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基督教在西欧建立了神权统治。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在14世纪城市经济比较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基督教文化的反抗,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高举人文主义的旗帜,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十日谈》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十日谈》虽然讴歌了人性,但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16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是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他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整理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薄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伽丘和莎士比亚人文主文思想的异同,并指出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

2018-04-01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戎狄“妄侵”华夏,夷夏之别更为严格。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各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激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等思想。蛮夷必须向天子朝贡,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如有不贡、不王,则先“修名”、“修德”,即要名尊卑,动之以“德”;若再不贡不王,则将“修刑”,动用“刑罚之辟”、“攻伐之兵”了。

战国时,儒家这一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孟子等人,鉴于当时夷狄多融入华夏的现实,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他们更多地消除了对夷狄的鄙视,不再视之为未开化。他们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义,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

——摘编自周伟洲《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孔孟的民族观,并分别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

2017-10-17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南是我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建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

材料一

琼州孤悬海外,当民国之最南,其海峡之最狭者,亦内地口岸隔十八里(应指海里),万一不能关照,失去琼州,则高、廉、雷等府及广西之太平等处都有危险。今为边防起见,宜将琼州另立一省。其五指山内黎峒所未开辟之地,则移广东八府之人以实之,则琼州或可自守矣。况且琼州有一榆林港,极合军港之用。此港为欧亚航路所经地,如建为军港以守之,则不特可以因中国之门户,且可以控制南洋一带。至于实业,则琼州四面滨海,海物甚……若为外人所占,则大利外溢,遗患无穷……今陈君倡议设法保卫琼州,琼全则粤全,诚急务也。

——孙中山(1912年)

材料二建国后,对如何建设海南,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方针。

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毛泽东(1953年)

我们决定开发海南岛,利用天然气还可以带动其他行业。这里铁矿丰富,可以发展钢铁工业。

——邓小平(1984年)

在海南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建立经济管理新体制,把海南岛建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是贯彻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措施,具有为深远意义。

——国务院《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1988年)

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主张在海南建省的理由及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党和政府对海南发展规划的变化并加以评析。
4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人们各自放弃其仲裁权并把它转交给一个中间人(指公共权力机关);同时保留其生命、私有财产。   中间人若侵犯其生命财产,人民有权推翻他。中间人同其余社会成员是一种契约关系。

——洛克《政府论》


(1)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洛克的观点出现的历史背景。
2018-02-18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三历史选修2第1单元-第2课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同步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2017-02-17更新 | 276次组卷 | 17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第四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单元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大师,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1776年他的经济学巨著《国富论》正式出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经济理论,它所包括的不仅是政治经济学,而且囊括了经济史、经济学说和财政学,震撼了国际学术界,被译成各种文字,在世界各个角落广泛传播。当时一些国家政府,以最快的速度把《国富论》中阐述的原理应用到具体政策中。《国富论》一书充分阐述了经济自由的思想,指出自由竞争是从人的本性中引申出来的永恒的自然规律,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利益的总和就是社会的利益,如果都去追求自由的个人利益,那就最能促进全社会的利益。他提出劳动是社会财富源泉的思想,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的理论,这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学说为正在成长的工业资产阶级提供有力的理论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学说影响几代人的成长。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里奥特说:“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亚当.斯密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摘编自王岳川《一生的图书计划》


(1)指出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的历史背景。
(2)说明亚当·斯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的伦理的逻辑与伦理的常识就这样建立起来了,它的起点在家,它的过程在国,它的终极价值要体现在“平天下”上。……国的超稳定,家的超稳定,是儒家的精神追求。为了达到国与家的和谐稳定,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思维与生活方式都要中庸,合乎周礼的社会,被视为理想社会,因为礼制最能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使人安身立命于社会格式之中。……儒家最终必然从民本主义,走到国本主义,忠君报国,高于孝慈家人,忠孝不能两全时,只能舍小家为国家,只能忠君而不能孝父母……儒家唯一倡导的,是道德制约,而没有公权制约,没有在公权之外构思独立的制约力量。

——吴祚来《儒家是一只朴素的木澡盆》

材料二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合群的性情,人不能单个独立生活,他必须同与自己一样的人交往,共同组成社会,才能力谋自给,才有实现自然赋与他的生活目的。……人类所以不同于和高于其他动物,不只是在于他有生命、有感觉,更重要的是有理性。人类凭借自己的理性不仅能辨别善恶和正义,而且能认识人本身,并能够按照自己本性的需要去改变外在事物。在人生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生的目的,他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栖牲自己的生命,他宁愿捐弃世人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真正高宏之人,必须造福于人类。”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人生的目的推向献身于社会事业的高度,并以此作为人的价值标准。

——李丽《古希腊人本思想的表现及其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家和亚里士多德有关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和亚里士多德这两种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示)

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10 . 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
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