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评价历史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岳麓书院藏秦简“秦始皇禁湘山诏”,记载秦始皇巡游湘山(即洞庭湖君山)时,“登相(湘)山、屏山,其树木野美,望骆翠山以南,树木口见亦美,其皆禁勿伐”。随行大臣提出:“其禁树木尽如荣苑树木,而令苍梧谨明为骆翠山以南所封刊(封山禁伐)。”《史记》则记载秦始皇在湘山遭遇大风,几乎不能渡过湘江,以为当地神灵作怪,“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使其裸露)其山"。

——摘编自晏昌贵《禁山与赭山:秦始皇的多重面相》

材料二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死,宋孝宗继位,诏求直言,朱熹上疏提出了他的“帝王之字"的两条基本原则:“先格物致知”,“自然意诚心正”。这样就可以应对天下的一切事务。朱熹认为,扩充了天理,克服了人欲,就会“圣心洞然,中外融彻”,也就是心正意诚。据《宋史》记载,此后不久,有人在路上碰到朱熹,劝他见皇帝不可再讲“意诚心正”,因为“上所厌闻,戒勿以为言”。朱熹回答:"吾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

——摘编自李申《简明儒学史》

材料三   左宗棠事迹简表

时间

事迹

1852年

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

1860年

随曾国藩办军务;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

1862—1864年

左宗棠率部在浙江与太平军交战,从太平军手中夺得金华,绍兴、杭州等地

1866年

左宗棠致力于创办军事工业,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1868—1874年


左宗棠协助李鸿章剿灭了华北地区农民武装西捻军;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沙俄于1871年侵占伊犁,左宗棠力主收复

1876—1878年

左宗棠出兵新疆,打败叛乱势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上书朝廷,要求收回伊犁以及在新疆设省(新疆在1884年正式建省)

1880—1882年


清廷派员出使俄国,重议伊犁条约;左宗棠兵分三路向伊犁挺进;沙俄被迫放弃一些侵略要求,清朝收回伊犁;左宗棠筹建多年的甘肃织呢总局正式开工

——摘编自罗正钓《左宗棠年谱》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中所记述的秦始皇的不同,以及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朱熹的思想和品格。
(3)依据材料三,以左宗棠的历史功过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2020-01-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华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2 . 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如下表。

文献出处

文献内容

《尚书·周书·立政》

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

《诗·小雅·北山》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

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春秋公羊传注疏》卷一

今人注释:“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摘编自张文国主编《古文观止辞典》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私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黄宗羲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王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形成的背景。
2020-01-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华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疾病疫情概况

时间流行病疫灾概况病疫区域主要举措

隋、唐、五代
隋末唐初频繁,疫灾频率12.4%;盛唐最低;安史之乱后135年间发生9次,后期的7次相当严重。唐末至五代,疫灾频繁。
隋朝北方病疫多于南方;唐朝与五代南北基本平衡。北方疾灾主要发生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南方疫灾主要发生在江淮之间和长江三角洲。政府主编并颁发《诸病源候论》普及医学知识,设立传染病医院等防控:颁行医方、派遣官员贩灾送药:加强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法重饮食及饮水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改善生活居住环境;大力提倡植树造林等。

两宋
瘟疫共45次。宋建立后103年内共10次。
宋末64年间共发生5次瘟疫,严重瘟疫出现3次。春夏发病有31次
南方比北方多,东部比西部多,其中涉及浙江省的瘟疫最多,都城比其他地区多中央设太医局,地方设惠民药局,北宋设立官药局,还设校正医书局,专事校勘、整理医学文献。政府将“疫灾”提升为“四大自然灾害”之首。

明朝
276年共发生疫灾330次,前期疫灾次数少,中期和后期次数多。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南方较多、北方较少惠民药局予以继承;明中期以后,经常性药政机构演变成在灾难时才开启的公共卫生机构。公立和私营的医院开始普及,州、府、县几级行政区都有医院。
清朝269年共发生大、小瘟疫149次。前清197年中有84年发生了疫病。1840年以后,疫病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明显上升
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的规律。浙江、江西、福建、山东等省的疫病发生频繁,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疫病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南地区大多数惠民药局中,仅少数仍在瘟疫之年作为临时施药之所偶尔发挥作用。私营医院更为普遍,民间医生刊刻医方散送民众,利用自身力量影响官府进行救治

——以上材料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张剑光《三千年疫情》等医学著作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条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优秀的思想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德意志人文主义学者大都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所以他们深受“分外纯粹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开始抛弃基督教的来世观念,注重人的现实生活。……新式世俗性教育在德国发展起来。在这种新式教育中,除了教育对象突破了教士圈子外,教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神学范围。马丁·路德自中学至大学基本都是接受这种教育。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他接受了科学知识教育,并第一次听到“改革”这个词,第一次读到圣经全译本,“极感震惊”。

