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欧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和英国资产革命的影响下,人们要求摆脱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首先在思想领域展开了反对专制统治和天主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由此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历史上称之为启蒙运动。

——摘编自劳埃德·斯宾塞《启蒙运动》

材料二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的巨大转折和变化,向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来临。继尼德兰革命之后,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在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摧毁了封建专制统治,为资产阶级掌权开辟了道路。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了新兴的美国,逐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摘编自钱进《资产阶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及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类型和典型国家,并简要评价资产阶级代议制。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 . 材料 张载,宋代理学中“关学”一派的开创者。为了与佛、道相抗衡,弥补原始儒学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张载提出“气一元论”,在哲学上明确提出“气”的概念,并以气为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和本质。在张载看来,由气所构成的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矛盾的对立,形成了宇宙的运动变化。张载反对秦汉以来的学者“学必如圣人而后己”,提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时刻关注社会问题,他撰写的<边议九条》兵将法》《与蔡帅论边事划一》,阐述了抗击西夏的主要战略措施,针对土地兼并、贫富不均专门写了《井田议》。张载提出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关学一派的治学宗旨。

——摘编自张世敏著《张载学说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载思想提出的背景。
2020-04-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和诚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洲启蒙运动高举理性旗帜,科学使人认识宇宙的真理,推倒上帝的偶像,摆脱一切愚昧与迷信而获得自由,用人的智慧重新认识与创造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开启人的思维悟性,以现代理性战胜迷信的思想革命运动,在实质上是对理性与自由的呼唤。

欧洲启蒙运动为摧毁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同时又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革命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

——摘编自孙希国、刘玉建《中国早期启蒙思想说略》、弗里德尔·希尔《欧洲思想史》


根据材料反映的欧洲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请提炼一个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联系材料,紧扣题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19-01-28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祁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二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学术界对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存在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宗羲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种种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表现了思想创新的理论勇气。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这一命题包含三层涵义:一是“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二是天下大事由人民当家作主,不应由君王一人垄断:三是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人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

材料二 黄宗羲虽然将民本推到了极致,但其政治哲学思想仍然没有跳出孔孟民本的思想和范畴。民本是一种“定对目标(但)选错道路”的空想,永远无法到达“利民”的目的地,因为其一旦进入实践,必然被君主改造成外儒内法的伪民本。如果把民本当成民主,就会让一种“名为民主实为专制”的东西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其结果将是不但不能实现民主的目标,而且还会败坏民主的名声。但民本不是民主并不意味民本思想没有价值。这种“反法之”儒给走出“秦制”的近代中国提供了不可忽现的思想动カ,并为接轨“西学”提供了本土资源。

——摘编自丁新宇、郭强《民本非民主——定性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现实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指出黄宗羲“社会批判精神”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否定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指山黄宗羲“民本”思想的理论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今天,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各类事件,离我们越来越近,与我们越来越有关联。如何理解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行为、习惯、风土人情,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幅简洁、完整而且清晰的图画。

目录

第三部分

理性的时代

普鲁士王位上的哲人

到美洲去!

自由、平等、博爱

拿破仑统治下的欧洲

工业革命

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

美洲属于美洲人

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

二十世纪的“灾难之母”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摘编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根据目录中一个或多个事件,概括指出其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加以阐释。(要求:简要写出历史发展趋势,对历史发展趋势的阐释准确全面。)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维新派的办报宗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期间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指出卢梭学说的主要内容。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
2019-05-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平遥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由奕䜣、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裳领导的“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后来又是不彻底地实行。为什么不彻底呢?一则因为提案者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根本有限,二则因为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制度及时代精神不容许“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前进。同时代的日本采取了同一路线…… 甲午战争是高度西方化近代化的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方化近代化的中国。甲午战争以后,康有为领导的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的第二个方案。这个方案的主旨是要变更政治制度,其最后目的是要改君主立宪,以期民族精神及维新事业得在立宪政体之下充分发挥和推进。变法运动无疑的是比自强运动更加西方化近代化。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和解放是两项往往互相矛盾的任务,不过都必须加以完成。为了摆脱西方强加给中国的枷锁,中国首先需要实现现代化,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使自身“西方化”。中国花很长时间,历经了许多磨难,经过许多犹豫和实验,才终于弄清楚奋斗的含义。它要学做的两件事都非常困难。西方“蛮夷”无疑必须被驱逐出去,但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中国必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文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随行大臣提出:其禁树木尽如禁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潮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材料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禅位,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学”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回答说“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中《简明儒学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有关秦始皇的记述有何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