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1 道试题
1 . 1995年4月,台湾百年百人访问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这种观点实际上(     
A.客观地说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的积极影响
B.歪曲历史,伤害海峡两岸人民的民族尊严和感情
C.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D.立场正确,但没看到日本侵占台湾的野心
2024-01-2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1911年,《申报》上出现了第一个汽车销售广告——施突的贝克尔机器车。1921年2月8日,《申报》上出现了汽车出租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民众生活方式的近代化趋势
C.外资垄断交通行业D.汽车改变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56年以后,根据“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国向苏联大举派遣留学生,学习国内紧缺的专业,国内能培养或国内不能培养但不紧缺的专业都被排除在外,但这也出现了因语言不过关而影响专业学习的现象。这反映了(     
A.留学生选拔不够严格B.教育领域存在急功冒进
C.外语教育与实际脱节D.教育服从国家发展需要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使得“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

192012月,毛泽东指出“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此后,毛泽东还分析指出:“五四运动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在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上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就是世界革命普遍经验在中国的具体表现。193512月,毛泽东审时度势,从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明确提出,“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人民的援助”,建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础上的国际援助“是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一个必要的条件”。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以世界眼光对中国革命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

——摘编自刘会强、连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以世界眼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的“世界眼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2023-12-2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一轮复习调研)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经济结构指中国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1952年沿海省份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70%左右,内陆省份仅仅占30%左右,而“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约80%项目则落在内陆中西部地区,这是当时新中国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地缘经济政治环境使然。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局势和周边环境恶化,三线建设使我国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西移。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关系趋于缓和,东南沿海地区参与了世界经济分工,促进了内地和边境省份的经济发展。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到2007年下降到10.97%,第三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重在2018年达到52.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的变化表现在从重生产轻消费的重工业基础建设,转向轻重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合理发展,完成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两步走”目标;经济变迁验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摘编自王志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结构变迁历程与未来方向》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涵盖了诸多层面。第一、先秦的内外服制、分封制、礼制、世卿制以及郡县乡里制、军功爵制、官僚制等。第二、在此前偏重上层统治结构、皇帝官僚制度、律令制度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第三、古代官吏选任、考课、监察等制度的演变历程。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史索《2020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在古代政治“政务运行”方面的贡献。
7 . 1858年11月,孔融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印书房见到用牛拖拉机器印刷,于是作诗云:“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煞老牛混未解,不耕禾陇耕书田。”该诗描述的现象(     
A.揭示出传统印刷业的落后B.有助于近代价值观念传播
C.表明大众报业已开始出现D.凸显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唐朝中后期军事行动比较多,每逢有重大军事行动,朝廷都会向各地征调兵马,此时各地藩镇都会借战争的名义来向朝廷邀赏。很多节度使在战争期间也常常散发钱财赏赐军队,甚至出私财赏赐将士们。这些做法(     
A.加剧了地方军队的腐败B.消解了中央与藩镇的矛盾
C.增强了地方藩镇的实力D.充分暴露了募兵制的弊端
9 .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政府在海南岛首置珠崖、儋耳二郡,合十六县,户二万三千余,约十二万人,这些户皆是编户。这些人多数属于中原人或汉族。据此可推知,汉武帝时期(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B.中原文化在海南得到传播
C.海南移民以民间移民为主D.完善了海南的基层管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考古发现,吉家庄遗址(位于山西大同)地表上散布的陶片非常丰富,以夹砂灰陶、泥质灰陶为主,另见零星的夹砂红陶和泥质磨光黑陶。所见器型主要有鬲、罐、豆、犟、双耳壶等。这说明(     
A.该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文明的代表B.大同地区是黄河流域文明发源地
C.阶级分化决定社会生活方式演进D.当时吉家庄先民已大量使用陶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