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96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B.家国同构模式形成
C.大一统国家的构建D.民族认同不断增强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主要特征概括如下:

主要特征代表名言
特征一传承与创新交互为用“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特征二通变中回应时代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特征三开放包容和视野交融“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特征四强烈的担当意识和使命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摘编自王博《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3·辽宁·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进商业复兴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
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
2024-04-28更新 | 137次组卷 | 30卷引用:湖南省平江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8世纪早期西欧一部题为《都尔的宗教礼节》的作品中记载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致高贵的主人某某,我,某某因明显的衣食无着,而虔敬地请求您,希望您能同意我把自己交给您或委身于您的保护之下。为此,我将按下列条件行事:按照我为您服务的程度和为您服务的好坏,您必须给我以帮助和衣食的支持。至于我,只要还活着就必将以我的自由等级来为您提供服务和尊敬……。
A.基督教会的特殊地位B.动荡不安的社会现状
C.人身依附关系的弱化D.封建王权的日益强化
5 . 《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当时(     
A.北方商品经济一度严重衰退B.南方政权的整体实力占优
C.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D.物物交换是主要交换形式
2024-04-18更新 | 72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检测(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新中国劳模形象的演变】

在不同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浪潮中,劳动模范以不同的身影和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展现出新的内涵和时代指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演进表

时期劳模形象评选标准评选内容劳模结构
20世纪50年代“老黄牛”劳动竞赛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踏实肯干等基层的产业工人或农民
20世纪6070年代“铁人发展生产力在“学大庆”运动中表现良好,且在生产技术创新或增收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知识分子也被纳入劳模评选范围
20世纪8090年代“当代愚公”经济贡献和创新创造在企业中有重大贡献者职业日渐多元,由最初的产业工人、农民到企业家、科学家等
21世纪新时代“最美奋斗者”重视对人文精神的考察,对道德品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对社会有突出贡献者,并愈加重视劳动、道德品格及精神要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阅读材料,以“新中国劳动模范的变与不变”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4-13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6—17世纪,一些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进行传教。晚明时局衰颓,部分士人以为“西土之药可治中土之疾”,遂出现向西方传教士“问道者踵接”的盛况,掀起了一股“天学”热潮。据此可推知(     
A.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B.启蒙思想影响开明官员
C.中西国力对比出现逆转D.经世致用渐成主流思潮
8 . 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中,厂长是主要的管理者,他们可以制定任何形式的管理制度,可以给工人安排任何种类的工作,并可以随时改变工人的工作任务。工人只负责工作,不被允许建立任何工人组织。这说明当时英国(     
A.机器生产减轻了工人负担B.工厂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C.工人阶级的抗争意识较弱D.工厂管理制度较为规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元朝的江浙行省最初管辖范围很大,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浙江西东北部。后原属江浙行省的江北部分被拆出,加上河南等地成河南江北行省。元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宋朝悲剧的重演B.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
C.维护地方的统治秩序D.规范地方的行政管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二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发动侵犯中国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郑剑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中日战争”与“抗日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原因。
2024-04-04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