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危机的刺激让国人开始反思中国的教育制度,劳动教育与民族存亡的关系逐渐被发掘认识。1906年,学部正式将“尚公、尚武、尚实”作为教育宗旨,“尚实"就包含了劳动教育的雏形。后来黄炎培开创的职业教育、晏阳初践行的平民教育等均为我国劳动教育地位的提升作出了贡献。由于社会性质的局限,民国时期劳动教育逐渐演变为劳工教育,出现社会团体、教育机构、企业、工会等共同参与劳工教育的情况,如荣氏企业以“学校工厂化是精神原则之所在”为理念实施劳工教育,劳工“进厂先教识字,落工习副业,非实习不能派事”。

——摘编自李忠《近代中国劳工教育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急需培养国家建设新人和劳动者,劳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据统计,以“劳动教育”为篇名的期刊论文最早发表于1953年,之后的两年间就达到177篇。当时的劳动教育既承担着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同时还是改造政治思想的手段,这就决定了接受劳动教育的不仅仅是各行各业的基层劳动者,还包括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各工厂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大专院校的高级知识分子等。当然还包括数量庞大的大中小学生,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大中小学校都积极探索适应新社会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形态。

——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劳动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初期劳动教育不同于近代劳动教育之处。
2024-03-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共和国治理惯性在罗马帝国时期并未消失。在公元2世纪时,罗马帝国中央与行省的高级官员总共为150人到200人左右,即使到了3世纪早期,这一人数也才达到350人左右。绝大部分帝国地方的行政工作,罗马人都交给了自己的地方代理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官员、议事会和公民大会,决定有关城市的一般事务,包括授予公民权、财政、税收、司法、宗教崇拜、建筑工程等一系列与城市直接相关的问题。只有在城市觉得自己无力解决时,才会求之于总督。在司法问题上,只有涉及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或者事关公民的生命时,才会上诉到总督或者皇帝那里。”在城邦众多的帝国东部,本地的市政自治机构仍然被继续维持下去。在城市比较稀薄的西部,统治者则默许本地的部落贵族按照自己的标准建立政治结构,并将周围的土地与社群分配给这些贵族。英国史学家芬纳说“帝国的官员只是附加到遍布帝国的自治共同体之上的上层结构”。

——摘编自(意)弗朗切斯科·德·马尔蒂诺《罗马政制史》

材料二   两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以来,封国势力和豪强势力不断遭受打击和削弱,王朝的统治标准逐渐渗透到帝国每一个角落,所谓“六合同风,九州共贯"虽有夸张之处,但始终是汉朝诸帝追求的政治目标,地方官吏如果擅自更改或假传中央命令,可能面临最高死刑的惩罚。西汉王朝强盛时期,郡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03,下辖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为1587,至东汉时期,县一级行政单位的数量仍然有1180。县以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三老地位较高,通过榜样示范和宣讲宗法伦理使得统治者意图自然而然地传到基层民众的圈子里,从而达到控制乡里人心的目的。据统计,两汉时期,中央加郡县官员数量竟高达到13万到15万之间。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地方治理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地方治理不同于罗马帝国地方治理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新兴市场国家2009年在IMF、世行投票权与GDP的相关统计。据此可知(     


IMF份额占比

IMF投票权占比

世界银行投票权占比

2009年GDP占比(购买力平价)

中国

6.39

6.07

4.42

12.52

俄罗斯

2.73

2.57

2.77

3.05

印度

2.75

2.63

2.91

5.06

巴西

2.32

2.22

2.24

2.87

南非

0.64

0.634

0.76

0.64

合计

14.83

14.14

13.1

24.14

A.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需变革B.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C.第三世界经济获得迅速发展D.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024-03-26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英国1851-1911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这一变化源于(     
A.工业革命的开展B.政府的积极推动
C.城市化进程加快D.城市教育的发展
2024-03-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有研究者发现,14世纪以来,意大利地区居民的服饰趋于奢侈,下表为部分记载。这体现出当时该地(     

时间

记载

1365年威尼斯总督洛伦佐·克雷西在庆典活动中穿着的礼服使用了金制纽扣和胸章,装饰有各种镀银饰品
1449年巴托洛米奥·普奇家族的财产申报单上显示,他的妻子拥有三条天鹅绒礼服裙,其中两条带有貂皮滚边,一条带有大理石花纹
1466年佛罗伦萨商人之女纳尼娜·美迪奇的嫁妆中一条金线刺绣花朵图案的白色丝绸锦缎常服裙,衣袖为可拆卸式,以珍珠点缀系扣
1576年一名造船厂的工人向世人炫耀其天鹅绒披风和银质匕首及各式戒指
A.统治阶层腐朽堕落B.人文主义获得发展
C.金银存量不断攀升D.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2024-03-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新时代,中国带头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减贫贡献率已经超过70%;中国坚定落实《巴黎协定》,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中国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坚定做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行动派。这些行动(     
A.说明中国引领世界发展B.反映出中国对生态文明的重视
C.体现出中国的责任担当D.折射出中国方案得到普遍认同
2024-03-26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截止1956年底,全国县区级广播站增至1698座,广播喇叭增至94.12万只,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建立了农村广播站;报纸总数已达347种,总印数达26亿份之多;流动图书馆发展到17486所;电影观众数量达到了13.3亿人次,戏剧、快板、歌曲等文艺形式获得快速发展。这一盛况(     
A.反映出现代传媒体系臻于完善B.源于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
C.有利于新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D.说明党注重青少年的教育
2024-03-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1920年冬,李大钊派邓中夏等人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学校章程规定,学校是专为“劳动者”及“劳动者的子弟”增进知识而设,“不论年龄大小和识字与否,都可入学”,还“概不收学费”。1921年1月初学校正式成立。这一活动(     
A.折射出党的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反映出中共非常重视发动群众D.体现出工人阶级开始觉醒
2024-03-2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清朝入关后,各地驻防的将军、都统、提督大多都是从一品,比正二品的总督、从二品的巡抚只高不低。但耐人寻味的是各地总督、巡抚一般都被朝廷授予部院职务,如两江总督本为正二品,加兵部尚书或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者即为从一品。清廷这种设置意在(     
A.提高两江总督的地位B.体现分层级控制的原则
C.分散武将的统兵权力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024-03-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律疏议》规定:若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违别议约……犯此之人,即合二年徒罪。又规定:主人娶奴婢良人女为妻,处徒刑一年半,奴婢自娶良人为妻,其罚同。这反映出唐朝法律(     
A.力图保护妇女权益B.注重维系伦理秩序
C.特别关注家庭生活D.明确区分政治等级
2024-03-26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