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战爆发,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对中国输出的资本和商品相对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让出了部分中国国内市场,也利于中国商品开拓国外市场。1911—1919年,全国面粉业增至120多家,火柴、造纸等轻工业有显著发展。但好景不长,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就萧条下去。

——摘编自焦雪琴《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之研究》

材料二

劝用国货歌诸位同胞,大家记好,中国国耻,二十一条
提倡国货,经济绝交,雪耻妙法,没有再好。洋货虽丽,损坏甚早,国货虽粗,久用不了。
同胞苏醒,钱勿外抛、抵制外货,立志坚固

1915年河南某中学生创作

材料三   1983年,邓小平到苏州和无锡等地视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似乎看到了一个小康社会的现实样板。此后,政策进一步趋向积极。1984年,乡镇企业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势头,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到1988年,企业个数达到1888万个,从业人数达9546万人,总收入达4232亿元,四年间乡镇企业数平均每年增长52.8%。独特的经营机制和产权结构使乡镇企业在与国有企业竞争中处于优势,某些产品,国营企业生产亏损,乡镇企业生产却能盈利,显示出特有的生命力。1987年邓小平接见外宾时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异军突起。”

——摘编自《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历史和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材料二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对“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内容简要说明。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20世纪80年代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及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造就了华夏系民族共同体与戎、夷、蛮、狄共同体犬牙交错、夷夏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春秋以降,周王室在“礼崩乐坏”的大趋势下日益式微,由此失去了制衡诸侯和四裔诸族的“天下共主”地位。大国争霸、四夷交侵背景下的剧烈社会动荡,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族群的空前融合和相互认同。华夏、蛮、夷、戎、狄之间的文化差距和心理隔阂日益消弥,华夏与蛮夷戎狄一体同源的思想观念应运而生。这种观念的广泛流行,代表了当时“中国认同”的最高境界。

——摘编自田广林、任妮娜《从夷夏异制到华夷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南宋统治者对南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权其酋长、使自镇抚”,建立土官统治,实行“以夷治夷”或“以夷治蛮”政策。辽、金建立政权后,逐步改变了对待异族掠夺与同化政策,承袭了“胡汉分治”与“因俗而治”,实行两种制度,“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金都实行了南北面官制、蕃律和汉律,还接受了先进的汉族文化和管理制度。元朝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制定了“吐蕃刑律”,极大地密切了吐蕃地区与中央的关系。继南宋将澎湖划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后,元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管辖台湾和澎湖。在北、西北地区设立羁縻卫所和屯田,以当地民族首领充任卫所长官。南方和西南地区,在土官制度基础上,发展成更加严密的土司制度。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认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辽宋夏金元时期国家治理的新举措及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法国、英国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其特征为:第一,把文学作为揭露社会的手段;第二,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第三,关心社会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 表现出作家对人的关怀……

——整理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材料二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于1859年撰写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其以法国天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双城记》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反映的却是现实问题。作者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相似。下表是小说中的部分典型人物与形象介绍。

人物形象介绍
梅尼特医生人道主义的典型。他正直高尚,凭良心过活,因告发一侯爵兄弟霸占农妇的恶行而遭陷害,最终被关进巴士底狱
厄弗里蒙地侯爵反动贵族的典型。他视下层人民为草芥,顽固坚守贵族特权,最终被革命党人刺杀
得伐石太太革命群众的代表。她积极参与了攻打巴士底狱的战斗,性格特点是坚定、冷峻、没有仁慈,不讲怜悯,其最后在与他人的扭打中被自己的手枪打死

—整理自[英]狄更斯《双城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狄更斯《双城记》折射出的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反思进行阐释并加以评论。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运用现实主义文学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
2024-04-2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八校高三下学期联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2024·天津·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20年代……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右倾机会主义发生的原因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C.国民革命走向高潮的背景D.四一二政变发生的原因
2024-04-07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天津专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6 . 史学发展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期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辽宋夏金元时期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明清时期(1840年前)李贽著《藏书》,以“与百千万人作对敌”的批判精神,写出“不与旧时公案同”的史学评论,并指出“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清代章学诚提出“史德”论,史家修养体系更加完备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概述该时期的史学成果;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请运用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对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史事进行分析。
2024-01-2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西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度因为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打破了与“德”“名”相关联的门第背景的限制;但它完全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显然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改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二战以来,西方传统文官制度体系中政务官和事务官逐渐呈现出相互交融的态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国家的文官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化倾向。随着政府所处环境以及文官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变化,传统文官永业原则受到挑战。统治阶级为实现自己的阶级统治往往僭越制度的规范,典型的做法就是不经过考试任用的程序直接任免文官;另一方面,出于技术方面的考量,西方国家越来越倾向于将行政职位的一部分特别是高级职位向社会开放,不拘一格招揽优秀人才,这淡化了考试任用的制度刚性。

——摘编自《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官制度的嬗变与重构》

材料三   余(孙中山)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救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

——摘编自《孙中山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贡献》

(1)依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度的特点,依据所学内容,说明科举制度“亦非一切方面都优于察举”。
(2)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西方传统文官制度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二战后西方文官制度原则变化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内容,并依据材料三、说明形成这一思想的原因。
2024-01-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和战败国对于政治问题、边界问题以及条约的解释问题发生了争议。根据国联盟约,国联负有和平解决争端的职责,从1920年至1934年,有关各国向国联提出的国际争端达40余起……纵观20年代,国联虽然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进行了不少活动,但总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凡尔赛体系的稳定。而且这些国际争端多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所引起的,国联所作的调解,往往为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动铺平了道路。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刘德试《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进行调解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调解不当的原因及影响。
2023-07-23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好题汇编】专题04 材料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于郑和下西洋,明人评价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迭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府库,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美裕矣。”远航所及,各“番王酋长相率拜迎,奉领而去。举国之人奔趋欣跃,不胜感戴。事竣,各具方物及异兽珍禽等件,遣使领赍,附随宝舟赴京朝贡”。当时东南亚各国商品交易除以物易物外,爪哇“行市交易用中国铜钱并布帛之类”,苏门答腊“国中一应买卖交易,皆以十六两为一斤(同中国古制)”。郑和还秉承“抚外夷以礼,导人以善”,“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的涉外原则,沿途传播中国的历法文化、衣冠礼仪等。

——摘编自王更红《从郑和下西洋话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在积极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的同时,重视对西方国家和亚非国家的贸易,努力从中寻找突破口。东南亚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其国民收入中占的比重很大。美国的“禁运”政策打击了东南亚各国的输出,这使东南亚国家对“封锁”“禁运”日益感到不满。在东南亚地区首先突破“禁运”的是锡兰(今斯里兰卡)。中锡两国于1952104日签订了关于中国售给锡兰8万吨大米的合同;同年12月签订了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在亚非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进行接触交流,开展友好活动。到1956年,中国已同印度、缅甸、锡兰等9个亚非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贸易协定。从1951年起,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亚非国家所占的比重就已经超过西方国家。

——摘编自彭波、施诚《新中国是如何突破贸易封锁的?》

材料三   20153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了“一带一路”的范围,不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离不开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加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在此大背景下,中国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开放力度,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市场,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东南亚国家现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摘编自李村璞、柏琳、赵娜《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船队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贸易的原因及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往中所得到的启示。
2023-11-19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天津专用)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1930年
墨西哥7591618
美国12576213

——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材料二   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

——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材料三   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

——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

(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
2023-07-17更新 | 2965次组卷 | 16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3(天津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