐解放思想的妇女成了纺织工、拖拉机手、飞行员,甚至参加地质勘探、修筑大坝、开采石油....不仅如此,她们的参政权也落到了实处。1953 ,24岁的申纪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954 ,她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新中国宪法。

——摘编自北辰《新中国妇女劳动参与率为何大幅提升?

材料二   二战爆发后,美国大批男性投入战争,造成生产一线劳力短缺。为了补给战争物资,政府和媒体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鼓励妇女投身工作岗位。开始她们大多从事文秘等下属性工作,但到战争后期,已经涉足到男性为主导的工作领域,如军工生产等。还有大量妇女投入医治和照顾伤员,甚至运送军用物资等。

战后,由于大量复员军人重返工作岗位,很多行业被迫裁员。美国妇女不愿放弃岗位重返家庭,她们自发组织工会,甚至举行大规模罢工。但经济的发展繁荣,为她们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捍卫自己的价值,女权主义者出现。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成立,呼吁妇女在就业、法律、教育方面的平等。以激进女权主义者为代表的“妇女解放运动”通过游行示威等活动,反抗传统的男权统治制度,力图改变女性受压迫


的现状。

——摘编自凌丽《二战后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提升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妇女地位的演变特点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妇女地位提高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曾设想在远东建立一种致力于保证永久和平的新秩序,代替19世纪欧洲建立的旧秩序。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从三个方面完成了这一新秩序的构建:各国承诺以国际合作代替国际竞争,在对华重大问题上奉行协商一致原则;实现门户开放原则的国际化,各国承诺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援助;中国承认华盛顿会议制定的原则,即通过渐进方式改变中外关系,并认同美国为中国设计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这就是所谓解决中国问题的“华盛顿方案”。美国深信由此解决了远东问题,认为该方案“足以满足中国人在修约方面的愿望”,能为中国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要求改变中外关系的愿望已初步得到满足,以后就看自己如何作为了。但与美国的初衷相反,中国多数舆论对华盛顿会议表现出深深的失望。

——摘编自王立新《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国民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盛顿会议关于解决中国问题方案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多数舆论对华盛顿会议表现出深深的失望”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2022-05-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