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王者立四时之序而化天下。《礼记·月令》记载了周天子一年四季的礼仪活动,当时许多风俗由专职官员负责。秦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更把传统节日变成了转移阶级矛盾视线的手段。中国的节日基本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进行。春节雏形是庆丰收;“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七夕节反映了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家庭模式。除夕全家守岁,清明祭祖扫墓,端午系五色丝、涂雄黄,七夕看牛女相会,中秋团圆,重阳把出嫁的女儿接回。在现代社会,传统节日仍以家庭为组织进行,新节日则以单位和学校为主组织进行。

     ——摘编自秦永洲著《中国社会风俗史》

材料二   西方国家,虽有类似中国全家团聚的重大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新年、感恩节等,同时“‘狂欢’‘新奇’‘神圣’‘浪漫’等是其节日精神的主要内核”,注重“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狂欢节是基督教“谢肉节”的世俗化称呼;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万圣节是为了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是基督教为了纪念耶稣诞生。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中国人欢庆并无中国文化渊源的圣诞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西方节日,同时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也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接受。2007年春节前夕,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贺词中说:“2月18日,我们将欢度中国新年。”

       ——摘编自唐小晴《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比较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传统节日的差异,并分析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节日文化出现的新变化及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未在国内公布,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当时连清朝办理“夷务”的官员都“未见其文”,社会各界对其更缺乏了解。关于割香港岛给英国,清政府的态度是“弹之丸地、暂行赏借”;英国认为“被焚鸦片赔偿费”等赔款是恢复和平状态必不可少的赔偿;关于协议关税,清政府认为“新的税则比旧日的自主关税略高……所以洋洋自得外交成功”;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权宜的想法,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对签订《南京条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40—1900年间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抗争求索的重大史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天华的论著中,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的民族矛盾,而且流露着深厚的不可动摇的爱国思想……基于对帝国主义无限的愤怒和对祖国深厚的爱,陈天华的反帝主张是异常坚决的,超过和他同时代的民主革命者。他大声疾呼:“改条约,复政权,完全独立。”……正视现实,寻求救亡图存的方策,是20世纪初先进人物的严重责任,陈天华就是其中一个肩负这一严重责任的人。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人物论》

材料二   20世纪初,正值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最为危急的关头,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聂耳义不容辞全身心投入到了革命运动中去,以一个青年之躯,自觉担负起救国重任。聂耳与当时一批爱国音乐家一道,将音乐作为斗争的武器,代替大众呐喊,他创作的《码头工人歌》《大路歌》《前进歌》等爱国主义作品,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他塑造了一批批经典的艺术形象,真切反映出社会现实的同时,也鼓舞着民众不屈不挠为国而战,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摘编自《短暂的生命与耀眼的光芒——纪念聂耳诞辰100周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天华爱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聂耳音乐创作的时代价值。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2023-02-09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意在强调五四运动(     
A.使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觉醒B.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革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D.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2023-0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吴江农村四十年变化专题调查汇总

项目过去现在
变化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再三年一年几个样,季季换新花样,家家像个小商场
变化二胸无大志,满足现状求知、求乐、求美、求富奔小康
变化三穷家难舍,故土难离走出国门,远离家门
变化四合养一头牛不如独养一只狗联合经营优势互补
变化五传统的家长制谁有能力谁当家
变化六河荡精养(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放养(2008年开始)
变化七三水干部(上世纪60年代被人们赞誉为“三水干部”,即早晨一身露水,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带头致富(“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党支部。”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好党支部的“一把手”。农民觉得能带头致富的便是“才”,能带领群众一起致富的便是“德”)
变化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相融,共享共存
变化九一熟稻一熟麦一直种到头发白七种八养九行档
变化十队为基础,三级所有土地分到户,家家是干部

——摘编自陈仲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吴江农民思想观念深刻转变》


从材料中提取关联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6 .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政府面临着多种威胁政权的问题。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城市中投机商人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

——摘编自周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

材料二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

——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

材料三   2023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某杂志设计了纪念特刊如下

版块史实
版块一 改革开放的起点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版块二经济体制的探索(1)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
(2)1983年,全国农村实行①的生产队已经达到93%
(3)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版块三开放格局的形成(1)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2)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起,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
(5)②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版块四综合国力的提升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
2005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夺得世界超算冠军
2017年,“复兴号”高铁首发
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2020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运行
版块五理论建设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人民政权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线建设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把特刊信息补充完整,并用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与中国命运的关系。请为特刊新增一个版块。(要求:有概括性的版块名称及两条相关内容)
7 . 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工人运动,产生的巨大影响为(     
A.为纪念这些运动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B.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导致工业革命发生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表示,要以中华民国国民的身份致力于两件事,一是享中华民国“国民之自由”,一是尽中华民国“国民之本分”,即发展实业,为实现全民共享幸福和安乐打基础。1923 年以后,他认为,在辛亥革命以后十二年之中,人民不但是没有享民国的幸福,并且年年都是受痛苦,“就是由于革命没有成功”,“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

——摘编自胡雪莲、邱捷《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二   抗战时期国民党认为纪念辛亥革命就应“完成辛亥革命之目标,发扬辛亥革命之精神”, 因此“吾人必驱逐日寇收复失地,……始可谓完成先烈( 指辛亥先烈) 之志事”。国民党认为要完成中国革命应从辛亥革命中吸取教训,“革命决不能中途妥协”。

中共把抗日战争视为辛亥革命事业的继续,认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把各方革命力量组织联合在一起并能互相尊重、互相策勉,“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正是目前中国所极端需要的”。辛亥革命的惨痛教训,却可以为中国的民族抗战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发动广大民众起来参加战争”,不能因为日军暂时优势而发生动摇的妥协倾向。

——摘编自夏卫东《政治符号:辛亥革命与近代国共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思想认识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在“纪念辛亥革命”认识上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他们形成一定共识的意义。
2023-01-12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青年, 在追求真理中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经过五四运动洗礼,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 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概括五四运动中各社会阶层的不同斗争形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积极影响。说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当代学子的现实教育意义。
10 . 中华文化·中国精神

我国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他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响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的影响有哪些?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个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华的侵略行径,如何理解毛泽东这段论述?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一个月元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10月


(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曾经的奇迹,它还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哪些精神指引?
2023-01-07更新 | 15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