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说明了(       
A.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B.欧洲革命的历史影响
C.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D.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历法是国家通过行政权力向全社会推行的基础性时间制度,近代以来传统历法的权威性不断遭遇挑战,从而出现新的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中首详各省节气时刻及昼夜长短诸例,天之道也;次列八卦方位二十四山、九宫紫白诸局,地之道也;中列十二月七十二候等类,时之道也;内复备人事之趋避(包括“御用六十七事”及“民用三十七事”)、吉凶之向背,人之道也。……顺之者昌,违之者殃。

——据清代缪之晋《大清时宪书笺释》(雍正元年)

材料二   民国历书以授时为主,旨破除一切迷信。凡旧历书中之所谓方位、临值、宜忌等项,悉数删除,而以天文图说代之。

吾国近数年来讲求新政,亦仿用七日休息之例,而每过七日谓之“星期”而休息一日,而星期以次各日则谓之星期一、星期二等日,夫所以遇七日休息者,盖欲与世界大同,……而与环球各国亦不至彼此参差。

——据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二年历书》

材料三   采用阳历的好处:“可以增进人民国家观念。”“历本一日不统一,时间经济之进行,即有一日之妨碍。”

——据于长缨《阴阳历在经济上之价值》(192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历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政府改旧历行新历的背景及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视角谈谈你对民国历法改革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了“和实生物”,春秋时齐相晏婴继承他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和与同异”。孔子基于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继承并发展前人关于“中”与“和”的观念,提出了中庸思想,进而上升为“和而不同”“和为贵”这些经典命题。子思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在《中庸》中对“中”与“和”这两个观念加以联系,提出中和思想。在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儒家思想家不断充实中和思想的内涵,使之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哲学智慧。

——摘编自陈苗苗等《儒家中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材料二   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形成,既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和互助论的影响。在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中,他通过对调和本义的研究,把调和定义为两存和竞立,并以调和对近代中国新旧文化和中西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在新旧调和中,他主张用新的取代旧的,立足点在于开新。在中西调和中,他主张由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逐渐转变为在融合现有东西文明基础上创造第三种文明,十月革命后他认为“俄罗斯之文明,诚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由此,李大钊的文化调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独特性,也成为形成其马克思主义观的动因之一、这使他的前后期思想处于一种转折与连续中。

——摘编自杨芳《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提出“和而不同”思想的政治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文化调和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思想在当时的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4 . 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地方督抚出身背景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类别项目
进士举人贡生荫生监生生员文童行伍新式学生不明合计
人数(人)54161271073361119
比例(%)45.413.410.15.98.45.92.52.55.00.8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了破坏B.新政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显著
C.清廷的权力结构受到冲击D.科举选官制度处于主导地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瞻观性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区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中。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赠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著《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简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2023-06-10更新 | 6517次组卷 | 3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1(河南、山西、云南、新疆、西藏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中期,面对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德国部分城市结合社区中卫生、宗教与教育组织的力量进行济贫改革,英美则发起社区睦邻组织运动,目标在于通过社区组织整合社区资源来扶危济困。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制定了城市社区自治的法律法规。美国联邦政府自1960年以来相继制定了几部关于城市社区发展的法律和法规,如《住宅和社区发展法》《社区再投资法》和《国家和社区服务条例》等。社区组织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由社区居民代表选举产生,多层次的非营利组织遍布各个社区,他们为社区提供各种各样的专业性和差异性服务,每年约有9000多万人次的志愿者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为美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和智力保障。

——摘编自吴素雄、吴艳《欧美国家社区治理的结构、功能及合法基础》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在城市建立了一种以“单位”治理社会的体系,各个企事业单位从属干各级政府,城市成员从属于各个单位,国家与城市社会几乎是重合的。1986年初,民政部门首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基层管理,开始倡导和推动社区服务工作,并于1995年制定《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区标准》随之在全国推行。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发表,体现了我国社区建设由“社区管理”向“社区治理”的转变。

——摘编自邱梦华《城市社区治理(第二版)》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近代社区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

材料二 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英国议会宣布:“立法机关及其制定法律的权力源自‘人民’。”20世纪以来,“人民”一词成为英国政治话语的重要内容。1940年英军敦刻尔克撤退后,“人民战争”这一话语在英国官方和民间的社会宣传中被不断提及。当时丘吉尔呼吁:“这不是部落酋长、王子、封建王朝或国家实现其野心的战争,这是一场关系国家事业的、人民的战争。”《百万同胞》等战时影片,也生动刻画了“人民战争”的场景。莱斯特郡牧师加农赖特指出自私自利与“人民战争”精神相对立。在1945年大选中,工党领导人艾德礼表示,要让这个国家对每一个人都公平,要让失业者、生病者、年长者以及贫穷者都能得到照顾。这个国家,要在乎他们,最终艾德礼竞选成功。对“人民战争”话语的接受和推崇也延续到战后初期英国的社会转型中。

——摘编自莫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民战争”话语的生成、传播及其影响》

材料二   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地是非常伟大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持久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人民战争”话语产生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两种人民战争思想(话语)在二战后的不同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是甘肃省博物馆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织锦残片:图2是2020年杭州“丝绸之路周”形象徽标。

图1                                 图2

——摘编自王菊《甘肃省博物馆藏唐代“蓝地翼马纹锦”的保护修复》等

材料二   古希腊人以其神话中的马神为原型,塑造了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古希腊陶器上的飞马与丝绸相遇,翼马纹逐渐成为两汉至隋唐时期较为广泛的织锦纹样。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青海、甘肃等地,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织有飞马纹样的纹理细腻、图样精美的织锦实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法国里昂纺织博物馆和日本奈良法隆寺也有飞马织锦藏品。这一艺术形象出现在不同时空,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发起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丝绸之路周”,翼马纹飞马形象成为此次交流活动的徽标。

——摘编自李启正《丝绸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翼马纹织锦物的特点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丝绸之路周”徽标进行解读。
2024-05-08更新 | 259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01)(12+3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末,德国有80%的人依靠土地为生,农业投资占国家总投资的70%,工业只有2%。英国的工业革命触动德国官僚的神经,一些邦国积极引进英国技术和人才,建立新工厂。1769年普鲁士建立采矿和冶金部,90年代萨克森安装第一台纺纱机、西里西亚建立第一座炼焦炉。19世纪上半叶,为防止英法工业品涌入,德国废除国内关税,建立全国关税同盟。19世纪中叶,德国又兴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将主要的工业城市连接在一起,并带动了煤炭-炼钢-机械工业的发展与统合,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起点比拉美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遭受战争的破坏。为了巩固东亚在冷战体系中的战略前沿地位,美国为东亚实行初级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提供了经济援助,同时军需用品定单也为东亚开拓了产品销路。60年代中期国际市场对加工工业产品需求上升,西方国家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换代,大量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转移到劳动力充裕且廉价的地区,东亚抓住机遇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开始了长达30年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而拉美国家却长期恪守内向发展模式,未能扩大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深受伊比利亚文化影响,拉美人也存在轻视劳动和创造力,忽视储蓄的价值观。同时据统计美洲科研经费从1995年的95亿美元上升到2002年的110亿美元,但仍然少于韩国。此外有人还注意到在拉美职业群体中,律师、经济学家和医生比工程师多。

——摘编自林震《拉美和东亚现代化模式之比较》等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亚现代化发展逐步超过拉美的原因及其启示。
2024-04-10更新 | 277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全国卷统编版03)(12+3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