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大百科全书浙闻出版》对“宣传”的定义是:运用各种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行为。图1、图2和图3是二战期间美国政府的战争宣传海报。

图1                                     图2                                          图3

概括图1至图3美国宣传海报的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期间美国的宣传海报。
2 . 区域国别研究

区域国别研究发端于16—19世纪逐渐形成的东方学,代表作有葡萄牙航海家皮列士的《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英国旅行作家哈克卢伊特的《英吉利民族的主要航海、航行、贸易和发现》、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的《在南非的传教旅行与研究》等。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语言和宗教为代表的古代文明,东方被描述为落后的、僵化的“他者”,有待西方的统治和引导。他们收集的东方地理和人文资料,受到西方的广泛关注。

二战后,美国招募各国最杰出的专家“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所有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为美国的决策提供参考,区域研究涵盖地球各个角落,最受重视的是苏联学和中国学。1958年,国会通过《国防教育法案》,向高校提供资金,资助其区域研究。这一时期还涌现了“世界区域研究专委会”等一批学术团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高校设立以特定地区为名称的研究中心。2011年,教育部启动高校区域国别研究专项,目前已做到了对世界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中国的研究植根于研究地的社会文化,依靠合作机制,让当地学者为自己发声,从而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性”知识。同时,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阐明人类社会的共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借鉴。

——摘编自朱晓中《区域与国别研究:缘起、内涵、知识生产和挑战》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变化。
3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正如李约瑟先生指出的,在互相隔绝的各种文化中有不少并行的相似的发展,特别是在较早阶段,思想、发明、技术或机械越是简单,它在世界各地独创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如此,东西两半球的文明演进道路及表现所存在的不同是本质性的问题。印第安文明所具有的特点,在东半球文明中是罕见的,甚至是根本没有的。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去比照新发现的事物,用已有的思维定势和结论去套新事物,用东半球古代文明的演进方式去套印第安文明,于是就会得出一些不伦不类的结论。拉美印第安古文明是人类认识最迟的,研究最不够深入的,结论相去甚远的新领域,我们对这些文明的认识与评析,必须尽可能科学客观,实事求是,要树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是极为复杂曲折的,是无比丰富多彩的观念,承认人类历史的发展道路是多元化发展。

——摘编自程洪《论拉丁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特点》

提取材料信息,从拉美印第安古文明发展特点的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述明确,阐述合理并有史实依据,逻辑通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存的二元政体,产生了政治保守、人才匮乏的问题。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广招天下贤士,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得到赏识。思想大一统,必须辅之以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制,才能得以有效推行。为此,汉武帝在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其后,汉武帝基于构建“大一统”王朝的需要,先后对匈奴、南越、西域、西南夷等展开了一系列经略行动。

——摘编自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等

材料二   唐初,国内战争刚刚结束,灾害频繁。贞观元年(627 年)三月,长孙皇后也亲率内外命妇养蚕。唐太宗时期,朝堂出现了“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的局面。与此同时,羁縻府州制度和军镇屯戍制度得以确立,突厥、契丹纷纷来降,唐朝取得了对周边民族交往战略上的主动权。唐太宗曾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编自刘歆立《唐太宗治国理政思想剖析》等

材料三   清朝迁都北京后,承继明朝基本制度而损益之,通过科举制度等名利之具笼络知识分子,惩治贪腐,荡涤积弊,推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等制度,堵塞私派加征,先后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士民一体当差等政策。清朝平衡了满汉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中国历史上处理民族关系水平较高的王朝。清政府废除圈地、投充等弊政,招徕流亡,奖励垦荒;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导运,实现了黄淮百年安澜、漕运畅通;推广种植玉米、番薯、马铃薯等作物。在各族人民的共同艰苦奋斗下,清朝经济繁荣、民族统一,达到了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摘编自顾春《康乾盛世——清王朝的兴衰史鉴(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治国理政措施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古代的所谓“盛世”(“治世”)。
2024-04-2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二模)历史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果我们从马其顿转向更广阔的世界就会发现,以利他主义或哲学的目的来混融文化绝非亚历山大的意图,但是他行动的结果却造成了文化的混融。在帝国的不同地区,这种混融的程度是有区别的。……在马其顿的领导之下,城邦国家仍然以自我的方式继续着……有些城市非常繁荣,尤其是帕加马,发展了堪与亚历山大里亚媲美的文学和艺术。

——理查德·斯敦曼《亚历山大大帝》(1997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2024-04-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叙述罗马共和国崛起的过程中,波里比阿不止一次强调,罗马人能够在战场上无往不胜,是因为罗马共和国政体的优秀。既然单纯政体有它的缺点,他就思考一种 比较理想的政体来避免单一政体的缺陷,他提出混合政体作为答案。“将所有优秀政体 的优良与突出部分合成于其中,不让任何一种原则不恰当地成长,转变成为它的堕落 形式。”三者(罗马的三大机构)通过平衡与制约使政体达到稳定状态,“不能忽略任 何一部分,因为所有的力量都各司其职应对当前的需要,它们的联合使国家足够应付一切紧急事件,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政治体系了。”

——摘编自晏绍祥《波里比阿论古典罗马共和国政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罗马共和国政体的混合特征。
2024-04-25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谊学校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顺治四年(1647),清朝对琉球、安南、暹罗、日本诸国进行诏谕,“有慕义投诚纳款来朝者,地方官即为奏达,与朝鲜等国一体优待,用普怀柔”。当时,越南境内存在高平莫氏政权、宣光武氏政权、中兴黎朝等割据政权。在清朝军事威胁和政治招抚下,盘踞在宣光地区的武公惠于顺治十六年(1659)率先向清朝遣使投诚。顺治十八年(1661)高平莫氏向化投诚,遣使入贡,清廷册封莫元清为“安南国都统使”,正式与高平莫氏建立藩属关系。康熙五年(1666),康熙帝遣使“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至此,清朝分别与高平莫氏和中兴黎朝建立藩属关系。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高平莫氏被黎朝所亡,中兴黎朝统一了整个安南北方,清朝才放弃“双重承认”政策,与中兴黎朝建立单一藩属关系。

