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77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这是明末一位科学家编写的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被外国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书中对各种手工业产品的生产工序都有详细的说明,并附有插图,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据此可知,该著作是(     
A.B.
C.D.
2024-03-14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巩固练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图为19世纪法国工农业生产者及法国农民占地情况表。据此可知,19世纪的法国(     
A.工业革命打击了小农经济B.小农经济产业优化升级迅速
C.农村贫富分化现象较严重D.小农经济制约工业化的发展
3 .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天皇宣布全国土地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15世纪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把全国分为31个省250个县并委派官员进行管理。这些举措旨在(       
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B.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C.削弱国王专制权力D.结束长期地方割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蒙元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钴土矿(“苏麻离青”)来自波斯。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制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青花瓷也因其高贵典雅的艺术水准而成为14世纪大规模对外出口商品之一。……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中国蓝”终于成为华夏文化记忆和对外和平交往中繁荣发展的见证。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以来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5 .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发生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侧重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完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如表可知,满族统治者(     
时间大事
1623年努尔哈赤“着每旗出小旗长一人”,带人“前往朝鲜边界一带驻守”,并要求“谨慎防守”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两国猎户人等,不论因何事故,不得擅越已定边界”
A.坚持发展平等的对外关系B.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事务
C.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成D.具备一定的疆域边界观念
2024-03-01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3届高三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是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的郑和船队“海外代购”金锭,其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是(       

A.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B.明朝废除海禁政策的见证
C.海上丝绸之路兴起的表现D.明代区域文明交流的产物
2024-03-01更新 | 116次组卷 | 2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七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马克思在1857—1858年撰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句话可用来评价(     
A.古罗马的扩张B.阿拉伯半岛统一C.新航路的开辟D.科学革命
9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友,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汉奸傀儡卖国贼之外,在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中,没有哪个政党或个人提出中国可以分治。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一典型事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的表现。
10 .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超过1.3万亿斤,城镇化率超过60%,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这些成就的取得(     
A.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B.破除了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崇拜
C.有利于推动对外开放向内地延伸D.源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
2024-02-29更新 | 242次组卷 | 14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暑期自主学习调查(开学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