——朱婷郑祖珽《文艺复兴对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


(1)依据材料一概括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德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主要影响?指出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材料二   在伏尔泰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并“提倡不念旧恶、不忘善行、友爱、谦恭”,“他的弟子们彼此亲如手足”。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是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条息息相通了。

——摘编自高毅《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思想核心以及伏尔泰对中国儒学所持的态度,并指出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材料三   19世纪60—90年代,随着西方军事、经济、文化和政治力量在中国的急剧增长,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裂变,出现了试图在保存中国传统内核前提下的变革运动。……由于中国传统势力的极其强大,企图变革的、受到西方思想影响的士大夫阶层试图在“托古改制”的旗号下,悄悄进行一场融汇中国传统与近代西方思想的制度变革。

1840年以来中国先进分子长期处于两难境地,他们一直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调适点,但却屡屡失败,无从解决这个尖锐的时代矛盾。

——高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教训》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60—90年代中国先进分子试图“找到调适点”的核心主张及其所产生的共同重大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得到哪些启示?
5 .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材料二 泰西之强,不在军兵炮械之末,而在其士人之学,新法之书 。-一其开智学而穷物理也,穷物理而知化也。……今穷物理之本,制电、制雨、制冰、制水、制火,皆可以人代天工,是操造化之权也。 操造化之权者,宜其无于敌也。夫中国今日不变法日新不可,稍变而不尽变不可,尽变而不兴农、工、商、矿之学不可,欲开农、工、商、矿之学,非令士人通物理不可。
——摘编自康有为《日本书目志》
材料三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一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直接目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对科技与变法关系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持这种观点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先进的中国人科学传播所起到的共同历史作用 。
6 .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以农村为工作重点,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1931年,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明确了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归农民个人私有等规定,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参军参战的积极性。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秋,解放区消灭了封建生产关系,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的支援。新中国成立初期,继续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群众获得了翻身解放,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中国农村在1955年下半年出现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精——编自《中国近现代支史纲要》(2018年版)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制度与社会变革的角度,对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解读,完成下表。

时段

土地制度

社会变革

土地革命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材料二   “一五”期间,建立起一批为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基础工业企业,改建、扩建了一些原有的工业企业。飞机、汽车、发电、冶金、矿山设备、重型机械、精密仪表制造、基本化工和国防军工企业等纷纷建立起来,填补丁重工业建设的许多空白,初步建成了中国工业布局的骨架。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年均增长18%。“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完成,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一五”期间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材料三到200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85.6万人,增加到1884.9万人;在校研究生数由1978年的10934人增长到2007年的1195047人,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数与专利批准数几乎几何数级的增长,专利申请数从1986年的13680件增长到2007年的694200件,增长49.75;专利批准数从1986年的2671件增长到2007年的351800件,增长了130.71倍。

——摘编自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下册

材料四   与(20世纪)80,90年代相比,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我国研发投入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34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8.7%;到2011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已仅次于美国。2013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继续高速增长,全年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增长9.9%

——吴建南等《变与不变、同与不同:中美研发经费投入再比较》


(3)依据材料三,四,说明1978年以来我国科教领域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2020-01-1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华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期中国主要史学思潮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从材料中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人类社会思想的发展贯穿历史之中。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希腊神话即口头或文字上一切有关古希腊人的神、英雄、自然和宇宙历史的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它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

希腊神话中的神与人同形同性,既有人的形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

材料二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印度、希腊三个文明中心几乎同时进入思想繁荣时期,哲学思想十分活跃,思想家都开始思考生命、社会之目的及其意义等重大课题。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中国哲学长期集中在对社会性和政治性的人的考察上,这是一种压倒一切的“人道主义”,它注重的是社会而非个人,这与古印度、地中海文明强调神及彼岸世界的哲学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材料三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希腊神话与智者学派的主张有何区别。
(2)依据材料二概括此时期中西方思想家关注的主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

2019-01-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七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其号为通洋务者,又以巽懦为能,以周容为度,以张惶畏葸为功,言交涉则讲求语言文字、交际晋接之间,屈己伸人,以苟且无事;言海防则鳃鳃然敝精竭力于利炮坚台、鱼雷铁舰之属,岁掷帑金千万,以苟且侥幸于一时,弃其精英而取其糟粕,遗其大体而袭其皮毛。

——摘编自宋育仁《庸书内外篇·自序》

材料二我们想求社会进化,不得不打破“天经地义”“自古如斯”的成见,决计一面抛弃此等旧观念,一面综合前代贤哲、当代贤哲和我们自己所想的,创造政治上、道德上、经济上的新观念,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我们理想的新时代新社会,是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宣言》

材料三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陈独秀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包含了毛泽东的哪些思想主张?有何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