材料二   光绪八年(1882)二月,法国派兵由越南西贡进发海防(越南北部的沿海城市),引发北圻(越南北部地区)危机,在清廷引发保藩与弃藩之争。在这场争论中,以两广总督张树声、两江总督左宗棠、云贵总督刘长佑、广西巡抚庆裕、山西巡抚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大员主张保藩固圉,认为“边省者,中国之门户;外藩者,中国之藩篱。树藩篱所以卫门户,卫门户所以固堂室,门户危则堂室震”。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前兵部侍郎郭嵩焘、四川总督丁宝桢、广东巡抚裕宽、云南布政使唐炯等则认为出兵越南不符合“字小存亡”“兴灭继绝”的藩属体系原则,且越南与法国立约,“此时中国实难代为反悔,似只有听越之自为而已”。加上在此之前清朝已经见识过英法殖民者的船坚炮利,“耗三省之力而为越南守土,在彼无丝毫之益,在我有邱山之损,窃谓出境兴师,甚非长算”。最终,光绪帝采纳了保藩固圉的政策,一方面增加兵力,借剿办土匪为名,出关驻扎越境,另一方面暗中支持刘永福的“黑旗军”,帮助越南抗击法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段红云《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与安南藩属关系确立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9世纪80年代清廷内部的保藩与弃藩之争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永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有关英国17-19世纪人口变化的统计情况(单位:万人)。

——根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6001800年英国人口结构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总人口城市人口乡村人口乡村农业人口乡村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占乡村人口比例
1600年411343772879076%
1700年5068542127814366%
1800年86623862831431450%

——据成德宁(英国前工业化时期的农业革命及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制表

材料三   明清之际,人口大幅度下……顺治八年(1651)约1400万,康熙五十年(1711)增至2460万。实际上所谓丁数主要是虚拟的纳税单位,远不能反映实际的人丁(成年男子)数额。……据估计康、班之际全国人口应已过亿。乾隆六年(1741),经过正式的人口调查,得数1.4亿有余。此后人口数字直线上升,乾隆二十七年(1762)超过2亿,五十五年(1790)突破3亿,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时,已达4.1亿。人口压力成为一个新出现但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

——改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绘图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较于中国,17一19世纪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7-19世纪50年代中英两国人口变化的共同趋势。
2024-04-23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时期各政治派别的知识分子在向清王朝皇帝纪年“正朔”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黄帝纪年、孔子纪年以及帝尧纪年、大禹纪年、秦纪年等多种纪年方式,从而产生了“纪年”论争。1898年年底,梁启超作《纪年公理》,认为各国相通后,应有统一的纪年。1902年,梁启超在发表的《新史学》中强调了采用“孔子纪年”的重要性,主张用孔子生日作为纪年。认为“孔子为我国至圣,纪之使人起尊崇教主之念,爱国思想,亦汕然而生”。1905年,宋教仁根据典籍推定是年为黄帝即位4603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时即以此署年,《民报》第一期刊首印有黄帝像,图下说明“世界第一之民族主义大伟人黄帝”,以后革命党一直沿用宋说。1919年,钱玄同提出,“我们主张中国当用基督纪年,也是因为他在应用上很便利”,也更符合中国当时正融入世界的形势,“可是从现在以后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在以后的中国人,是世界上人类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讲时事,讲古事,都和世界各国相关联”。

——摘编自焦润明、王建伟《晚清“纪年”论争之文化解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至民国初期“纪年”方式所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4-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

方式代表作品形象
理想化郑若庸《玉玦记》秦庆娘与王商婚后不久,王商便上京应试,虽然二人之间没有深厚的感情,但秦庆娘仍恪守着贞节
情感化汤显祖《牡丹亭》杜丽娘出身官宦之家,聪明、娴静而又美丽,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识,思念成疾而死,被埋菲梅花观中。后柳梦梅果然来此,杜丽娘随即复活,冲破家长的阻挠,与梦梅结为夫妇
妖魔化朱有燉《复落娼》刘金儿没有孝敬老人的道德观念。且不说要她秉持“昏定晨省,问安视寝,侍奉亲闱”的准则,即便是最基本的要求,她也做不到。刘金儿在公婆面前,摆着一副轻佻嘴脸,最后被丈夫休掉

——摘编自赵雅琴《明代戏曲塑造女性形象的三种典型方式》

材料二   李贽认为,女子与男子具有同等的认识能力,在智力上无甚差别,如果说有差别的话,那也是后天形成的,是封建制度压迫妇女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妇女的行为受到极大的限制,终身蜗居闺阁,足不出户,宛如囚徒,如给她们提供和男子一样的社会条件,一样参与社会活动和受教育的机会,说不定自诩高女人一等的男人会羞愧汗颜,无地自容呢。李贽以哲学的形态对男女在智识上的平等作了有力的论证。万历年间,曾居官工部郎中的谢肇浙主张妇女应相貌与才能(知识)兼备,认为只有相貌、缺乏内涵的妇女和木偶差不多。

——摘编自尹美英《明清及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酝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戏曲艺术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李贽、谢肇浙对女性形象的看法。
2024-04-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