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8 年,光绪皇帝在 103 天内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这表明(     
A.变法诏令有效实施B.维新人士具有创新意识
C.维新变法急于求成D.变法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唐初,政府实行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对逃散浮寄的人户采取追索回原籍的办法。宪宗元和五年(810年)政府将附郭而居、以城市为生活和工作场所的浮户统一纳入城市户籍管理体系。这一转变主要基于(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赋税制度改革的推进D.坊市分置界限的打破
3 . 【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雕版印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五代后期已经相当普及,主要表现为:民间刻书规模日益扩大、刻书门类广泛,但都是有关佛经、字书、历书之类社会杂书,而没有正统(官修)经典、正史书籍。那时国子监科考都是用的抄写本,将儒家经典雕刻在石头上,供人们阅读、传抄、拓印和校正。至后唐长兴三年二月,政府批准中书门下关于依《石经》文字,刻《九经》印版的奏请。“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仔细看读,后各部随帙刻印,广颁天下,如诸色人等要写经书,并须依所印敕本,不得更使杂本交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也是政府对印刷术的第一次利用。

——摘编自王志国《五代国子监刻书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初兴于唐、五代的雕版印刷,终于在两宋之世大放异彩,迎来了中国雕版印刷业的黄金时期。宋代文豪苏轼曾云:“余尤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汉书》《史记》而不可得,皆手自书,日夜诵读,唯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转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宋代形成了政府出版、私家出版、书坊出版三大出版系统,共同构建起了全社会普遍的出版意识。宋代出版业既包括文本的出版,也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资源配置及生产技术等内容。如纸张、墨、书法、刻工、雕刻技术、印刷技术、作坊生产流程、书价、图书发行、版权保护、图书广告等。图书的普遍生产、流通与阅读成为整个社会一种共同的“文化存在”或“文化空间”。

——摘编自田建平《宋代书籍出版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代雕版印书的新变化及其对图书事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书籍出版的特点及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朝时期,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时期,园林设计开始偏向雅致精巧,注重意境的营造。不仅善于运用奇石构筑园林景观,同时还非常注重布局,重视水景的运用,以营造清幽深远的意境。这一园林风格(     
A.受到了时代精神的影响B.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审美
C.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理念D.反映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代士人的隐逸与魏晋时期士人全身远祸或附庸风雅的隐逸不同,他们全无消沉颓废之情,而是在积蓄力量,巩固自我,待机而动,以求有朝一日能更好地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唐代士人的隐逸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拓展B.主流意识形态逐渐嬗变
C.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趋势D.儒家思想的社会影响力
2023-12-26更新 | 616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湖南·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2023-12-26更新 | 486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这表明商鞅主张(     
A.仁者爱人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变法革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为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其东西两面为刻有藏汉文字的碑文(参见如图),而南北两侧分别刻着吐蕃、唐朝参与会盟的官员姓名与官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蕃友好往来的两个历史事件并概括其历史意义。
(2)唐蕃会盟碑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史料,结合所学,列举两个研究唐蕃会盟碑的历史视角(具体的历史研究领域或课题)(参见下列示例,照抄示例)。
(示例:1.唐朝碑刻文化的发展;2.古代中国文书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60 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访问中国时,盛赞毛泽东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历史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这是因为在敌军围追堵截危急时刻,“四渡赤水”(     
A.终于突破敌人设置的四道封锁线B.完全跳出了优势敌军的重重包围
C.成功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大会师D.从此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2023-12-24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儒家民族观是儒家思想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和发展早期民族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儒家民族观包含华夷有别、大一统、尊王攘夷、用夏变夷和因俗而治等内容。儒家民族观的合理内涵具有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中,为统治者提供多种选择。

儒家民族观的基本内容

内涵
华夷有别、华夷之辨华夷之间的本质在于是否具有礼乐文明,而夷人在接受了华夏的礼乐文明之后,则可以由夷入华
大一统包括地理意义上的国土统一;又包括政治意义上的国家集权;核心是信仰和文化,要求人民统一于“华夏”,统一于“中国”,华夷一统
尊王攘夷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严夷夏之别
用夏变夷使夷狄接受礼乐文明,君王需要以王道德治去感化四夷
因俗而治“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摘编自邵方《儒家民族观影响下的中国古代民族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