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则主要用作日常装饰及巫术展示。新石器时代末期,人们利用语言传达信息并加以保存的渴望日益增强,由此衍生出彩陶拍印术。西周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保存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此时产生了青铜器图文雕刻技术及印章雕刻技术。春秋战国之际,雕刻凸版与镂板印花技术形成,对金属雕刻刀具的制作得到了明显的发展。雕版印刷最早出现在中国,它作为刻章和拓石的结合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迄今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实物可追溯到唐朝初期。宋仁宗时期,毕昇又发明了活体印刷术;直至19世纪,改良铅活字印刷技术流传于世,被全世界普遍采用。

——摘编自周晓雪《浅析中国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材料二   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原型技术,其实质是借助于相关计算机软件,以数字化模型文件为基础,选取多种黏合材料,利用特定的快速成型设备,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制作出真实的三维实体产品。自1986年第一台3D打印机发明以来,国外关于3D打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就得到持续发展。2000年,美国与日本的企业联合研制出一种以喷墨打印技术为原理的彩色3D打印机;同年年底,以色列某公司推出了具有新的成型工艺的3D打印机;2010年,美国和澳大利亚相关公司合作,以活体细胞为“原材料”成功打印出人体的组织器官,这是3D打印技术在医疗产品领域的重大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家的3D打印技术已初步形成了较成熟的商业模式,如很多创意产品公司通过网络平台征集客户的设计方案,并利用3D打印技术制成实体产品进行销售,收益良好。

——摘编自刘业勤、张晓莲、邱戏《3D打印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印刷术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D打印技术在西方国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
2022-03-15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A.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B.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C.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D.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成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西汉初年的景帝时期,出生于今安徽的文翁来成都任蜀郡守,他“见蜀地僻陋,有蛮夷风”(《汉书·循吏传》),遂将教育文化事业放在首位……选拔青年人亲自进行教育,并派到长安去学习数年,学成之后用作各级官吏,带动各地的教化……在成都开办学校,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一段时间之后,效果大显,人才辈出,风气大变。“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汉书·循吏传》)

——摘编自袁庭栋《天府的记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西汉初年文翁兴办教育的特点及其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人们用经典物理学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时候,出现了著名的所谓“紫外灾难”。从创作博士论文开始,普朗克一直关注并研究热力学第二定律,并对此发表诸多论文。大约从1894年起,他开始研究黑体辐射问题,发现普朗克辐射定律,并在论证过程中提出“能量子”概念和常数h,这一概念和常量成为此后微观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极为重要的普适常量。由于这一发现,普朗克获得了191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普朗克成了德国科学界的中心人物。1918 年,普朗克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0~1937年,他担任威廉皇帝协会会长。在那个时期,柏林、哥廷根、幕尼黑、莱比锡等大学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同普朗克等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他以一个科学家对科学、祖国的满腔热情与纳粹分子展开了为捍卫科学尊严的斗争。1947104日,普朗克在哥廷根逝世。

——摘编自《物理学家:普朗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普朗克的科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普朗克取得科学成就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是法国18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最大成就是主编了《百科全书》。为了完成《百科全书》,秋德罗把法国最优秀的100余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师、航海家、军事专家和医生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反对封建专制、天主教会,以传授新知识和宣传理性主义为己任的“百科全书派从1751年《百科全书》第一卷的出版至1772年,共出版了28卷,此书概括了启蒙运动的精神,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学术水平。该书问世后共出了七版,其中第一版就轻松售出了4000册。百科全书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在18世纪后期,百科全书派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此书概括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精神。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材料二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由纪的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13年编成。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主要囊括了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此书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但是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其中科学技术的作品也寥寥无几,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在中法两国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6 . 宋人在探讨唐朝乱亡之因时,由最初的方镇、宦官奸臣、女后等外部因素,逐步过渡到“君主之不明”等个人因素,再到伦理纲常、心性、风俗等伦理道德层面。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人
A.深受理学价值观的影响B.主张对君主的权力加以抑制
C.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D.全面分析了唐朝灭亡的原因
7 . 达・芬奇曾说:“我们在种种场合和种种情况下谈论经验,由此才能够引出一般的规律。自然界始于原因,终于经验,我们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即人必须从实验开始,以实验探究其原因。”达・芬奇旨在
A.强调经验主义B.倡导科学实践C.探究社会规律D.反对因循守旧
2021-05-22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出版书籍,自古以来就是人类一种自觉主动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刻在兽骨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铭文,已包含了出版物的元素,主要为个人行为。……在宋代,印刷业遍及全国,形成了开封、杭州、成都、建阳、江西等印刷业较集中的地区。官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从事印书活动,民间印刷更是空前活跃。印书的品种,由过去的以佛经佛像为主,逐渐改变为以刻印经、史、子、集等书为主。印本书成为商品,书商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    

——摘编自石永强《古代印书机构》

材料二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设立于上海。商务自创办之初,张元济认为“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以“创务育人”达到“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目的,怀揣文化理想,承担起了近代印书馆的文化使命。它所确定的方针即是“一方发扬固有文化,一方介绍西洋文化,谋沟通中西以促进整个中国文化之光大。

——摘编自吴平《近代商务印书馆发展中的“道”与“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印刷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商务印书馆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纂《四库全书》是继修纂《古今图书集成》之后的一次更大规模的举动。这部大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下诏有计划地征求当时国内所有存书起,共花费了十三年时间,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修纂而成。它主要是对重要文献的分类编排与汇辑,它的主要用途是仕途举子学习和参考之用。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却没能收录其中。作为一部丛书,延续了自晋、隋以来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共编辑了从古到当时的3457种著作,计有79070卷。编纂这部大丛书,出力最大的是纪昀,而所动用的抄写人员有一千五百余人。《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写七部,另外还有副本一部。编纂《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同时也销毁和删改旧书图书3100多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1751年至1772年,狄德罗编写的《百科全书》汇集了伏尔泰、卢梭、霍尔巴赫等160余位作者的智慧结晶。这部书采用了百科全书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的一切科学成就,宣传了科学和理性,起到了批评迷信和反对专制的作用。下表为《百科全书派》主要作者及其编纂条目表:

撰写人涉及学科条目代表作
伏尔泰历史学、哲学历史、智慧
孟德斯鸠哲学情趣(品味)
卢梭政治经济学、美学音乐
霍尔巴赫政治经济学、化学、宗教史、自然史
达朗贝尔前言、数学、物理学日内瓦
迪德拉美学、农学、手工艺、政治学、哲学艺术、农业、手工业者、钢、自然法、爱真理者、政治权威

——摘编林硕《从<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法文化差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书编纂的相同之处并分别对两书的编纂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书所透视出的中法文化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仲实(1903—1987),陕西陇县人。1925年入党,1926—1930年留学苏联。归国后从事编辑工作,并翻译撰写文章,介绍苏联国情、运用马列主义分析大萧条等。1935年,进入上海生活书店工作,书店创办人邹韬奋响应中共《八一宣言》号召,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张仲实参与编辑。刊物遭当局无理查封、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后,张仲实作为书店总编,创办《永生》周刊以代替,并有计划地出版了“青年自学丛书”“救亡丛书”“世界名著译丛(马列经典著作)”等。七七事变后,他积极创办刊物,痛斥“战败主义”论调,进行民众宣传动员。新中国成立后,他组织领导了马恩列斯全集的翻译、审阅和出版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完成。

——摘编自张积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翻译家张仲实传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仲实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恩列斯全集得以出版的原因。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